灵乡镇

灵乡镇,隶属湖北省黄石市大冶市,地处大冶市西南部,东与陈贵镇接壤,东南与刘仁八镇、阳新县王英镇为邻,西南与咸宁市担山乡相连,西与金牛镇相邻,西北与鄂州市太和镇毗连,北与茗山乡毗邻。 行政区域面积144.18平方千米。截至2019年末,灵乡镇户籍人口有53189...
继续阅读 »

灵乡镇,隶属湖北省黄石市大冶市,地处大冶市西南部,东与陈贵镇接壤,东南与刘仁八镇、阳新县王英镇为邻,西南与咸宁市担山乡相连,西与金牛镇相邻,西北与鄂州市太和镇毗连,北与茗山乡毗邻。 行政区域面积144.18平方千米。截至2019年末,灵乡镇户籍人口有53189人。
1951年,辖有15个乡和2个镇,分属鄂城县第十四区、十五区。1955年11月,将晏公区、谈桥区和金牛镇划归大冶县1975年,谈桥、大桥、罗桥三公社并为灵乡公社。截至2021年10月,灵乡镇下辖3个社区、23个行政村。
2011年,灵乡镇财政总收入28685万元,比上年增长58%。从各主要税种看,完成营业税1526万元,增值税12286万元,企业所得税1696万元。人均财政收入5122元,比上年增长85%。农民人均纯收入9438元。 2019年,灵乡镇有工业企业113个,其中规模以上46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257个。

收起阅读 »

陕西省商洛市山阳县漫川关镇李家坪村

      李家坪村是陕西省商洛市山阳县漫川关镇下辖的行政村,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611024106218,居民身份证号码前6位为611024。邮政编码为711400,长途电话区号为0914 ,车牌号码为陕H。李家坪村与东寺村、前店子村、松...
继续阅读 »

      李家坪村是陕西省商洛市山阳县漫川关镇下辖的行政村,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611024106218,居民身份证号码前6位为611024。邮政编码为711400,长途电话区号为0914 ,车牌号码为陕H。李家坪村与东寺村、前店子村、松树坪村、乔家村、水码头村、板庙村、南坡村、康家坪村、小河口村、猛柱山村、箭河村、万福村、莲花池社区、闫家店社区相邻。
  李家坪村附近有漫川古镇、漫川关、骡帮会馆、山阳天竺山森林公园、天蓬山寨景区等旅游景点,有山阳核桃、山阳九眼莲、白腰豆、漫川八大件、薤白等特产。

收起阅读 »

漫川古镇

漫川古镇,位于山阳县城东南74公里处,以地貌广大,水域宽衍而得名。古镇地跨陕鄂两省,为陕西东南首镇,素有“朝秦暮楚”之说。现存文物古迹有骡帮会馆、北会馆、武昌会馆、千佛洞、蛮王洞、乔村古文化遗址等,占地约35000平方米,是陕西省保留最完整、最大的明清古建筑群...
继续阅读 »

漫川古镇,位于山阳县城东南74公里处,以地貌广大,水域宽衍而得名。

古镇地跨陕鄂两省,为陕西东南首镇,素有“朝秦暮楚”之说。现存文物古迹有骡帮会馆、北会馆、武昌会馆、千佛洞、蛮王洞、乔村古文化遗址等,占地约35000平方米,是陕西省保留最完整、最大的明清古建筑群,尤其骡帮会馆双戏楼结构严谨,飞檐斗拱、雕梁画栋,气势恢宏,对研究我国明清建筑艺术具有很高价值,已连同乔村古文化遗址被陕西省政府批准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条青石铺筑的小巷,一街两边雕梁画栋的古建筑,一声声柔肠软语的问候,一群群婀娜多姿穿街走巷的青春少女,构成了漫川关古镇特有的风貌。走进漫川关古镇,一如走进了唐诗宋词的烟柳画桥,又好似走进了灯红酒绿的现代都市。相当于今天的经济特区

位于陕西省山阳县城东南95公里的漫川关镇古称丰阳关、丰阳川,又称蛮子国。据《山阳县志》载,西晋泰始二年(266)设丰阳县,县治就设在丰阳川。东晋前秦曾于丰阳川置荆州,据郑樵《通志》载:“前秦苻坚皇始年间(351——354),苻融遣苻菁掠上洛,于丰阳川立荆州,以引南金奇货弓竿漆蜡,通关市,来远商,国用充足而异贿盈积”。由此可见,当日的漫川关相当于今天改革开放的一个经济特区。

据《敕修陕西通志》载,北朝西魏废帝二年(553),上庸郡治所迁往漫川关,分丰阳县地增设漫川县,北周保定三年(563)又并入丰阳,明成化十二年(1475)设巡检司,清为里,民国为镇。

1947年11月,0上关县委、县民主政府及下辖漫川关区民主政府在漫川关成立,县委、县政府及区民主政府机关均驻漫川关镇街道村。建国后,漫川属山阳县治所属下的漫川区委、区公所驻地。

1997年,撤区并乡建镇后,合并了原万福、同安,建立了新的漫川关镇人民政府。而今,漫川关104平方公里的土地,依然是八山一水一分田的格局。全镇4104户,15710人散居在千沟万山间。其镇政府所在地街道村是目前陕西保存最完好面积最大的明清古建筑群。解放以来,经过几十年的不断发展,1995年,漫川关镇被陕西省委、省政府授予“文明集镇”称号。2005年10月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村镇”称号,2007年漫川关镇被列为全国小城镇建设重点镇和全县三大旅游景点之一,2009年被陕西省列入107个重点镇之一。建国以来,有22人从这条小街走出国门深造留学。家住漫川关水码头村的农民企业家成全德,因为带领一方百姓勤劳致富,曾多次走进中央电视台。战火连绵

千年历史千年烽火不熄,尧服南蛮“丹水之战”的硝烟未尽,秦楚争霸的战火又起。南北朝时,短短百年间,漫川郡县六次更名,每次的变迁无不与战火相连。南宋时,漫川为宋金元反复争夺之迂回战地。公元1142年8月,宋“割商于之半畀金”的界碑就立在漫川北边的鹘岭山头。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和太平天国革命军在山阳战事连绵,曾多次兵事漫川关。民国时期,“江湖反正”、“大刀会”和“红枪会”,此起彼伏,连年征战,战火连绵,漫川弥漫着-的硝烟和尘埃。

1932年11月11日至14日,红四方面军2万余人在陈昌浩的率领下抵达漫川,被5个师4万余人围困于10里长峡中,经过三天三夜的激战,终于突围。在关系红四方面军生死存亡的漫川关战斗中,219团团长韩亮臣等800余名指战员壮烈牺牲。同年11月25日至29日,红三方面军在贺龙和关向应的率领下,取道漫川往湖北。革命军队经过漫川,播下了革命的火种,使漫川成为革命老区,红色古镇。“陕西美女在漫川”

“昔疆秦楚之塞,今界陕鄂之边”的北国小江南漫川关,素有“南通吴楚、北连-”的“水旱码头”之称。“朝秦暮楚”的典故源于此地。

昔日的漫川关曾有“水码头百艇联樯,旱码头千蹄接踵”的辉煌。宋元以后,金钱河水运开通,境内土产山货和江南手工制品均以漫川为集散地。清代以后,由于水运的发展,漫川关便自然而然地成为陕南商贸重镇。《山阳县志》记载漫川关当日商贸盛况:“漫川关水码头舟辑如林,货物山积”。上海“国货”和外国“洋货”由汉口或老河口运抵漫川,再通过驮运销往西安、河南、山西。当地居民“十户九经商”,因而,漫川居民的商品意识是从1600多年前就培养起来的。市区内保存至今的“骡帮会馆”、“武昌馆”、“北会馆”、“鸳鸯双戏楼”等古建筑群和

“黄家药铺”、“莲花第”等具有明清建筑风格的民居,“板铺门”、“蝎子街”、“石子路”无不在叙说着漫川关昔时的繁华和特有的秦风楚韵。

旱码头是骡帮和船帮交易的中心市场。每年三月三为骡帮交流会,要在鸳鸯戏楼唱大戏;五月端午是船帮会馆交流会,水码头赛龙船,旱码头唱大戏,繁荣商务。商贸流通使得南北文化在漫川充分融合,形成了漫川关独特的文化特征。而今的漫川关人,既有北方人的剽悍耿直,又有南方人的温婉多情,待人接物热情大方,巧言善语,孝老爱亲,重礼仪。家家后生英俊多才,户户姑娘水灵聪慧,著名作家贾平凹也不由地称赞陕西美女在漫川。

收起阅读 »

陕西省铜川市印台区红土镇周陵村

周陵村位于铜川市印台区与红土镇 ,王石凹镇交汇 ,邻衔305省道 ,由枣园 ,麻庄 ,车方沟 ,嶢岘 ,茆里 ,南源 ,石池 ,刘村 ,崂池 ,云梦 ,五星村围绕  。地理位置十分平坦,风景宜人  ,空气清新 ,土地肥沃,交通便利。五星村是中国樱桃 、核桃 、...
继续阅读 »

周陵村位于铜川市印台区与红土镇 ,王石凹镇交汇 ,邻衔305省道 ,由枣园 ,麻庄 ,车方沟 ,嶢岘 ,茆里 ,南源 ,石池 ,刘村 ,崂池 ,云梦 ,五星村围绕  。地理位置十分平坦,风景宜人  ,空气清新 ,土地肥沃,交通便利。五星村是中国樱桃 、核桃 、苹果 、奶产品 、肉食品、 蛋品 、垂钓 、农家乐  、自助烧烤 、饭庄  、苗莆 、 化肥农药销售 、连锁购物超市、婚礼策划机构 、红白喜事物品租赁 、重负荷货车及轿车维修 、 学区  、医疗  、加油站 、 超限检测站 大型麻将馆数家、农业科技示范园区 、核心景区及国家重点工程 ,风力发电区等等。是铜川市新农村建设“千百工程”的市级示范村,也是市级生态文明村。 市长及下属官员做出强烈指导 要求努力推广市级观光区 促进地区人民收入 近几年来,周陵大队推广农业科技业养殖业 畜牧业种植业 综合开发、土地整治等项目,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型篮球场广场及健身设施 路灯照明设施35公里及车道230公里 现有人行便道105公里,村道59公里,其中已全部硬化 区域性交通网络已具雏形。已按“川东民居”风貌完成农房改造1860户,完成改水改厕1326户,自来水入户率达100%。村容村貌焕然一新,逐步建成了公共设施完善、布局合理、功能配套,村容村貌整洁有序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村域内乡村旅游欣欣向荣。目前已完成了魅力乡村二期整治,“金色五星观光文艺创作基地,发展了观赏类、经济类苗圃300亩,以生态鱼村为核心的精品鱼养殖基地200亩,有农家乐45家,农家客栈12家,大型种鸡 蛋鸡 肉鸡养殖公司大匠农业占地360000亩 现有员工4000/5000人 其产品远销欧美及国内各大型超市商场 樱桃园258000亩 是省重点试培养推广项目 以及奶牛厂 三联果业产品有限公司 苗圃占地52000亩 是省内 绿化 鲜花观赏性植物重要来源 引进了金越水上游乐公司入驻,逐渐形成了集观光、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农业生态休闲景区,来此观光的游客络绎不绝。
周陵村位于陕西省铜川市印台区红土镇,村周围环境优雅,风景如画,山里有独有的祥龙木,可以雕刻,主要特产:玉米、大豆、苹果、樱桃!

收起阅读 »

湖南省张家界市桑植县洪家关白族乡简介

洪家关白族乡地处桑植县城北部,距桑植县城13公里,东与芙蓉桥、刘家坪白族乡交界,南与澧源镇毗连,西与利福塔、陈家河镇接壤,北与桥自弯镇乡邻,2016年区划调整打鼓泉乡并入洪家关白族乡,总面积147.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1846亩,其中水田15501亩,旱地6...
继续阅读 »

洪家关白族乡地处桑植县城北部,距桑植县城13公里,东与芙蓉桥、刘家坪白族乡交界,南与澧源镇毗连,西与利福塔、陈家河镇接壤,北与桥自弯镇乡邻,2016年区划调整打鼓泉乡并入洪家关白族乡,总面积147.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1846亩,其中水田15501亩,旱地6295亩,森林覆盖率81.3%,辖23个行政村,318个村民小组,共11717户,34637人,党员1048名,有白、土家、苗、汉等民族,其中白族占70%。洪家关白族乡是贺龙元帅的故乡,张家界市第一批特色旅游风情镇,有着得天独厚的红色资源、文化资源和生态资源,洪家关以第一产业、第三产业发展为主,已建成省级财政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辖区内有果蔬基地、采摘园、有机茶叶示范基地;白族文化旅游农家客栈;以及农村电子商务等,并支持成立了洪家关茶叶、蔬菜、水稻、花卉等多个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增强了农村发展活力。旅游产业发展迅速,贺龙故居、美丽乡村、烈士陵园等景点融汇而成的洪家关旅游区正式对外开放,初步形成红色旅游为主导,民俗体验为特色,田园风光为亮点的综合旅游体。依托优美的绿色生态景观和深厚的红色人文景观,最大化二者的共生优势与互补优势,做到了“红绿相融”、“红俗相融”、“一三相融”。洪家关白族乡正以日新月异的发展速度,以奋发有为的精神面貌,凝心聚力、务实创新,以“率先整乡脱贫、率先建成小康社会”的工作目标,努力实现帅乡新跨越,稳步打造美丽帅乡、项目帅乡、生态帅乡、文明帅乡、平安帅乡。

e52f31dcf6cc9e570c3e7f3d9bb7cbc2_water.png


8776e999dc958a0fae0cf1e81a643a3d_water.png


收起阅读 »

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州

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德语:Schleswig-Holstein;丹麦语:Slesvig-Holsten,低地德语:Sleswig-Holsteen,北弗里西亚语:Slaswik-Holstiinj) 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是德国16个州中最北面的一个州。这...
继续阅读 »

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德语:Schleswig-Holstein;丹麦语:Slesvig-Holsten,低地德语:Sleswig-Holsteen,北弗里西亚语:Slaswik-Holstiinj) 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是德国16个州中最北面的一个州。这个州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设立的,其州府为基尔。它面积15,761.4平方公里,是德国非城市州中第二小的(仅大于萨尔州)。
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北邻丹麦,南接德国的汉堡市、梅克伦堡-前波美拉尼亚和下萨克森三州。历史上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这个名字包括更大的区域,包括(截止于2022年3月)的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和丹麦的南日德兰。

收起阅读 »

塑造形象树品牌  温馨服务惠老人 —— 宜君县中心敬老院

塑造形象树品牌  温馨服务惠老人 —— 宜君县中心敬老院 宜君县中心敬老院位于太安镇焦坪村,北距县城40余公里,紧邻玉华宫和太安森林公园,交通便利,环境优美,空气清新,是老年人颐养天年的乐园。我院自2012年4月建成运营以来,秉承“以人为本,服务至上”的办院理...
继续阅读 »

塑造形象树品牌  温馨服务惠老人 —— 宜君县中心敬老院

 

宜君县中心敬老院位于太安镇焦坪村,北距县城40余公里,紧邻玉华宫和太安森林公园,交通便利,环境优美,空气清新,是老年人颐养天年的乐园。

我院自20124月建成运营以来,秉承“以人为本,服务至上”的办院理念,坚持把建一流敬老院作为一项爱心工程来抓,在艰难中谋发展,在开拓中求创新,不懈的努力使全院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实现了集中供养五保老人老有所居、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的目标。我院属全额事业单位,编制5人,设院长、副院长各1人,工作人员3人,服务人员14人。近年来,我院连续被省市县评为先进单位,2012年度被评为全省民政系统行风建设“示范单位”,2013年被评为县级“敬老文明号”,2014年被评为“二星级敬老院”,2016年被表彰为“市级敬老文明号”,院长田军荣被表彰为全国“五保供养”先进个人。认真的态度,扎实的工作,在群众中树立了良好的“尊老、敬老、爱老”形象,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好评。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一、加大设施建设力度,努力提升服务保障水平

为了体现创先争优实效,改善五保老人生活环境,在各级的大力支持下,我院主动作为,积极上省城、下基层,在调研取证的基础上,加大项目争取力度。先后投资1000余万元,建筑面积5100平方米,有标准间客房100间,设置床位200张,厨房、餐厅、活动室、健身房、浴室、厕所、暖气等服务功能完备,闭路电视无障碍设施齐全,可集中供养160余名五保老人入住。目前,入住五保老人114121人(其中男113人、女8人;年龄最大84岁,平均年龄63岁;残疾人80人,其中半失能52人、失能6人)。近年来,由于五保老人入住率逐年增加,原来的设施条件已不能满足越来越多老人的吃、住等问题,为解决这一难题。2014年先后投资200余万元新建了大餐厅、活动室、会议室,购置了各类活动器材;投资26万余元为公寓楼安装了电梯,解决了五保老人、残疾人员上下楼梯不方便的问题;投资15万元建修前院围墙和门楼,并进行了美化亮化,使院内环境焕然一新;为了解决消防用水和院民生活用水不足的问题,2016年县财政又拿出27万元完成了改水及部分改电工程,彻底解决了院内生活及消防用水问题。

二、建立健全规章制度,逐步推进标准化建设

以制度筑自信,以院民聚人心。在抓敬老院内部建设上,通过制定《值班签到制度》、《工作人员考勤考核制度》、《护理人员工作检查考核细则》、《消防安全工作制度》、《防火工作预案》、《电器机械安全操作制度》、《厨房食品安全管理制度》等各项管理规章制度38项,落实责任、强化措施,实现了集中供养五保老人老有所养、安度晚年。首先,抓设施标准化。高标准、严要求,抓好县中心敬老院标准化设施配备,内部设施按照五室两间一地”(棋牌室、书画室、医务室、康复室、浴室、卫生间、洗衣间及室外健身场地)的标准配置,最大限度满足集中供养老人的各项生活需求。其次,抓规范化管理。经过近5年来运营,敬老院内形成一套符合该院实际的管理模式。院内成立了院务管理委员会,由院民推荐四位五保老人参加,共由九人组成,院内大事小事都由院委会集体讨论决定。另外还把院民生活居住区域划成七个工作小组,即互帮互助组、卫生监督组、安全保卫组、民主监督组、文娱活动组、种植组、养殖组、护理组,实现了规范化管理。并坚持把制度建设作为保障五保老人、供养对象正常生活的关键,明确了工作职责、量化了服务绩效,确保了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通过抓制度建设、有效落实了各项管理服务工作,努力提升了干部职工的综合素质。

三、走亲情化服务之路,用真爱树良好形象

近年来,我院在探索特困人员集中供养管理服务中,通过落实责任、强化措施,大胆探索、精准施策,不断创新,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服务模式,其总体管理服务水平走在了全市前列,实现了集中供养五保老人老有所养、安度晚年的初衷和目标。首先,高标准、严要求,抓好县中心敬老院标准化设施配备。按照“五室两间一地”(棋牌室、书画室、医务室、康复室、浴室、卫生间、洗衣间及室外健身场地)的标准配置,最大限度满足集中供养老人的各项生活需求。其次,在管理中,坚持从点滴做起,从细微入手,坚持“以人为本、服务至上”的工作理念,推出了“12345”模式,倾力打造优质服务。即:推行“一心”(对待五保孤寡老人服务要一心一意)、关注“两个变化”(随时关注老人身体状况变化和思想动态变化)、坚持“三勤”(勤打扫老人房间卫生,勤洗脚洗澡,勤换洗衣服、晾晒被褥)、明确“四知”(知老人姓名年龄及生日、知家庭住址、知爱好特长、知家庭背景和社会关系)、体现“五个做到”(老人有事随叫随到、便盆随有随倒、吃饭睡觉照顾周到、看病送药要喂到、残疾病人帮扶及时到)等服务模式,积极为老人创造安逸舒适的生活环境。同时,推出护理工作五个心爱心、热心、耐心、细心、孝心努力做到服务亲情化、管理规范化,使老人住的安心、吃的放心、生活的舒心,安享晚年。省、市领导多次来敬老院检查时,都给予高度评价和勉励。我县养老事业快速发展,老年人将从中受益,老人们的居住生活、医疗、文化娱乐等条件也逐年提升,养老服务体系逐步完善,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得到有效保障。

四、开展丰富多彩文化活动,切实改善老人精神生活

敬老院不仅在物资上满足五保老人需求,也时刻注重五保老人的精神需要,让每位五保老人度过一个欢乐祥和的晚年。我院在狠抓硬件设施建设的同时,始终把精神食粮补给放在首位。通过刷标语、办画廊,开展娱乐活动、种植采摘园等活动,传承中华美德,弘扬敬老文化,发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浓厚的亲情氛围。此外,还引进志愿者歌舞队,开展文艺宣传活动,逢年过节,干部职工和院民组成歌唱队,自编自演的短小节目深受老人欢迎。对有特长的老人、残疾老人办培训班,组织书画、剪纸、十字绣等比较简单的手工艺活动让老人们展示才华;为了体现老人的自我价值,承包了10余亩菜地,让有生产能力的老人种植蔬菜,种植的豆角、西红柿、辣椒等20余种蔬菜新鲜可口,深受其他老人们喜爱;今年来,对全院进行了绿化美化,建设了一个具有休闲养生、观赏能力的花园,种植雪松、樱花、大樱桃等风景树200余株,栽培牡丹、芍药、月季、串串红等各种花卉1000余株,并进行了草坪覆盖、供老人们观赏游览;努力完善五保老人福利待遇,每年春秋两季给老人缝制两套换季衣服和内衣,逢年过节为老人们从头到脚、里里外外焕然一新,夏天给院民购买茶叶、降温糖,冬天提前供暖,让老人在愉悦中安享晚年生活。

宜君县中心敬老院是在平凡的琐事中默默奉献,真诚服务,以扎实的工作作风和良好的服务工作形象换来了五保老人的称心、家属放心,赢得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宜君县中心敬老院

     2017324

收起阅读 »

铜川北市区、南市区部分道路、公园、广场、桥梁等名称汇编

北市区、南市区部分道路、公园、广场、桥梁等名称汇编一、北市区街(巷)名称:(一)主干道各段街道名称(顺序:由南向北)名   称                 起 止 段 落1.川 口 路      红卫桥——柿树沟桥。2.红 旗 街      川口桥——翠溪...
继续阅读 »

北市区、南市区部分道路、公园、广场、桥梁等名称汇编

一、北市区街(巷)名称:

(一)主干道各段街道名称(顺序:由南向北)

  
                
起 止 段 落

1.川 口 路      红卫桥——柿树沟桥。

2.红 旗 街      川口桥——翠溪路口(原小河沟)。

3.七 一 路      翠溪路口——大同路丁字路口。

4.五 一 路      大同路丁字路口——三里洞放映站丁字路口。

5.延 安 路      三里洞放映站丁字路口——老城南关路叉口。

6.同 官 路      老城南关路叉口——铜川桥主次干道交汇处。

(二)次干道各段街道名称(顺序:由南向北)

  
            
      
起 止 段 落

7.宜 园 路      川口红卫桥——红旗桥丁字路口。

8.红 旗 桥      红旗桥东端丁字路口——回民食堂丁字路口。

9.体 育 路      红旗桥东端丁字路口——药材公司铁路平交

道口。

10.玉 华 路     药材公司铁路平交道口——大同桥十字路口。

11.大 同 路     大同桥——殡葬管理处。

12.河 滨 路     大同桥十字路口——三里洞放映站丁字路口。

13.青 年 路     漆水河桥——青年路立交桥。

14.重兴南路      青年路立交桥——三里洞矿十字口。

重兴北路     
三里洞矿十字口——城关石桥东端。

15.频 阳 路      城关石桥东端——铜川桥北省运司油库交叉口。

(三)育才路名称

16.育 才 路      煤技校——矿务局招待所接苗圃路。

(四)王家河道路名称(顺序:由南向北)

  
                   起 止 段 落

17.王家河南路    柿树沟桥——小街大桥。

王家河北路   
小街大桥——王家河煤矿。

(五)川口至黄堡镇新村道路名称

18.新 宜 路      川口红卫桥——黄堡镇新村南分三段,依次:

新宜南路      黄堡街丁字路口——新村(王益区与耀州区交界处)。

新宜中路      市水泥厂公路、铁路交叉口——黄堡街丁字路口。

新宜北路     
川口红卫桥——市水泥厂公路、铁路交叉口。

(六)北关至金锁关道路名称

19.顺 金 路      北关铜川桥至金锁关金锁桥北端“丁”字路口分三段,依次为:

顺金南路     
铜川桥北端——中柳湾桥南端。

顺金中路     
中柳湾桥北端——马莲滩桥南端。

顺金北路     
马莲滩桥北端——金锁关金锁桥北端。

(七)王家河南路街巷名称

20.平阳路        西起柿树沟桥北侧铁路叉口,北至桃园煤矿工房区。

(八)川口路街巷名称

21.飞霞路        东起柿树沟桥西侧,西至川口村上原。

22.建工路        西起矿医院北侧,经基建公司一处家属楼,南与川口路相接。

23.同仁巷        东起矿医院南侧,西至建工路。

(九)红旗街街巷名称

24.前 进 巷      东起市二中西侧,西至十里铺前硷村。

25.老虎巷(原名老虎沟)东起原市公安局南侧,西至沟后。

26.新 裕 巷      东起铜川饭店北侧,北至煤技校门口。

27.光明西巷      西起北盛国贸南侧巷口,东至光明桥西端。

28.利 民 路      东起市百货大厦,跨育才路,西至原畔矿务局家属楼。

29.人 字 巷      西起民乐商场北侧,北至红旗桥头西。

30.新 建 巷      东起王益区政府南侧,西至育才路。

31.崇 文 巷      西起铜川宾馆南侧,东至民乐堤。

32.苗 圃 路      东起市邮电局北侧,经原广播电视局,西至红旗苗圃。

33.翠溪路(原名小河沟)东起红旗街北侧西端,西至原党校。

(十)育才路街巷名称

34.协泰路(原名协泰沟)东起军分区后门,西至沟后。           

35.古 柏 路      东起市无线电厂北侧后墙,西至新风商店家

属楼。

36.修 文 巷      东起市无线电厂门口,西至沟后。

37.香 房 巷      东起矿务局小学,西至沟后。

38.树 人 巷      东起煤技校北侧,西至中机厂家属楼煤技校后墙两侧。

(十一)七一路街巷名称

39.山 城 路       西起以溪路口,北上经基建公司第二中学,

东拐下至市商业综合服务大楼与七一路相

接。

40.公 园 路      西起七一路交警台,东至人民公园。

41.二场巷(原名二场沟)东起市卫生防疫站南侧,西至沟后。

42.衣 食 巷      西起七一路粮站南侧,东至铁路。      

43.新风巷(原名新风沟)东起七小南侧,西至沟后。

44.平 安 巷      东起七一邮电所南侧,西至西王益村。

45.老苗巷(原名老苗沟)东起原市国税局办公楼北侧洞口,西至沟后。

(十二)五一路街巷名称

46.文 武 巷       东起市图书馆北侧,西至城区武装部。

47.安 康 巷        东起王益区医院北侧,西接西原巷。 

48.老 站 巷        五一路派出所门口巷道。 

49.西原巷(原名西沟)  东起城区职中北侧,西至沟后。            

50.南 房 巷        东起河滨路立交桥对面,西至原边。

(十三)延安路街巷名称

51.中 房 巷       东起三里洞办事处南侧,西至原边下。

52.北 房 巷       东起一九四队对面,西至原边下。

53.幸福巷(原名幸福沟)东起三里洞派出所北侧,西至城区党校幸福针织厂。

54.甘泉一巷(原名电厂沟)东起供电局后墙对面,西至沟后。

55.甘泉二巷(原名干泉沟)东起市二运司北侧,西至沟后。

56.芳草南巷       西起市一运司北侧,东至芳草堤。

57.芳草中巷       西起公路管理站南侧,东至芳草堤。

58.芳草北巷       西起供电局南侧,东至芳草堤。

59.三里洞路       南起供电局门口,北至三里洞矿矿部。
        

60.尚勤一巷至五巷 市自来水公司北侧,东起尚勤堤,西至延安路,由南向北一至五……。

(十四)同官路及城内街巷名称

61.           城内南街向南延伸至南关沟口。

62.           南起北关老城十字街口,北与同官路相接。

63.           西起北关老城十字街口,东与同官路相接。

64.西           老城十字街口——师范附属小学。

65.           北起东街东端,南至水道巷。

66.曙 光 路       东起市交警二大队北侧,西至南街。

67.济 阳 路       东起同官路,西至南街、方泉路。

68.方 泉 路       北起集市巷西端,南与南街相接。

69. 水 道 巷      方泉——南街——市一中与同官路相接。

70. 重兴寺巷      东起市开关厂南侧,西至重兴寺塔。

71. 同官一至五……印台区政府北侧,西起同官路,东至汇丰堤由南向北依次排序一巷至五……。

72. 集市西巷      东起老城十字路口,西至虎头山下。

73. 集市东巷      东起红卫饭店北侧,西至老城十字路口。

74. 重兴寺巷      东起市开关厂南侧,西至重兴寺塔。

75. 平 康 路      东起市制药厂南侧,西至山脚下。

76.上 河 路       城关石桥——百货批发部——雷家沟口。

(十五)频阳路街巷名称

77.泥阳路(原名雷家沟)位于频阳路北段东侧,现驻有铝厂。 

(十六)重兴北路街巷名称

78.硫磺巷(原名硫磺沟)西起三里洞矿北侧,东至沟后。

79.瓦窑巷(原名瓦窑沟)位于重兴北路东侧。

(十七)河滨路街巷名称

80.道 东 巷       南起联运公司,经市粮油公司后墙与河滨路相接。

(十八)青年路街巷名称

81.金 华 路       西起市面粉厂金花桥,东北与青年路相接。

82.青年路小街      西起史家矿小铁道桥头,东至青年路十字路口。

83.天 虹 巷        西起公交出租公司南侧,东至灰堆坡村。

84.老科巷(原名老科沟)位于青年路北段东侧。

85.史家河路        西起青年路十字路口,东至史家河矿矿部。

(十九)玉华路街巷名称

86.通 惠 巷        北起市外贸局门口,南至柳堤。

(二十)大同路街巷名称

87.健 康 路        北起糖业烟酒公司对面,经市医院至二建司。

88.王 益 巷        南起市钳土矿东侧,北至王益粮站。

(二十一)体育路街巷名称

89.新兴巷(原名狼沟)位于体育路中段东侧。

(二十二)宜园路街巷名称

90.通 达 巷        北起宜古立交桥,西至铜川南站铁小。

91.光明东巷        东起市物资局北侧,西至光明桥。

92.桃 园 路        西起桃园旅舍南侧,南至桃园矿。

二、市区漆水河、王家河、两侧河堤路名称:

93.金 湾 堤         位于同官水的右岸,中柳湾桥北端至纸坊与顺金路相接。

94.姜 女 堤         位于同官水右岸,市肉联厂至铜川桥。驻有泰山中学、市肉联厂、姜女祠等。

95.汇 丰 堤        位于漆水、同水交汇处右岸,铜川桥至城关石桥。驻有印台区政府、市农牧局、印台区公安分局、城关停车场、市一运客运站等。

96.尚 勤 堤        位于漆水河右岸,城关石桥至三里洞桥。驻有陕煤建司二处、市自来水公司、供电局住宅区、二运司车队、三里洞矿中学等。

97.芳 草 堤        位于漆水河右岸,延安路人防洞口处河堤,北上至三里洞桥与三里洞路相接。

98.尚 俭 堤        位于漆水河左岸,三里洞水厂水库南至三里洞桥。驻有三里洞水厂水库、三里洞农贸市场、三里洞矿家属区等。

99.永 祥 堤        位于漆水河右岸,漆水河铁路中心桥至生产资料公司仓库。驻有矿务局煤炭运销处、市农副公司、市生产资料公司等。

100.永 乐 堤       位于漆水河左岸,漆水河铁路中心桥至大同桥。驻有三里洞矿家属区、清真寺、五金公司、百货公司等。注:以金华桥为界,上为永乐堤北段,下为永乐堤南段。

101.           位于漆水河右岸,服装巷口至漆水河铁路跨中桥。驻有市服装厂、木器厂、市保险公司、市财政局、市建委家属楼等。

102.云 梦 堤       位于漆水河左岸,大同桥至漆水河铁路跨中桥。驻有市酿造厂、王益区政府旧址、市人民公园等。

103.照 金 堤       位于漆水河左岸,漆水河铁路跨中桥至红旗桥。驻有体育场、市建委等。

104.民 乐 堤       位于漆水河右岸,漆水河铁路跨中桥至红旗桥。驻有陕煤建司俱乐部、二建司家属楼、铜川宾馆、工人文化宫等。

105.中 兴 堤       位于漆水河右岸,红旗桥至宜园桥。驻有市中医院、中机厂、市工行、热电厂筹建处、污水处理厂、矿务局供应处仓库等。注:以木材加工厂桥为界,上为中兴堤北段,下为中兴堤南段。

106.集 贤 堤       位于漆水河左岸,红旗桥至木材加工厂桥。驻有房管局居民住宅楼、市干休所、机电公司家属楼、矿务局运销处等。

107.永 宁 堤       位于王家河左岸,小街桥至柿树沟桥。驻有石油公司炼油厂、陕煤建司一处家属楼、建材厂家属楼、二号信箱、桃园矿一小、税务局培训学校等。注:以二号信箱为界,上为永宁堤北段,下为永宁堤南段。

108.东 风 路       位于王家河右岸,小街至柿树沟桥驻王家河斜井公房、二号信箱、市化工厂等。注:以二号信箱桥为界,上为东风路北段,下为东风路南段。

109.东 村 堤       位于王家河左岸,柿树沟桥至川口东村。驻有环保监测站、城市居民、村民。

三、黄堡地区街(巷)名称(顺序:由南向北)

  
                   起 止 段 落

1.爱 民 路        东起耀州窑博物馆北侧,西至新村。

2.织 锦 路        南起市四中斜对面,北至市纺织厂门口。

3.昌 丰 路        西起市染织厂斜对面,东至新市街。

4.河 那 路        东起黄堡街丁字路口,西至小河那村。

5.新 市 街        黄堡火车站后煤建公司——河东沟口涵洞。

6.黄 堡 街        建筑陶瓷厂西门口——河东沟口铁路涵洞。

7.芙 蓉 路        东起李家沟斜对面,西至黄堡净水厂。

四、焦坪地区街道名称(顺序:由南向北)

  
                   起 止 段 落

1.焦 坪 街        南公房——零售公司。

五、公园

1.人民公园         位于王益区七一路公园路漆水河东侧山坡。

2.重兴公园         位于重兴路西侧(原北关苗圃)。

六、广场

1.华天广场        位于红旗街西侧。

2.方舟广场        位于红旗街王益区政府门前。

七、市郊桥梁名称

1.金锁关桥        位于金锁关北三岔路口。

2.马莲滩桥        位于金锁镇纸坊村马莲滩。

3.中柳湾桥        位于郊区印台乡中柳湾村南。

4.铜 川 桥        位于同官路北端。

5.城关石桥        位于城关东街东端。

6.同 兴 桥        位于同官路南端,东接重兴北路。

7.青年路立交桥   位于重兴南路与青年路交接处,东接大同路。

8.漆水河桥       位于河滨路面粉厂对面,青年路西端。

9.金 花 桥        位于河滨路面粉厂对面,金华路西端。

10.大同立交桥     位于五一路与七一路交接处。

11.柳 园 桥       位于柳堤路北段,城区政府门口左侧。

12.人 民 桥       位于人民公园门口。

13.七 一 桥       位于体育场北端,漆水河上。

14.体 育 桥       位于市体育场门口。

15.红 旗 桥       位于红旗街中段东侧。

16.光 明 桥       位于光明西巷东端,通往市物资局。

17.向 阳 桥       位于市木材公司加工厂门口。

18.宜 园 桥       位于宜园路南段。

19.中 兴 桥       位于宜园路小区北侧,西接中兴堤。

20.新 川 桥       位于新川水泥厂西侧。

21.红 卫 桥       位于川口路与宜园路交汇处。

22.川 口 桥       位于川口路北端,接红旗街。

23.柿树沟桥       位于柿树沟口接王家河南路。

24.东 风 桥       位于东风路东风机械厂门口。

25.王家河一号     位于王家河北路北段,王家河村前。

26.王家河二号     位于王家河北路北段,王家河村前。

27.后 洞 桥       位于新宜北路,军工水泥厂门口。

28.黄 堡 桥       位于黄堡火车站西南端,新市街中段西侧。

29.兴 黄 桥       位于黄堡街东端通往黄堡镇政府。

30.铁 厂 桥       位于新宜南路北段,市铁厂北侧。

八、新区道路、街巷、公园、桥梁名称

(一)南北走向命名的道路名称,依次从东向西

1.东环路        位于长丰路东侧,南北走向,南至南环路、北至北环路。

      2.长丰路        位于东环路西侧,南北走向,北至北环路,

南至南环路。以华原东道为界,南为长丰北

路,北为长丰北路。

3.长虹路         位于长丰路西侧,南北走向,南至九州东道

东段,北至北环路。以华原东道为界,南为长虹南路,北为长虹北路。

4.华夏大道       位于长虹路西侧,南北走向,南至南环路接

210国道,北至北环路。以华原大道中线为

界(丹阳路、皓月路南北端),北为华夏北

道,南为华夏南道。

5.长宁路         位于华夏大道西侧,南北走向,南至西环路,

北至北环路西段。以华原西道为界,南为长

宁南路,北为长宁北路。

6.长青路         位于长宁路西侧,南北走向,南至恒春西路,

北至北环路,以华原西道为界,南为长青南

路,北为长青北路。

7.西环路         位于长宁路西侧,南北走向,南接南环路,北至北环路。

(二)东西走向的道路名称,依次从南向北

8.北环路         位于云辉路北侧,东西走向,东至东环,西至西环。

     9.云辉路         位于北环路南侧,东西走向,东至东环,西至西环。

     10.文昌路        位于云辉路南侧,东西走向,东至东环,西至西环。

     11.咸丰路        位于文昌路南侧,东西走向,东至东环,西至西环。

     12.华原大道      位于朝阳路、正阳路北侧,东西走向,东至

梅七线,西至西环中段,以华夏大道中线(丹

阳、皓月路南端)为界,东为华夏东道,西

为华夏西道。

      13.正阳路   
   
位于鸿基东路北侧,东西走向,东至锦阳桥

(接锦阳路),西至华夏南道北段,接朝阳路。

14.朝阳路        位于鸿基西路北侧,东西走向,西至西环

路,东至华夏南道北段接正阳路。

      15.鸿基路     
 
位于恒春路北侧,东西走向,东至东环路南

段,西至西环路南段,以华夏南道为界,东

为鸿基东路,西为鸿基西路。

      16.恒春路     
 
位于九州大道北侧,东西走向,东至东环路

南段,西至西环路南段,以华夏南道为界,

东为恒春东路,西为恒春西路。

      17.九州大道    
位于南环路北侧,东西走向,东至南环路东

段,西至西环路南段,以华夏南道为界,东

为九州东道,西为九州西道。

      18.兴业路       位于九州大道以南,以华夏南道为界,东为

兴业东路,西为兴业西路。

19.南环路       位于东环路南端,南接西环路。

(三)华原大道以北的街巷名称:

20.锦绣路        位于北环路以南、云辉东路以北,东西走向。

东接东环,西接长虹北路。

21.锦园路        位于绣园路西侧,南北走向,跨锦绣路,北

至北环,南至文昌东路。

22.绣园路        位于锦园路东侧,东西走向,北至北跨,南

至文昌东路。

23.皓月路        位于华原大道中心线北面西侧,南北走向,

南至华原大道,北至咸丰路东段。

24.丹阳路        位于华原大道中心线北面东侧,南北走向,

南至华原大道,北至咸丰路西段。

25.金谟路        位于咸丰东路、华原东道之间,东西走向,

西至丹阳路,东至长丰北路,以长虹路为界,

长虹路以西为金谟西路,以东为金谟东路。

26.金达路         位于咸丰路北侧,东西走向,横跨铁诺北路,

西至长虹北路,东接东环路北段。

27.金裕路         位于华原东道北侧,东西南北走向,西至长

丰北路北段,向东、北拐至咸丰东路东段。

金谟西路由东向西有南北走向的五条巷子,由东向西依次为:

28.金一巷         29.金二巷       30.金三巷

31.金四巷        32.金五巷,

33.崇文街       位于金谟西路北侧商业活动区东西走向的道路。

34.金福巷       位于咸丰路东与金裕路之间,南北走向,东临金裕路。

35.邻家铺子巷   位于咸丰东路与金裕路之间,南北走向,

临金裕巷。

36.铁诺北路     位于华原东道以北。

(五)华原大道以南的街巷名称:

37.金鼎路       东西南北走向,横跨长丰南路北段(运动公园),西至铁诺南路,向东、南拐至正阳路东段。

38.斯正街       位于正阳路西段北侧,东西走向,西接斯明街,东至长虹南路。

39.斯明街       位于朝阳路东段北侧,东西走向,西接长宁南路,东接斯正街。

40.铁诺南路     位于华原东道以南,南至鸿基东路。

41.正大路       位于市政府办公区西侧,南北走向,北至斯正街,南至正阳路。

42.光明路       位于市委办公区东侧,南北走向,北连斯明街,南接朝阳路。

43.光明南路     位于朝阳公园东侧,北连朝阳路,对接光明路,南至鸿基西路。

44.颐寿路       位于正阳公园南侧,东西走向。

 45.新城巷       位于新城村至上野名城住宅区之间的巷道,以正阳路为界,北为新城北巷、南为新城南巷。

  46.齐庆路       位于市就业管理局前,东西走向的道路。

  47.经纶路       位于市图书馆西侧,南北走向的道路。

  48.开元街       位于阳光小区西侧,南北走向,南接鸿基路,北连正阳路,对接正大路。

49.永济街       位于龙城国际街区北侧,东西走向,西接光 明南路。

  兴业路以南东西走向的五条道路,依次为:

50.兴业一路      51.兴业二路      52.兴业三路      53.兴业四路

54.兴业五路。

  55.同富路       位于九州大道至210国道之间,长宁南路以西,西环路南段以东南北走向的道路。

  56.同济路       位于同富路南段以西南北走向的道路。

(五)、坡头工业园区道路名称

57、玉皇阁大道  位于坡头工业园区南环以北。

58、照金路      位于玉皇阁大道以西,由北向南的第一条东西走向的道路。

59、坡头街      位于照金路以南。

60、华能街      位于坡头街以南。

(六)新区的公园、桥梁、广场

1.锦绣城       位于华夏北道以东、咸丰东路以北、东环路以西、北环路以南,以长虹北路为界,东侧为锦绣东城,西侧为锦绣西城。

2.正阳公园      位于正阳路与朝阳路南侧。

3.牡 丹 园     位于恒春东路以南。

4.大唐养生园    位于南部工业园区。

5.芙 蓉 湖      位于南部工业园区大唐养生园内。

6.运动公园      位于正阳路北、长丰市场东侧。

7.金谟广场      位于金谟西路南侧。

8.阳光广场      位于正阳路南、阳光小区以北。

9.玉皇阁大桥   位于玉皇阁水库南侧,东接朝阳路,西

接玉皇阁大道,连接新区朝阳路至坡头

大桥。

收起阅读 »

铜川政区地名溯源

政区地名溯源篇铜川市铜川市由铜川县演变而来古称铜官(一作同官),因境内有铜官川(今漆水河)得名。水经注:“铜官水出祋祤县东北”。地理位置  地处陕西省中部,陕北黄土高原南缘,关中平原向陕北黄土高原过渡地带。东和东南与渭南市富平县、蒲城县、白水县相邻,西和西南与...
继续阅读 »

政区地名溯源篇

铜川市

铜川市由铜川县演变而来古称铜官(一作同官),因境内有铜官川(今漆水河)得名。水经注:“铜官水出祋祤县东北”。

地理位置  地处陕西省中部,陕北黄土高原南缘,关中平原向陕北黄土高原过渡地带。东和东南与渭南市富平县、蒲城县、白水县相邻,西和西南与咸阳市三原县、淳化县、旬邑县接壤,北与延安市黄陵县、洛川县毗邻。人民政府驻耀州区正阳路9号。

政区沿革  夏、商属古雍州,先后为扈、华原、豳的领地。周属豳邑。春秋战国属秦国。秦厉公共二十一年(前456年)设频阳县(县治在今富平县薛镇),辖今铜川。《史记秦本纪第五》注文引用的《括地志》载:“频阳故城,在雍州同官县界,古频阳县城也。”秦属内史。秦、汉时期在今印台区西北部设漆垣县,西汉景帝二年(前155年)始设祋祤县,县治在今耀州区城东约半公里的河东堡,归左内史统辖。当时,除今印台区焦平一带隶属上郡漆垣县外,其余大部分隶属于祋祤县。西汉太初元年(前104年)祋祤县隶属左冯翊。新莽(9~24年)时,祋祤县改属列尉大夫。后撤销祋祤县。东汉永元九年(97年)又设祋祤县,属左冯翊。三国魏将今甘肃省宁县境内的泥阳县侨置于祋祤县,祋祤县遂被撤销,泥阳县属雍州北地郡,郡治在今耀州城区。西晋时,今铜川地区从泥阳县分出,划入冯翊郡频阳县。十六国前赵时属豳州北地郡,郡治在今耀州。十六国前秦永兴二年(358年)于今市区西济阳寨设铜官护军。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年)撤销铜官护军设铜官县,县治在今王益区王益乡高坪村附近,属雍州北地郡。景明元年(500年),撤销频阳县,分铜官县部分地区,连同今富平县东北部分地区,设置土门县,属雍州北地郡。永安元年(528年),土门县改属宜君郡。孝武帝(532~534年)时,另置黄堡县,属雍州宜君郡。西魏沿袭铜官县、土门县制。铜官县属宜州宜君郡,土门县属宜州通州郡。北周建德四年(575年)铜官县改名同官县,属宜州。隋开皇二年(582年),改宜君郡为宜州,同官县仍属宜州;大业二年(606年),同官县改属雍州;后同官县、土门县改属京兆郡。唐武德年问属宜州。贞观十七年(643年)属雍州。二十一年(647年)宜君县治迁今印台区金锁镇玉华村,属雍州。永徽二年(651年)废宜君县。天授二年(691年)同官县改属宜州。大足元年(701年)同官县改属雍州。天佑三年(906年)于华原县治(今耀州)置耀州,同官县属之。五代时先后为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属地。金属京兆府路耀州。元属陕西行中书省奉元路耀州。明属陕西布政使司关内道西安府耀州。清属陕西布政使司西安府耀州。民国初同官县属西安府。1913年属陕西关中道。1928年属省,1936年属陕西省第七行政督察区1940年属第三行政督察区。19444月属第二行政督察区。19467月因与潼关谐音相同,同官改称铜川。194710月属第三行政督察区。

19485月属陕甘宁边区;11月属关中分区。驻地阿庄小庄村。19492月县治迁今印台区。5月改属三原分区。19505月改属咸阳分区。19531月属省。19584月撤销铜川县设立铜川市,市政府迁驻红旗街(今王益区)属省。11月,撤销富平县、耀县并入铜川市。19618月恢复富平县、耀县,铜川市改属渭南专区。19668月铜川市改为省辖市。1979年将渭南地区的耀县划归铜川市。1980年,将渭南地区蒲城县的广阳、阿庄、高楼河、肖家堡等4个公社划归铜川市,同年设立铜川市城、郊2区。1983年将延安地区的宜君县划归铜川市。2000年城区更名为王益区,郊区更名为印台区。2002年撤销耀县改设耀州区、铜川市政府迁驻耀州区。

2012年撤销铜川市印台区印台乡、高楼河乡建制分别设立印台镇、高楼河镇。撤销铜川市耀州区石柱乡建制设立石柱镇。

2015年撤销铜川市王益区王益乡,设立王益街道办事处。撤销印台区高楼河镇,并入广阳镇;撤销印台镇,设立印台街道办事处。撤销耀州区演池乡,并入石柱镇;撤销坡头镇,设立坡头街道办事处,将照金镇柳林、东石坡、五联、蔡河、联合、神水6个村划归庙湾镇,照金镇吴庄、修文、王益、西古庄、龙首5个村划归石柱镇,照金镇九里坡、柏树塬、支前河3个村划归关庄镇;将关庄镇寺沟塬村划归锦阳路街道办事处,长命村划归坡头街道办事处。撤销宜君县西村乡,并入五里镇;撤销哭泉乡,设立哭泉镇,将太安镇金牛、云梦乡花庄、苍坊坪、城关镇金盆、南塔村5个村划归哭泉镇;撤销城关镇,设立宜阳街道办事处。

2015年末,辖印台、王益,耀州3个市辖区,宜君1个县共4个县级区。下设17个街道,21个镇。

王益区

因区人民政府驻地位于王益乡(今王益街道)境东有王益村,史载元宗室益王之后,入明以王为姓,居此村故名。地处铜川市中部偏东南方向的丘陵山地峡谷,东、北与印台区为邻,东南与渭南市富平县接壤,西南与耀州区毗邻。人民政府驻红旗街9号。19804月设立铜川市城区,辖城关、青年路、五一路、七一路、红旗街、桃园、王家河、黄堡、焦坪、王石凹10个街道办事处;

19845月将城关街道办事处划归铜川市郊区。

19879月将郊区王益、王家河、黄堡3乡划入城区,将城区焦平、王石凹2街道办事处划归郊区;黄堡街道办事处与黄堡乡合并,改设黄堡镇;撤销五一路街道办事处,将其与青年路街道办事处漆水铁路中心桥以北(东至青年路立交桥山头,西至三里洞防空洞口)地段划归郊区,在原五一路街道办事处另设三里洞街道办事处;将五一路街道办事处漆水铁路中心桥以南区域划归青年路街道办事处。

19888月将七一路街道办事处所辖的漆水铁路中心桥以南区域的西沟、五一、道东居民委员会和三里洞煤矿家属委员会划归青年路街道办事处。

20002月城区更名为王益区。辖黄堡镇、王家河乡、王益乡、红旗街道、七一街道、青年路街道、桃园街道7个乡级政区。

20098月撤销王家河乡设立王家河镇。

201110月撤销王家河镇设立王家河街道办事处。

2015年撤销王益乡,设立王益街道办事处,调整后,王益区辖1个镇,6个街道办事处。

印台区

以境内印台山得名,因山方而微圆,形似印台,相传黄帝曾置印于此,故名。地处铜川市中部,陕北黄土高原中低山区南缘。东与渭南市白水、浦城县毗邻,东南与渭南市富平县、铜川市王益区接壤,南、西南与王益区、耀州区交界,西、西北与耀州区、咸阳市旬邑县相邻,北与宜君县、延安市黄陵县相接,东北与宜君县、渭南市白水县相接。人民政府驻同官路80号。19804月设立铜川市郊区,驻北关铜川桥北。同时将蒲城县所辖的广阳、阿庄、高楼河、肖家堡4个公社划入郊区,共辖城关、金锁、红土、陈炉、高坪、王家河、黄堡、广阳、阿庄、高楼河、肖家堡11个公社。

19835月,陈炉公社改设为乡。

19845月,将城区城关街道办事处划入郊区,并将城关公社所辖的城关、河东、杨家砭3个村划归城关街道办事处,设立城关乡;城关公社改设为印台乡;同时黄堡、王家河、红土、金锁、王益、广阳、阿庄、高楼河、肖家堡9个公社改设为乡。全区共辖城关、印台、陈炉、黄堡、王家河、红土、金锁、王益、广阳、阿庄、高楼河、肖家堡12个乡。

19864月,陈炉、广阳、红土3个乡改设为镇。

19879月将黄堡、王益、王家河3个乡划归城区;将城区所辖的焦坪、王石凹、三里洞3个街道办事处划入郊区。共辖陈炉、红土、广阳3个镇,城关、印台、金锁、阿庄、高楼河、肖家堡6个乡,焦坪、王石凹、三里洞3个街道办事处。

19979月,金锁乡、阿庄乡、王石凹街道办事处、焦坪街道办事处分别改建为金锁关镇、阿庄镇、王石凹镇、玉华镇,并将原金锁乡所辖的玉华、背塔2个村划归玉华镇,原红土镇所辖的炭庄塔、苟村、李家塔、王石凹、傲背、陈家河6个村划归王石凹镇。共辖陈炉、广阳、红土、金锁关、玉华、王石凹、阿庄7个镇,印台、城关、高楼河、肖家堡4个乡和三里洞街道办事处。

20004月,郊区更名为印台区。

200112月,撤销肖家堡乡,并入红土镇。

20116月,撤销玉华镇,并入金锁关镇;撤销王石凹镇,设立王石凹街道办事处。

201112月,印台乡、高楼河乡改为镇。全区共辖7个镇,3个街道办事处。

2012年撤印台乡,高楼河乡建制,分别设立印台镇,高楼河镇。

2015年,撤销高楼河乡,并入广阳镇;撤销印台镇,设立印台街道办事处。调整后,印台区辖5个镇,4个街道办事处。

王益,印台区名变迁

1980年设立城郊二区时,城区管辖范围为城关、青年路、五一路、七一路、红旗街、桃园、王家河、黄堡、焦坪、王石凹10个街道,只管城市故名城区。郊区管辖城关、金锁、红土、陈炉、高坪、王家河、黄堡、广阳、阿庄、高楼河、肖家堡11个人民公社只管农村故名郊区。这样形成了两区行政区划地域相互交叉,互有飞地,对行政管理带来诸多不便。19879月政府对城郊两区管辖范围作出调整,将城区的王石凹、焦坪、三里洞街道划归郊区,将郊区管辖的黄堡、王益、王家河3个乡划归城区,两区的市区界限以漆水铁路中心(东至青年路立交桥山头,西至三里洞防空洞口)为界北为郊区、南为城区。两区管辖范围调整后,随即出现区名与管辖区域实情不符的情况,2000年初经国务院批准,郊区改为印台区,因区政府驻地西侧有印台山,方而圆,形似印台而得名;城区以改为王益区,因驻地王益乡东侧有王益村,史载元宗室益王之后,入明以王姓居此村而得名。说也巧合“王益印台”隐含王者要管好印把子。

耀州区

《陕西通志》载:“州东十五里有鉴丰则山中有光,耀如鉴,州以是名”,故称耀州。地处陕西省中部,东临印台区、王益区和渭南市富平县接壤,南连咸阳市三原县、西接咸阳市淳化县,北与印台区、咸阳市旬邑县接壤,是通往陕北的交通要冲。人民政府驻永安路。

耀州区境域,古为阴康氏封地。三代以前为雍州之地。

秦属内史,为京畿之地。

西汉时,高祖元年(—206年)属塞国;二年(—205年)属河上郡;九年(—198年)复属内史。景帝前元二年(—155年)始置祋祤县,县治在今河东堡东侧;辖境包括今耀县、印台、王益及宜君县部分地区。时内史分左右,祋祤属左内史。太初元年(—104年)属左冯翊。

新莽时,仍祋祤,属列尉大夫。

东汉时,建武元年(25)年,县废。永元九年(97年),复置祋祤,仍属左冯翊。其时辖境最广,除今耀州区、印台王益和宜君县西部地区外,黄陵县(西汉称翟道县,新莽时更名渔县)亦为祋祤县。

三国时,黄初元年(220年),徒甘肃之泥阳县于祋祤,更祋祤为泥阳县,兼置北地郡,领泥阳。此即“乔置泥阳”之来历。

西晋时,仍泥阳,属北地郡。郡领泥阳、富平二县。

北魏时,太平真君七年(446年),析泥阳入富平,徒北地郡于通川故城(今富平县境)。景明元年(500年),复置泥阳县,县治在今泥阳堡,兼置北雍州。时全县疆域最小,辖区只限今耀县南部地区;其余地区分属宜君、同官二县所辖。

西魏时,仍泥阳。元钦元年(552年),改北地郡为通川郡,治所迁泥阳,领泥阳一县;并改北雍为宜州,治所仍设泥阳,领富平一县。

北周时,仍泥阳。属通川郡。

隋时,开皇三年(583年)撤通川郡,泥阳改属宜州。六年(586年)改泥阳为华原县,治所在今塔坡原上,以城负高原而得名;仍属宜州。大业三年(607年)撤宜州,华原县改属京兆郡;并析土门县(今富平县境)入华原。大业十四年(618年)于县兼置宜君郡,复设土门县。郡领华原、宜君、同官、土门四县。

唐时,武德元年(618年)撤宜君郡,复置宜州。贞观十七年(643年)撤宜州,华原县改属雍州。武则天垂拱二年(686年)改华原为永安县,仍属雍州。天授二年(691年)七月于县复置宜州,辖永安、富平、美原、同官四县。大足元年(701年),四月撤宜州,县还属雍州,神龙元年(705年)九月仍复华原县,天祐二年(905年)县为李茂贞占据,兼设茂州,领华原一县。三年(906年)改茂州为耀州。以漆水东岸之鉴山光耀州城而得名。并建义胜军节度,辖耀、鼎二州。

五代十国时,后梁贞明元年(915年)改耀州为崇州,义胜军为靖胜军。后唐同光元年(923年)复名耀州,辖华原、富平、三原、云阳、同官、美原六县。同光三年(925年)降为团练州。后周显德四年(957年)降为刺史州。

北宋时,开宝五年(972年)升耀州为感义军节度,县仍华原。太平兴国二年(977年)改感德军太守,增管淳化县。元祐三年(1088年)复为耀州,属京兆府,仍辖6县。

金石,仍耀州,辖华原、美原、同官、三原4县。

元时,曾一度改为辉州,旋仍耀州,属奉元路,辖华原、富平,三原、同官、美原五县。至元元年(1335年)撤华原县,以州自领之。

明时,仍为辉州,属西安府,辖同官、富平、三原、宜君4县。后宜君县改属延安府,三原、富平直属西安府,耀州只辖同官一县。李自成大顺时,任杨鼎瑞为耀州牧。

县以下的政区演变,明代以前资料缺乏,仅知唐时有4乡(如乡)、若干坊(如惠政坊、华原坊等)。北宋时“有四个乡,管172村。流惠乡,在县西北一里,管村27。石门乡,在县西35里,管村25。孝义乡,在县西北20里,管村28。风游乡,在县西北,管村22。”金、元不详。

据《耀州志》载,明初全县编户18里(在市、孝家、石人、安雷、官庄、中高、鱼池、华原、凉泉、七保、香坡、延昌、长命、孝义、仁厚、姚峪、榆林、神水),99村堡。后因“民多窜徒”,成化十八年(1482年)并仁厚里;弘治五年(1492年)复并姚峪,榆林2里,成为15里;十五年(1502年)又并神水里,成为14里;崇祯元年(1628年)又减并2里,成为12里。

清代,仍耀州。雍正三年(1725年)升陕西市布政司直隶州,辖同官、白水二县。十三年(1735年)闰四月降为散州,改属西安府。

据《耀州志》载,清顺治八年(1651年)复并12里为6里(人称耀县为“六里百姓”始此);

城中四街:编为170牌、17;东乡市孝里:共11村堡,编为112牌、13;西乡中华、保义里:共20村堡,编为177牌、21;南乡鱼庄里:共17村堡,编为192牌、19;北路人安、泉香里:共21村堡,编为188牌、23甲。

民国时,元年(1912年)扔名耀州。二年(1913年)废州设县,始称耀县,属陕西省关中道辖。二十六年(1937年)属陕西省第十行政督察区(专署驻成阳)。二十八年(1939年)于县兼置陕西省第二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辖耀县、同官、宜君、旬邑、淳化5县。三十七年(1948年)改第三行行政督察区,辖耀县、富平两县直至解放。

193212月,红26军成立,建立了以照金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193410月,淳耀县苏维埃政府成立。1935年冬,耀县西北部解放,建立了安民区和占虎区,辖今照金、白瓜、阿子和小丘、稠桑、柳林。庙湾部分地区,隶淳耀县领导。1940年,今瑶曲镇和柳林、安里乡获得解放。194011月,在今庙湾镇春林村贾家沟(废村)建立了关中分区东区办事处,旋迁瑶峪村。统辖耀、铜、宜三县(市)毗连的大片红色区域。1943年春,淳耀县政府自淳化县桃渠河迁耀县陈家楼子村(今属柳林乡),同年冬撤东区办事处入淳耀县,县址迁庙湾街,旋又迁西寺。此时,全县四分之三的地区已获得解放,仍沿用淳耀县县名。但所辖的6个区、30个乡,均在耀县境内,故又有“新淳耀县”之称。其政区划分为:庙湾区,辖5个乡;柳林区,辖8个乡;同官乡(见铜川市政区历史沿革);瑶曲区,辖7个乡;占虎区,辖6个乡;照金区,辖6个乡。这一时期,耀县一分为二,一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淳耀县”,一是国民党统治下的耀县。实际上,随着解放区的日益扩大,国民党的统治范围在耀县只局限于小丘、牛村、七保村、关庄、苏家店、韩古庄、石柱镇等村碉堡线以南的占县境四分之一的地方。

1946年,耀县工委9月正式成立,隶属陕西省工委领导。中间一度改称富耀工委,47年复名耀县工委。是国民党统治区我地下党政合一的机构。通过建立地下政权、交通站等,搜集与接送情报,发动群众支前,壮大党的组织,为人民解放事业作出了贡献。直至194812月,始与淳耀县政府合并。

194755日,我人民解放军攻克耀县城,旋被敌占。1949221日再度解放,时隔不久又被敌占。

整个民国时期县以下政区演变,由于档案散失,没有资料可查,仅据采访,志其如下:民国元年至十一年(1912年—1922年),县以下政区未作变动,仍沿用清代里、甲制,征收田赋。另有民间自卫组织,名曰“联”,每联设联头、副联头各一人,管理地方治安。民国十八年至二十年(19291931年),全县设东、西、南、北、中5个区,区下设保;区设区长,保设保正。东区,辖孙原、惠家原、孝义坊等村一带。西区,辖石人、王岩、中高埝、肖家堡、白家堡、阿堡寨、牛村、移村、小丘、白瓜、寺坡、照金等村一带。南区,辖席家坡、仁家庄、华里坊、屯里等村一带。北区,辖阴家河、杨家河、寺沟、阿姑社、苏家店、寺沟原、稠桑、关庄、墓坳、柳林、庙湾、香山等村一带。中区,辖城内四街。二十二年至二十三年(1933年—1934年),国民党县政府设保甲编查处,全面推行保甲制,规定10户为甲,十甲为保,十保为1联保;甲设甲长,联保设主任。全县当时编为10个联保。即:中山联保,联保处设县城内,辖城内4街(12保)。东中联保,联保处设孝义坊(村),辖5个保,包括柏槐林,泥阳、孝义坊等村一带。东勇联保,联保处设惠家原(村),辖四个保,包括惠家原,孙家原,丁家山等村一带。南孝联保,联保处设高家堡(村辖5个保)袁家堡、文家堡、田家沟、陈家坪等村一带。南敬联保,联保处设华里坊(村),辖5个保,包括华里坊(村)以南及中原、移寨、坳底、元党、独冢、凉泉等村一带。西仁联保,联保处设石人堡(村),辖4个保,包括新城堡、玉皇阁等村。西爱联保,联保处设牛村,辖3个保,包括牛村、豹村等。西和联保,联保处设小丘(村),辖6个保,包括小丘、白瓜等村一带。北信联保,联保处设寺沟南堡(村),辖阿姑社、寺沟原、野孤坡、稠桑等村一带。北义联保,联保处设柳林镇(自然镇),辖柳林镇、庙湾(村)一带。二十八年(1939年),裁联、撤区、并保、设乡。全县为8个乡、34个保。乡称乡公所,设乡长、副乡长及乡队副(管理地方武装);保称保公处,设保长、副保长及保队副(管理地方武装);并设乡丁、保丁若干人,保以下设若干甲。此制沿至1949年解放为止。其乡、保区划建制为:中山乡,驻县城,辖9个保;东平乡,驻孝义坊(村),辖五个保;南忠乡,驻华里坊(村),辖5个保;西仁乡,驻石人堡(村),辖4个保;西和乡,驻小丘镇(自然镇),辖6个保;北信乡,驻寺沟(村),辖5个保;西爱乡,后并入西和乡;北义乡,已属解放区。

1949424日,耀县全面解放,撤淳耀县,成立耀县人民政府,属三原分区领导。全县设庙湾、柳林、瑶曲、龙首、安王、小丘、袁文、孝义、照金、城关、石人、寺沟12个区,65个乡,295个行政村,968个自然村和5个自然集镇,78个居民小组。

19505月整编,改属成阳专区。同年至195111月,龙首、庙湾区并入柳林区,安王区分并柳林、寺沟两区,全县缩编为9个区。

1953年,改属渭南专区。县再次并区,将石人区分并袁文、城关两区。全县缩编为8个区,60个乡。

195610月,耀县人民政府改称“耀县人民委员会”,由省直辖。为了适应农业合作化高潮,县以下政区作了较大调整,编为一个镇(国家批准设立),4个区和5个县直属乡:

城关镇:辖1个镇,19个自然村;柳林区:辖庙湾、香山、龙首、柳林、墓坳5个乡,两个自然镇,204个自然村;瑶曲区:辖瑶曲、鸡山两乡,1个自然镇,148个自然村;小丘区:辖小丘、白瓜、阿子、楼村四乡,1个自然镇,262个自然村;照金区:辖照金、高尔原、杨家山3乡,1个自然镇,96个自然村;王益乡:辖23个自然村。寺沟乡:辖29个自然村。稠桑乡:辖30个自然村。郭家乡:辖41个自然村。孙原乡:辖54个自然村。

1958年,全县公社化,实行政社合一。同年,曾有一段小社并大壮的过程,如将寺沟,孙原、五星3个公社并为1个城关大公社,旋又改称红旗公社等。此段公社演变和名称更替,因资料不全,无法详述。

1959年元月,县入铜川市。原县辖区调整为3个大公社,20个管区:

耀城公社:辖孙原、孝义、城关、五星、墓坳、稠桑(后五星更名下高埝管区、孝义更名寺沟管区)6个管区。

小丘公社:辖小丘、照金、高尔原、杨家山、阿子、楼村、白瓜(同年曾设过乙社、文岭两个管区,旋又撤销)7个管区。

柳林公社:辖柳林、瑶曲、鸡山、车洼、庙湾、香山、王益7个管区。

19619月,市县公设,复置耀县,扔属渭南专区。1962年缩小公社。1963年至196410月,撤销管区。至此全县共建公社13个。1965年,原铜川市辖演池、石柱、王家砭3个公社划归耀县。此后,县以下政区基本稳定。设一个镇(城关)和15个公社(寺沟、下高埝、楼村、小丘、白瓜、照金、阿子、王家砭、稠桑、安里、演池、石柱、瑶曲、孙原、柳林),213个生产大队,872个生产队,6个居委会,2个家属委员会。辖1098个自然村,6个自然镇。、

1968年,耀县人民委员会改称“耀县革命委员会”隶属渭南地区革命委员会。

198011日划归铜川市,为市辖县至今。同年5月民主选举后,县革命委员会改称县人民政府。

19835月,政社分设,建立乡政权,全县扔为一个镇、15个乡。乡以下的生产大队改称村民委员会,为群众自治组织。

19841113日,经省政府批准,改照金、瑶曲、王家砭乡为镇(王家砭改镇后称董家河镇),19851月,将柳林乡一部分划出,设立庙湾镇。至此,全县共辖5个镇,12个乡,213个村民委员会,  个街民委员会,1116个自然村和6个居民委员会,7个家委会。 19956月撤销柳林乡,设立柳林镇;199710月撤销稠桑乡、小丘乡,分别设立关庄镇、小丘镇;198810月撤销楼村乡,设立坡头镇;200112月撤销阿子乡并入关庄镇;20026月,撤销耀县建制,设立铜川市耀州区;200211月撤销白瓜乡和安里乡,分别并入小丘镇和柳林镇;200410月撤销下高埝乡,设立正阳路街道办和天宝路街道办;20117月撤销寺沟镇,设立锦阳路街道办;20117月撤销柳林镇建制,分别并入照金、庙湾、石柱、关庄等乡镇。

2012年撤销石柱乡建制,设立石柱镇。

2015年撤销演池乡,并入石柱镇。撤销坡头镇,设立坡头3个街道办事处将照金镇柳林、东石坡、五联、葵河、联合、神水6个村划归庙湾镇,照金镇吴庄、修文、王益、西古庄、龙首5个村划归石柱镇,照金镇九里坡、柏树塬、支前河3个村划归关庄镇;将关庄镇寺沟塬村划归锦阳路街道办事处,长命村划归坡头街道办事处。调整后,耀州区辖8个镇,6个街道办事处。

宜君县

因县西川有宜君水(今名沮河)而得名。地处陕西省中部,陕北黄土高原南缘,子午岭山系东南隅。东及东南与洛川县、白水县接壤,西南与印台相连,北及西北与黄陵县毗邻。县城宜阳街道,人民政府驻城关镇宜阳中街8号。古属雍州豳地,秦隶内史。汉景帝二年(前155年)属左冯翊祋祤县,三国黄初元年(220年)侨置甘肃泥阳,废祋祤县属北地郡。西晋因之。前秦永兴二年(358年)于祋祤故城设宜君护军。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年)始置宜君县,属雍州北地郡。魏永安元年(528年),分北地郡置宜君郡,,宜君县属之,兼设郡治。北魏又分故泥阳地置石保县(今宜君县西部,县东部塬区属中部县),隶东秦州(孝昌二年改名北华州)中部郡。西魏、北周均沿袭旧制。隋开皇三年(583年)撤宜君郡,并石保县入宜君县,属京兆郡。唐武德元年(618年)宜君县改隶宜州。贞观十七年(643年)撤宜州废宜君县。二十年(646年)又置宜君县,属雍州。永徽二年(651年)县又废。龙朔三年(663年)割中部、同官2县地,于今宜阳街道复置宜君县,改属坊州。天宝十二年(753年)分宜君县地置升平县。五代和北宋宜君县属延安府坊州。宋熙宁元年(1068年)降升平县为镇,归宜君县管,隶永兴路坊州。金改永兴路为鄜延路,宜君县属鄜延路坊州。元鄜延路改为延安路,宜君县属延安路坊州。至元六年(1269年)废坊州,改属延安路鄜州。明和清初宜君县属延安府鄜州。雍正四年(1726年)鄜州直隶省,县扔属鄜州。据雍正《宜君县志》载:旧编一十八里,后并作文兴一里统九甲。分东西南北四乡,置讲约所,所治东乡五里镇、西乡店头镇(又名七里镇),南乡哭泉镇(今哭泉),北乡偏桥镇。民国初年宜君县属陕西省榆林道。后废道,属陕西省第三行政督察区,县境区划为东、西、南、北、中5个区和1个分县,即东区五里镇,西区焦坪,南区棋盘,北区七里镇,中区偏桥,分县是马栏。1936年改为联保制,全县设8个联保处,即五里镇、西舍、雷塬、姚渠(今耀州区瑶曲)、焦坪、七里镇、偏桥、棋盘,后载西舍、雷塬、姚渠三处,县域初划42个保,后裁并为37个保。1936年至1940年,原县属马栏分县和姚渠镇地区先后隶属陕甘宁边区关中分区、马栏属新正县,姚渠属淳耀县(今马栏归旬邑)。1940年又改联保制为乡镇保制,全县置33乡辖28个保,又设1个直属乡,即五里镇、七里镇、宜阳镇、偏桥乡、棋盘乡、玉华乡、建庄直属乡。1941年全县分设5区(即东、西、南、北、中)6镇(即五里镇、七里镇、偏桥镇、宜阳镇、大棋盘镇、玉华镇)28保。1945年全县分设3镇(五里镇、七里镇、宜阳镇)3乡(偏桥乡、玉华乡、新民乡)29保,原直属建庄乡降为保。

19483月属陕甘宁边区黄龙分区、全县设7个区,即五里镇区、棋盘区、焦坪区、七里镇区、偏桥区、城关区和建庄区。

1950年属延安专区,将建庄与七里镇2个区合并,共6个区30个乡镇。

19563月将七里镇区划归黄陵县。后又撤偏桥、城关2个区,改置为五里镇、棋盘、焦坪3个区(辖13个乡)和偏桥、彭村、新市(驻地县城)3个直属乡。

19588月全县设5个公社,后焦坪公社划归铜川市。121日,宜君县并入黄陵县,宜君境内设五里镇、棋盘、宜君、偏桥4个公社,下辖18个管理区,89个生产大队。

1961915日复设宜君县,全县共设13个公社,181个生产大队,522个生产队。

1965年将铜川市云梦、焦坪2个公社大部及金锁、城关、周陵、红土4个公社部分生产大队划归宜君县,并增设云梦、焦坪、县口3个公社。

1966年撒金盆、白河2个公社,分别并入宜君、偏桥、五里镇3个公社。全县共有14个公社(即宜君、偏桥、五里镇、西村、尧生、寺天、雷塬、棋盘、云梦、县口、焦坪、高楼洼、山岔、哭泉)。

1969年属延安地区。

19831020日属铜川市管辖。

19844月全县设14个乡;8月城关乡改设城关镇,12月五里镇乡改设五里镇,全县共212乡。

199712月撤销棋盘、高楼洼、偏桥3乡设棋盘镇、马坊镇、偏桥镇。撤销寺天乡,其所辖背壕、安子头、跃进、寺天、马庄、韩庄6村划归棋盘镇,张河、星星坡2村划归五里镇,良河、拴马、尹村、新生4村划归雷塬乡;将五里镇牛家庄村划归城关镇。

200112月撤销焦坪乡、马坊镇合并设太安镇(驻地马坊村);撤销偏桥镇、山岔乡合并设彭镇(驻地彭村);撤销县口乡并入云梦乡。

20116月撤销尧生、雷塬2乡,合并设立尧生镇。

2015年撤销西村乡并入五里镇;撤销哭泉乡、设立哭泉镇、将太安镇金牛、云梦乡花庄、苍坊坪。城关镇金盆、南塔5个村划归哭泉镇,撤销城关镇,设立宜阳街道办事处,调整后辖7个镇,1个街道办事处。

 

铜川市新区

 

铜川市新区位于铜川市耀州区西南部,南接富平、三原,北接耀州区关庄镇,面积126平方公里。辖正阳、咸丰、坡头3个街道办事处、16个城市社区、41村委会、152自然村,常住人口11万。下高埝原是块风水宝地,古称“落星原”是耀县的“白菜心”。人文底蕴丰厚,历代州府县令都曾设想在此建设州府县衙,但都未如愿实现。

铜川市北市区、耀州区城区地处漆水河、沮河川道,面积狭小,有限的城市空间对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带来一定的局限性,严重影响城市的对外辐射能力和人民生活。为了提升铜川市城市综合竞争力,搭上改革开放的快车,铜川市委、市政府决定将市区向南扩展延伸至耀县西南的下高埝原。19927月中共铜川市委、市人民政府及其领导班子具备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卓越胆识,凭借下高埝自身的人文、地理、交通优势和政策机遇,决定在下高埝原建设铜川新区,让“落星原”重绽星光异彩。下高埝原,原区地势平坦属起伏波浪式平原地带,由北向南倾斜,东为漆沮、西为赵氏河,水资源丰富。包茂高速、西延高速、合凤高速(铜川段),210国道贯穿南北,有咸铜、梅七两条铁路线。东西南北两纵两横的高速公路网和铁路骨架,为新区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1993年陕西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建设铜川新区,赋予享受省级经济开发区的优惠政策。200211月,铜川新区被列为国家级高新发展带的重点建设区域,成为陕西省“一线两带”建设的核心层。

市委、市政府一届接一届、一任传一任,弘扬正能量,传递接力棒,聚焦新区,攻坚克难,实施发展。新区城市建设规划科学超前。按照将新区建设成“城市气息浓厚、建筑风格特别、城市功能完善、产业支撑力强、人与自然和谐园林式城市”的总体目标,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大手笔、精雕琢,着眼未来发展的原则,规划年限近期1992年到2000年,中期2001年到2010年,远期2010年到2020年,规划范围为:东起药王山、西至坡头、北到关庄、南到义和村,面积200平方公里左右。开发区发展方向:一是以资源为基础,调整与改善工业结构;二是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促进信息交流与物质中转,建设工贸一体的物质技术交流基地;三是扩大对外交流,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国内外资金;四是搞好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配合全省开拓北线旅游,以药王山、耀州窑为基础,开发香山、玉华宫,吸引观光旅客,扩大铜川的知名度。依据环境容量,城市人口发展以35万为宜。新区经过20多个春秋的建设,已经形成坡头工业园区、南部产业园区、中部商贸服务区、北部居住区、赵氏河流域新区慢谷五大板块建设,突出产业项目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民生工程建设,发展以装备制造、食品加工、煤电联营、养生旅游为主导的龙头产业,大干、苦干、实干、快干。截止2014年底城市基础设施基本完善普遍达到“水、电、路、气、讯”五通的目标。规划道路100余条已建成已命名和在建的56条,并对老市区至新区25公里道路进行了拓宽改线的改造升级。新区南部工业园区横四、横五、纵六工业道路及排水绿化配套设施已全部完成。新建公园有正阳(带状街心)公园、牡丹观赏园、植物生态园、大唐养生园、运动公园、申河香谷湿地雏形初现。绿地面积已达35%。新建医院3处:铜川市人民医院南院、铜川市肿瘤博爱医院、铜川市中医医院,社区卫生所57个。铜川职业技术学院一所、市一中等中学 6所、小学19所。图书馆1座,体育馆1个。入住新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业已达1700余家,其中已建成投产的龙头企业有华能铜川照金电厂、旺旺食品有限公司、大秦铝业公司、铜川中星材料公司等。

如今的新区已成为一座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城市,已成为铜川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广大人民群众和有识之士养生宜居、创业发展的好地方。

 

第二辑山水地名

山水地名篇

庙山  位于宜君县城南16公里处,面积44平方公里。为桥山山系一部分,结构由石灰岩组成。大部海拔1300米以上,主峰海拔1734米。上覆薄黄土,山坡岩石裸露,缓坡有较厚黄土堆积。植被覆盖较好。西靠210国道及重要关隘——金锁关。山巅之上有座华岳女君庙,名庙山,传为华岳帝君的女儿在此修炼成仙之处,也叫女华山。

凤凰山  位于铜川市印台区金锁关镇境北,面积28平方公里。主脊东北一西南延伸,结构由石灰岩组成,主峰海拔1671米。植被覆盖良好,地下煤藏丰富,是铜川市重要产煤区之一,沿东、南侧曾建有崔家沟、焦坪等煤矿。相传很早以前飞来一只金凤凰落在山顶上,由此而得名。山东凤凰谷,有唐避暑行宫-----玉华宫遗址,现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云梦山  位于宜君县南16公里处,面积约46平方公里,为桥山山系一部分。结构由石灰岩组成,主脊东西延伸,大部海拔1400米以上,主峰海拔1535米。深谷基岩裸露,缓坡有较厚黄土堆积。云梦山由于山势高,每年夏季云蒸雾绕,身在其中,不知所居,有如梦幻,因此而得名。主峰南侧建有春秋战国时期的军事家鬼谷子王禅传经讲道隐居地云梦山道观。.

宜君梁  位于宜君县城西南,因宜君县城建于梁上,故名。属陕北黄土高原梁卯丘陵沟谷区宽梁地形。东起五里镇河上游支流,面临西河;南到哭泉,北至偏桥镇。南北长25公里,东西宽3~7公里,面积144平方公里。宜君梁纵贯宜君县西部,构成南北交通“天桥”,210国道由此通过。宜君梁北段彭镇偏桥有战国时期的魏长城遗址,南段哭泉镇有“哭泉”遗址,为传说中古时孟姜女哭出的。沿哭泉北行不远处有个“豁口”,旁边有座孤立的小丘,名曰“一锨土”,传说是大禹治水一锨铲开的。宜君梁中段有近2000年历史的宜君县城,今建有龟山公园。龙山公园。宜君梁不仅历史悠久,古迹多,而且草木茂盛,草林覆盖率达90%以上,景色如画,夏季格外凉爽,是避暑纳凉的好地方。曾官为工部尚书的清代画家和诗人张祥河过往宜君,两宿县城,对山城的清凉爽心感受很深,写下《再宿宜君作》的著名诗篇:“寒入宜君暑不存,地非风穴即风门。往返再宿山城上,江海涛声彻夜翻。更无蛇蝎闹昏虫,金锁居然不漏风。避暑唐宗真得地,年年飞白玉华宫”。

军台岭:位于铜川市王益区境东5公里处,《陕西通志》名龙蟠山地形险要,为历代兵家必争要地。相传古护军驻此故名“军台岭”又称“敦台岭”。唐时尉迟恭、宋时杨延昭曾屯兵于此。面积约56平方公里,属于子午岭山脉支系,呈西北—东南走向,平均海拔1275.5米,主峰点海拔1339.9米,东侧起伏较大,西侧坡势缓和。以黄土为主,土层薄,天然植被差,是宜林宜果之地。山石层系白砂岩,余脉地层之中藏有丰富的煤炭资源。曾为李家塔、桃园、崖窑等多处煤矿主产区。岭南陈炉镇是省内耀瓷主要产地。宜(宜古)上(上店)五(五一路)军(台岭)公路蜿蜒绕岭而过。山巅有194811月西北野战军攻打国民党军台岭守军时的军台岭之战战场遗址。

石马山 位于铜川市印台区陈炉镇境南。为南北走向,长约六公里,宽二公里,平均海拔1400米,主峰海拔1500.8米。是市东南最高山峰,尖山诸峰拱附,山势如脱疆骏马奔腾丛岭之间,故得名石马山

石马山结构由石灰岩和砂石岩形成,经过流水侵蚀,形成奇峰峻岭和峡谷。蕴藏有丰富的耐火粘土、煤炭等矿藏。

山巅原有“白马祠”,祠前有石池,水清如镜。古迹有“莲花台”、“宝瓶堡”,风景皆得自然之妙。“莲花台”、“石池”遗迹犹存。

武王山  位于耀州区石柱镇境北,面积30余平方公里,据《陕西通志》,因有武王庙而得名,处陕北高原向关中平原过渡地带,由石灰砂泥页岩组成,大部分海拔1200米,主峰海拔1466米,东高西低,北侧陡峻,南侧平缓,东侧有公路通210国道。

文王山  位于耀州区石柱镇境北,面积22平方公里,据《陕西通志》,因有文王庙而得名,《雍大记》:文王射丰即此。文王山与武王山东西相连(东为文王山、西为武王山),处陕北高原与关中平原交接地带,由石灰砂泥页岩组成,大部分海拔1400米,主峰海拔1520米,,北侧陡峻,南侧坡势和缓,东侧有公路通210国道。

宝鉴山  位于耀州区与富平县交界处,面积约18平方公里。为黄龙山地南缘部分,石灰石熔岩结构,呈西北一东南延伸。主峰海拔1151米。西南侧山麓有唐懿宗简陵。西麓药王山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陕西通志》名五台山,又名北五台。相传年丰则山有光如鉴,故名宝鉴山。

药王山  位于耀州区城东1.5公里处。该山由5个小山峦组成,北高南低,石灰岩地质结构。平均海拔734.4米,主峰海拔812米。据乔世宁《耀州志五台山志》载,该山东有瑞应,南有起云,西有升仙,北有显化,中有齐天五峰拱峙,顶平似台,因名五台山,俗称东山。清代中叶,以民间尊称孙思邈为药王而更名药王山。

唐代名医孙思邈曾栖隐此山,精研医药,死后人称孙真人,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加封为妙应真人。北宋以来,历代修祠建庙,香火隆盛。

              

漆水河  石川河支流,古称铜官水,旧志称今雷家沟水为漆水,以源头多漆树而得名。又云:“漆水有二源,其一自县北五十里之哭泉梁,南流经金锁关神水峡险隘,名铜官水;又一源出北高山,曰漆水。二水相合,河名曰漆”。《诗经·小雅·吉日》“漆沮之从,天子之所”

漆水源出印台区西北凤凰山东的崾崄梁下,东南流14公里至金锁关,在女回山下与源自哭泉梁的淌泥河交汇,古称铜官水;南流至纸坊村纳马杓沟水,经柳湾、顺河等村,于同官县故城(今印台区政府驻地)东北0.5公里处的频山脚下纳雷家沟水;复南流2公里入王益区界,纳史家河水后;西折横穿铜川市北市区,纳小河沟水,至川口纳王家河水;复南下12公里经黄堡新村入耀州区界,在耀州城南与沮河汇流为石川河,全长62公里,流域面积773.5平方公里,河谷宽可达2000米以上,河床比降11.0‰,年平均流量1.25立方米/秒,多年平均流量3623万立方米。

沮水河  石川河支流,相传河水中含有大量腐烂植物埋在地下形成泥沼沮洳成河而得名。源于耀州区西北的长蛇岭、老爷岭一带,由大波沟、西川等数条小溪汇合而成。上游东南向流经瑶曲、庙湾、柳林、官庄寺沟,耀州区城区等地,于城南1.5公里处与漆水汇合为石川河,复南流1公里出岔口入富平县。河长77公里,流域面积915平方公里,其中境内流域面积878.5平方公里,河床比降13.常流量1.5立方米/秒,多年平均流量6210万立方米,其中耀州区境内5927万立方米。中下游川道地势平坦,构成宽广的河谷平原。下游建有桃曲坡水库,控制面积830平方公里,下游有1万亩灌区,称沮河罐区,有烟雾、通城两条渠道组成。桃曲坡水库现被开辟为省级旅游风景区,名为锦阳湖生态园。漆沮二水并称于世,《诗·大雅·緜》:“民之初生,自土沮漆。”毛传:“沮水,漆水也。”清徐珽《大猎》诗云:“雅歌沮漆夸从狩,乐胜军前奏凯回。”漆沮二水相汇处,自古有“漆沮汇流”一说。

赵氏河  系石川河支流,相传因此河水量甚小而得名涧谷(古读峪)水,清末赵氏提倡加宽河床,经开凿畅通成河而更名赵氏河。上游由吕村河、陈村河组成,与耀州区双岔河汇流后始称赵氏河。吕村河源于耀州区官庄镇北的柴场子附近。河全长72公里,境内流长22公里,流域面积75.2平方公里,年径流总量1371万立方米。陈村河源于耀州区照金镇杨家山、带子一带,流长63公里,河道比降17‰,流域面积237.1平方公里。  双岔河以上流域面积共204平方公里,赵氏河流经耀州区玉皇阁等村,至新区陈家坪村入富平县界,流长33公里。流域总面积287平方公里。其中,耀州区境内224.1平方公里。1960年,三原县在赵氏河干流上修建玉皇阁水库,坝高 36.3米,控制流域面积216平方公里,属中型水库,水库上游建有申河湿地公园,成为休闲养生、旅游观光点。

青河  系洛河二级支流。源于印台区金锁镇玉华村石马台,流经宜君县新庄、马王庙、彭村、草地等村,与宜君县西河会合后,入黄陵县界,在黄陵县西流入沮河,沮河入洛河。上游由西河、玉华河、山岔河3条近乎平行的小河组成,玉华河为其主源流。境内流长51.5公里,流域面积489.6平方公里,境内流域面积329平方公里。河床比降13.6‰,年径流总量1908万立方米,年平均流量0.61立方米/.上段流经土石山区,梢林繁茂,含沙量少,中、下段流经黄土梁峁丘陵及黄土塬沟谷区,沿河谷川道,地势平坦,为宜君县主要产粮地之一。上游玉华村。有唐避暑行宫——玉华宫遗址,现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洛河  又名北洛河为别于河南省的洛河故名。是黄河下游西岸支流渭河的下游支流,其上游称头道川,发源于陕西省西北部的定边县南梁山之古涝川,向东南流经吴旗县,于川口附近,有支流周河汇入,在甘泉县折向南流,于黄陵附近又有支流葫芦河汇入后流向东南,过境铜川市宜君县后,经白水、蒲城、到大荔县南的三河口附近注入渭河,全长660公里。洛河上、中游流经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地区,河水含沙量较大,下游平原地区,有灌溉工程,农业比较发达。洛河为铜川最大的过境河,于宜君县西村乡白沟村入境,流经我市宜君县尧生、雷原两镇,为宜君县和洛川县的界河。在境内长35公里,辖区内流域面积1646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43.3.在宜君县和印台区注入洛河的支流有山岔河、青河、五里镇河、白水河等67条。据史学家考证,中华民族始祖轩辕皇帝当年就是沿着北洛水南下,到达今陕西的大荔、朝邑一带,之后又东渡黄河,帮助炎帝打败蚩尤的。

收起阅读 »

铜川市王益区王益街道办事处小豆村基本情况简介

小豆村基本情况简介小豆村位于王益区王益街道办事处北塬,距王益街道办事处4公里,北靠军台岭,远眺文王山、武王山,地势由东向西自然倾斜,五军公路依村而过,交通便利。村两委会和村监委会组织健全,由8人组成,其中女性干部1名。全村占地2100余亩,其中有耕地1100亩...
继续阅读 »

小豆村基本情况简介

小豆村位于王益区王益街道办事处北塬,距王益街道办事处4公里,北靠军台岭,远眺文王山、武王山,地势由东向西自然倾斜,五军公路依村而过,交通便利。村两委会和村监委会组织健全,由8人组成,其中女性干部1名。全村占地2100余亩,其中有耕地1100亩,分为两个自然组,共有135492人,全村共有党员26名。小豆村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民风淳朴,环境优美,是宜人宜居的好地方。

主导产业以劳务输出和种养殖业为主。劳务输出主要涉及建筑、运输、服务、家政等各个行业。种植业主要有核桃、花椒、小麦、玉米和蔬菜等;养殖业以生猪和蛋鸡为主。2015年,小豆村流转土地80亩,引进铜川润发现代农业有限公司,带动村民发展养殖业,安置富余劳动力。2015年,小豆村人均收入达到10400元。

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区县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按照“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以加强村党组织建设为抓手,以发展壮大农业产业为突破口,已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为目标,村“两委会”班子团结共事、埋头苦干、克难攻坚、锐意进取,社会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

新建成农村社区服务中心1000多平方米,社区文化活动广场安装有体育健身器材,设有篮球场、羽毛球场和文化墙。建成村庄主干道1.9公里,硬化巷道路2公里,铺设砂石路800米;安装路灯85盏;建有村卫生室一个,村图书室一个,藏书2600余册。村庄主干道及及村委会周围全部实施了绿化美化亮化。

     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村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坚持“支部引领、党员示范、群众实干”原则,着力巩固脱贫成果,壮大发展农业产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美丽乡村建设,积极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力争使小豆村早日全面迈入小康社会。

收起阅读 »

铜川殡葬改革调研报告

    铜川原称同官,位于陕西省中部,关中盆地和陕北高原交接地带,距离省城西安68公里,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由北向南呈倾斜状,境内沟壑纵横、梁茆相间、川塬山丘交错,是西北地区重要的能源和建材工业基地。全市总人口86万,其中非农业人口45万,城镇人口占全市总人口...
继续阅读 »

    铜川原称同官,位于陕西省中部,关中盆地和陕北高原交接地带,距离省城西安68公里,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由北向南呈倾斜状,境内沟壑纵横、梁茆相间、川塬山丘交错,是西北地区重要的能源和建材工业基地。全市总人口86万,其中非农业人口45万,城镇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53%,总面积3882平方公里。全市下辖耀州区、王益区、印台区、宜君县及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区。

铜川市建市较早,是陕西省的一个地级市。铜川1958年建市,是一个因煤而建因煤而兴的老工业城市,近年来由于煤炭资源逐渐枯竭,许多煤炭企业纷纷破产倒闭,下岗失业人数增多,城市困难群众面大。全市城乡低保对象达9.2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1.5%。全市每年死亡人口约4800多人,其中火化区死亡人口2800余人。

一、铜川殡葬改革的沿革和现状

铜川市是因煤而兴的老工业城市,工业的发展使城镇人口迅速聚集,城市化比例在建市后迅速达到40%以上。铜川也是一个移民城市,煤矿及建材工业的发展壮大,吸引了全国各地创业人员。煤炭建材工业发展初期,国家从东北、上海等工业基础坚实的地区调派了大量工程技术人员和产业工人,河南、河北、山东、四川等地逃荒来陕人员逐渐聚集铜川,奠定了铜川产业队伍,因此铜川是汇集了全国二十多个省多民族和谐共处的移民城市。

由于铜川人口结构复杂,多民族、宗族杂居,形成了其独特的人文环境,期特点是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强,创新发展观念更新快,老旧思想和陈旧观念较淡薄,群滞关系少,吃苦耐劳等,这些特点和优势也为殡葬改革减少了阻力。

回顾铜川殡葬改革历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54年—1984年)为殡葬改革起步阶段

铜川市殡葬改革起步较早,20世纪50年代,铜川建市前(隶属省政府的铜川县),铜川就推行了殡葬改革,主要是推行火葬,改革殡葬礼仪,对殡葬事业实行统一管理。1954清明前,县政府将全县二、三、四区在解放战争中牺牲的革命烈士遗骨集中在一处,由县长主持,召集干部、群众、学生进行祭奠,整理坟墓,引领群众摒弃陋习、倡导新风。1956427日,毛泽东等151位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签名倡导身后实行火葬,不留遗体,并且不建坟墓,拉开了全国殡葬改革的帷幕。1958年铜川撤县建市后,1960年市人委决定建立殡仪馆,由人委拨款3万元,在王家河、三里洞、大同沟设立公墓3处,至1970年共埋葬尸体2900具,初步实现了尸体集中埋葬,减少乱埋乱葬,大大节约了土地。1966年初决定筹建铜川市火化场,因文革影响,至197051日才投入使用。火化场建成并投入使用开启了铜川市推进火葬的历程。当年火化遗体83具,随后火葬遗体数量逐年小幅提高,到1984年火化遗体267具。

第二阶段:(1985年—2012年)为殡葬改革探索规范阶段

1985年国务院《关于殡葬管理的暂行规定》和1997年《殡葬管理条例》颁布实施,殡葬改革逐步被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管理的轨道。

198510月,市政府《关于推行火化改革土葬暂行办法》讨论稿出台。198631日,市政府制定的《殡葬管理暂行办法》正式实施,标志着铜川市殡葬改革开始走上了规范化、法制化轨道。《办法》规定殡葬管理的方针是:积极地、有步骤地推行火葬、改革土葬,破除封建迷信的丧葬习俗,提倡节俭、文明办丧事。《办法》首次划定了全市推行火葬的地区是:市内川道(北到铜川桥,南到黄堡,东至史家河煤矿、雷家沟市铝厂,西到王家河煤矿)和焦坪、王石凹街道办事处以及崔家沟煤矿。《办法》明确民政部门是殡葬改革的主管部门,设立了市殡葬管理所,明确市殡葬管理所是管理殡葬事业、宣传殡葬改革、逐步改革土葬,推行火葬的职能部门。全市各级民政部门认真学习贯彻《暂行办法》,并就办法贯彻落实认真研究,深入广泛的开展了宣传教育工作,群众丧葬观念逐步转变,火化量有所上升。

1985年当年全市火化遗体227具,至1987年当年全市火化遗体355具,面对火化率低位徘徊的现状,19884月,铜川市首次以市政府名义召开铜川殡葬改革经验交流暨表彰会议,总结经验教训,调整工作方向。会后市民政局、劳动人事局、公安局、工商行政管理局、交通局、土地管理局、财政局、卫生局、“五四三”办公室等单位联合发出了《关于贯彻〈铜川市殡葬管理暂行办法〉有关问题的通知》,各有关部门在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密切配合,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确保了《暂行办法》在全市贯彻实施。

这次会议,扭转了殡葬改革由民政部门单打独干的局面,确立了殡葬改革由市政府的统一领导,各部门积极配合的工作机制,开展了为期一年的殡葬改革大调研。火化区推行市、区县、乡镇(街办)、辖区单位分级签订的火化责任合同书。非火化区建立公墓13989个。全市成立了红白理事会617个。全市殡葬网格化管理初成雏形,群众文明节俭办丧事慰然成风。

耀县楼村乡村村建有红白理事会,理事长由村主任担任,规定村上死了人,办丧事一般不超过五百元,一桌饭不能超过八菜一汤,村里自乐班奏哀乐不收钱。还规定凡30年以上工龄的村干部逝世后,乡政府领导要参加追悼会并送挽帐。宜君县尧生乡车村老支书死后,理事会组织村民开了一个文明节俭、隆重的追悼会,得到村里村外群众好评。耀县孙塬乡孙塬村、城区黄堡镇黑池塬村1990年被评为省级文明村。耀县寺沟乡、杨河村、下高埝乡鱼池村、董家河镇王家砭村、城区黄堡镇孟家塬村、宜君县高楼乡马坊村、县口乡梁塬村等被评为市级文明村,有68个村被评为县级文明村。

199310月,修订并重新颁布了《铜川市殡葬管理暂行办法》

1997年铜川市殡葬改革领导小组成立。

1999年市政府成立“铜川市开展平坟还耕,制止乱埋乱葬活动领导小组,下发了《关于加强殡葬改革的工作意见》

20001121日,市政府市第34号令发布实施《铜川市殡葬管理实施办法》

20035月,市民政局下发了《关于开展殡葬服务进社区的通知》

1991年、1996年、1999年、2004年和2007年全市开展了五次大规模的平坟还耕工作,共平毁坟头8896座,恢复耕地696亩。声势浩大的平坟活动,在火化区反响很大,有力的遏制乱埋乱葬现象。

殡葬改革地方规范出台,进一步规范了群众殡葬行为,明确了各级政府和基层组织的殡葬职能,设立了殡葬行业处罚及行政强制措施,全面系统地规范了殡葬管理工作,为殡葬执法提供了依据和支撑。逐步规范殡葬用品市场,实行了许可证制度。殡葬执法实现了24小时全天候执法,1991年—201120年间共制止遗体土葬400余起,没收棺木80余付,没收封建迷信丧葬用品1万余件,处罚殡葬违法违规人员1200多人。特别是19982001年,对7起严重违规的乱埋乱葬遗体依法进行了起尸火化,极大地震慑了火化区乱埋乱葬行为,极大地扭转了殡葬改革火化率低位徘徊的局面。

市、区县政府的坚强领导,各职能部门的严格执法和普遍宣传,火化区三次调整扩大,广大市民文明殡葬、厚养薄葬、勤俭办丧事和绿色低碳节地殡葬观念逐步增强,火化量由1985年的227具增加到2012年的1030具,火化率由100%增长到36.78%。同时全市第一座骨灰公墓于1991年建成并投入使用,告别厅、火化设备改建更新于1995年完成,殡葬机构由火化场、殡葬管理所等股级、科级提升为副县级的殡葬管理处,并设置火化科、综合科、殡改科、稽查科、公墓管理科,其职责逐步扩大为负责全市殡葬管理、行政执法。

承担殡葬改革与殡葬法规宣传,遗体处置、火化及殡葬礼仪服务;提供骨灰安葬、安放和丧葬用品销售等工作。

经过半个世纪的几代人的不懈努力,铜川殡葬事业艰难起步,探索发展,上下联动,规范操作,文明执法,全市殡葬工作走上了健康持续发展的道路。

第三阶段(2012年—至今)惠民殡葬深入人心

为了解决广大群众特别是生活困难人群“死得起”和“死得有尊严”,2012年陕西省将殡葬纳入民生工程范畴,加大了资金和支持力度,开启了惠民殡葬新时代。

20126月省民政厅、省财政厅下发《关于建立我省困难群众殡葬救助制度的意见》后,我市迅速行动,88日《铜川市困难群众殡葬救助办法》出台,规定从201211日起五类人员(城乡低保户、重点优抚对象、流浪乞讨人员、无名尸、城乡特困群众)逝世后,对遗体接运、存放、火化、骨灰寄存四项基本费用救助1000元。《办法》出台后,市殡葬管理处通过铜川电视台、铜川广播电台、铜川报和市政府门户网站等市级媒体连续播发惠民殡葬内容,组装宣传车,散发传单、悬挂横幅,深入乡镇(街办)、村组(社区)广泛宣传,使这一惠民政策短期内家喻户晓,人人皆知。2013年救助困难群众90人,发放殡葬救助金81389元,实现了政策公布次年就全覆盖。

20125月,市政府下发《关于进一步深化殡葬改革工作的通知》,明确了殡葬改革的目标任务,调整充实了铜川市殡葬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由主管市长任组长,16个单位为成员,扩大并重新划定了火化区。

20129月,市政府下发《关于推进城乡殡葬改革和公益性公墓建设的实施意见》对城市、农村公益性公墓布局、规模、功能等进行了统一的规划。

20137月,投资1300万元的铜川市第一座城市公益性公墓(王益区级城市公益性公墓)——大同公益性公墓开工建设,共建墓穴1万座,可安葬骨灰1.8万具,201511月已投入使用。

201512月,投资1600万元的市级城市公益性公墓开工建设,按照节地生态安葬的要求,规划的市级公墓将建成停车场6000平方米,建墓穴1万座,建草坪葬和树葬区、骨灰撤散区各10亩,预计2017年建成。市级城市公益性公墓投入使用后,将丰富骨灰安葬形式,满足不同群体殡葬要求,真正实现铜川人“死得起”,“死得起有尊严”。

二、铜川推行殡葬改革的几点体会

1、领导重视,部门配合是推动殡葬改革的关键

殡葬改革是世上最难的事业。铜川推行殡葬改革60余年的历程,从引导、倡导、逐步规范、依法推进、惠民殡葬等各个阶段,没有市、区县主要领导的重视支持,没有各职能部门的主动积极配合,就没有铜川市殡葬改革现在的大好局面。

1953年铜川县政府集中安葬烈士,引导群众摒弃陋习;1956年毛泽东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签名倡导火化;1966年在国家困难时期,铜川市政府决定修建火化场;推进殡葬改革每遇到瓶颈,铜川各级党委政府及时召开会议,调整充实殡葬专项领导小组等等,有力的领导和支持,实现了殡葬改革健康发展。从1985年至今,铜川市政府就把推进殡葬改革抓在手上,采取在市政府统一领导下,各职能部门密切配合,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组织上保障了工作的顺利开展,在推进殡葬改革中起了关键作用。

2、中、省关于殡葬改革相关政策法规及时出台,为推进殡葬改革指明了方向。

1956年毛泽东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签名倡导火化后,虽经文革10年浩劫,1985年国务院《关于殡葬管理的暂行规定》和1997年后两次修订《殡葬管理条例》,中办、国办《党员领导干部带头推进殡葬改革的意见》、民政部等9部门《关于节地生态安葬的指导意见》等以及省市政府适时出台的法规政策,校正了殡葬改革的方向,使殡葬改革从引导倡导逐步走上了正规化、法制化的轨道,保障了殡葬改革健康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省、市惠民殡葬政策,解决了困难人群的后顾之忧,有力的促进了殡葬改革,大幅度提高了火化率。

殡葬救助和公益性公墓的建设,让百姓真切感受到了党的关怀和温暖,让死不起成为历史,百姓交口称赞。

人社部门全面落实死亡抚恤金和丧葬费政策,百姓无忧身后事,也促使百姓摒弃遗体下葬的陋习,有力地推动火化工作,提高了火化率。2012年全市火化遗体1030具,20个月工资标准死亡抚恤金和3500元丧葬费兑现后,到2014年全市火化遗体1300具。

3、党员领导干部带头,广大群众主动参与,是推动殡葬改革的基础。

1956年毛泽东等151位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签名倡导火化,拉开了全国殡葬改革的帷幕。在中省市《殡葬条例》中均有党员领导干部带头火化,机关事业单位和厂矿企业职工应该火化的规定。党的十八大以后,为推动殡葬改革,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党员干部带头推进殡葬改革的意见》,这些足以说明,党员领导干部推动殡葬改革示范作用对全面深化殡葬改革,引导广大群众投身殡葬改革意义重大。

全市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响应号召,主动做父母亲属工作,广大行政企事业单位职工自愿摒弃陋习,弘扬新风,使我市殡葬改革工作始终朝着正确方向不断推进。通过半个多世纪的不懈努力,殡改政策已深入人心,身后遗体火化已成市民自觉行动。据统计,铜川市王益、印台两区火化区高龄老人(逝者为80岁以上)火化率目前已达75%以上。2015年全市遗体火化1300具,其中逝者80岁以上的266具,90岁以上的45具,百岁及以上2具。

根据最新统计,我市火化区人口47.88万人,年死亡约2800余人,其中遗体火化1300余人,火化率46%。其是王益、印台两区火化区人口27.75万人,年死亡约1600余人,其中遗体火化1100具,火化率68.75%。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火化率已达90%(宜君县除外)

三、目前存在问题及建议

1、殡葬改革发展不平衡,制约了殡葬改革的健康持续发展。

一是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王益区、印台区是全市殡葬改革推行较早的地区,群众充分理解殡葬改革政策,推行火化、移风易俗已成为自觉行动。耀州区2014年区委、区政府才发文,要求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人员逝世后实行遗体火化,火化区居民逝世后遗体应火化。宜君县至今仍未执行市政府文件精神,其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至今未执行殡改相关政策,火化区群众乱埋乱葬现象普遍存在。

二是全市企业单位殡葬改革推进不平衡,国有企业80%能严格执行殡改政策,困难国有企业和多种经营性质并存的企业单位,对殡改政策执行不到位。

地区间发展的不平衡,问题症结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重视程度和认识水平,王益、印台两区党委政府历来重视殡葬改革工作,其辖区内火化区火化率已达80%,耀州区2014年推进殡葬改革文件出台后,遗体火化量迅速提升,但火化率仅15%左右。宜君县党委和政府至今没有出台推进殡葬改革的措施办法,其殡葬改革严重滞后。对于殡葬改革推进不利的党委政府,建议上级党委政府启动问责机制,责令其限期整改,严格执行中、省、市《殡葬条例》和殡改法规政策。对遗体安葬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停发丧葬费、抚恤金金,已领的追回并给予发放的机关和工作人员给予党、政纪处理,遏制违规虚报冒领现象;对执行殡改政策不利的困难企业和多种经营形式并存的企业单位,依法执纪不利的主要原因是领导认识不到位和资金问题,建议加大宣传力度,引起领导高度重视,同时,当地政府应在资金和税收上给予支持,调动其执行殡葬改革政策的积极性。

2、现有殡葬改革法规相对滞后,影响了殡葬改革进程。目前执行的《殡葬条例》是1997年由国务院颁布实施的,部分内容虽经调整,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与两办《关于党员干部带头推动殡葬改革的意见》不相适应,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求不相适应,与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进节地生态安葬不相适应。建议将殡葬改革纳入立法范畴,尽快出台《殡葬法》,使殡葬改革事业有法可依,全面推进殡葬改革向纵深发展,满足群众对殡葬的新要求。

3、政府对殡葬改革支持力度不够,殡葬惠民政策相对滞后。殡葬是人生的“终点”大事,关乎千家万户,关乎民生,但殡葬改革目前还未真正列入各级党委政府议事日程,提升到民生工程的高度,造成部分地区特别是老少边穷地地区殡葬设施落后甚至缺失,推进遗体火化成为空谈。

目前我市执行的所有公职人员逝世后,发放不低于20个月工标准的死亡抚恤金和3500元丧葬费,较好地提高了群众遗体火化的积极性,火化量和火化率短时间就有大幅度提高。

我市执行的殡葬救助政策是减免困难群众遗体火化四项基本费用最高1000元,我们认为此政策仍有一定的缺憾。一方面是减免力度不够,没有贯穿于殡葬全过程(骨灰安葬没有减免政策)。另一方面覆盖面有限,对自觉践行殡葬改革的广大非困难群众没有鼓励、奖励政策,伤害了他们的积极性。

根据《殡葬条例》和殡改法规政策,殡葬设施的投资主体为地方政府,建议地方政府在每年财政预算中应列支必要的殡葬改革资金,并在土地、税收等方面给予支持,同时中、省应加大对老少边穷地区支持力度。殡葬改革是民生工程,关系千家万户,建议殡葬救助政策应改为殡葬补助政策,将只救助困难救助变为普惠政策,增加覆盖面同时提高补助标准。另外,应出台地方法规政策,对遗体火化人员响应国家节地生态安葬号召,采取树葬、草坪葬、海葬、抛撒等节地生态形式处理骨灰的给予适当补助,以利于节地生态安葬这一利在当代惠及子孙的政策迅速推行。

4、殡葬服务单位性质不够清晰,不利于推动殡葬改革。

一是性质不统一,从全市情况看,我市有差额事业单位——铜川市殡葬管理处,有全额事业单位——宜君县殡仪馆。从全省情况看,有行政、事业、差额、全额等,这种体制和格局,不利于统一管理,更不利于殡葬改革的整体推进。建议全国至少全省对殡葬单位实行统一划分,如殡仪馆、火化场和公益性公墓实行全额事业单位,让这些单位人员工资有保障。这样有利于惠民政策落实。对从事殡葬礼仪服务和经营性公墓的实行企业管理,满足于同人群消费需求。

二是人员编制无依据,铜川市殡葬管理处是集殡葬事业行政管理、遗体火化、公墓管理于一体的副县级差额事业单位,事业编制11人,(原编制12人,2015年全市压缩编制定为11人),其编制数是1995年确定的,当年火化量只有742具,骨灰公墓年安葬骨灰20具,骨灰公墓共安葬骨灰200余具。经过20年的发展,目前年火化量已达1300余具,年安葬骨灰150余具,骨灰公墓安葬骨灰总量已达4000余具,但编制数不升反降。为了维持正常业务开展,目前该处雇佣临时工20余人,这些雇佣人员因无合理身份,缺乏责任心和工作积极性,稳定性差,流动性大,这种现状不利于人力资源管理,不利于技能和服务质量提升,不利于殡葬事业健康持续发展。我们认为,作为基层服务窗口单位和特种行业,应按所需增减人员,制定合理的人员编制,以适应殡葬事业的发展和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殡葬多元化的要求。建议制定统一标准,按火化量和公墓管理面积和墓穴数配备适当的人员,比如年火化量少于500具的配20人,500-1000具的配30人,1000-2000具的配35人等,这样有利于工作的开展,也不会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

收起阅读 »

贺氏郡望广平考

贺氏郡望广平考作者  贺宗飞说明:1、此文是对2013年末在四川广东贺氏群讨论中与嘉明大江宗亲讨论的一个反馈。2、感谢中华贺氏文化研究会的各位宗亲。此文除参考有关资料外,还受“中华贺氏文化研究会”对“贺氏郡望广平”讨论的启发。茂玮宗亲、霞辉宗亲、贺亮宗亲等参与...
继续阅读 »
贺氏郡望广平考
作者  贺宗飞
说明:
1、此文是对2013年末在四川广东贺氏群讨论中与嘉明大江宗亲讨论的一个反馈。
2、感谢中华贺氏文化研究会的各位宗亲。此文除参考有关资料外,还受“中华贺氏文化研究会”对“贺氏郡望广平”讨论的启发。茂玮宗亲、霞辉宗亲、贺亮宗亲等参与了讨论,他们的钻研精神和观点碰撞对该文的最终形成起了重要作用,特别是霞辉宗亲严谨治学的态度对此文的形成帮助不少,在此深表谢意!
引子:争议不断的广平
长期关注,却一直无解。
很小的时候,听老人们讲故事说,贺氏来源于广平,广平便在心中打下了铬印;几年前,为配合族人续修家谱,在阅读过去谱书时多次看到郡衍广平或郡望广平的字眼(经咨询,如今江西、湖南、广东、四川、贵州都有郡望或者堂号为广平的贺氏分支,广平堂号可能是从郡望广平衍生出来的),便产生了找出历史依据和弄清原委的想法。后来专门在网上查阅有关广平郡的历史资料,再对照贺氏历史渊源和贺氏迁徙发展史却发现,广平郡在北方,而贺氏改姓前和改姓后相当长时期内,主要生活在南方,也未发现宋以前(宋以后郡望很少有变化)有某支贺氏为广平名门望族。虽然也有记载贺氏某一人比如贺耕在广平任过官职,但其在贺氏家族发展中的地位却不足以将广平定为贺氏郡望,而且家谱中载明郡望广平或者广平堂的也没有因贺耕在广平显赫过的记载。对郡望广平依然迷惑不解。后在多个宗亲群中询问郡望为广平郡或者堂号为广平堂的贺氏情况,并讨论郡望广平和广平堂的来历,无人能解惑。
因出言不慎而至宗亲不欢。
四川广东贺氏群是一个十分活跃的宗亲群。该群以建安为统领,以华奎、锐煌、凤区、柏洋、大江等为骨干,在研究贺氏历史特别是广东紫金贺史历史及帮助各支理清世系方面成效显著。就在这个群中,曾因广平堂的讨论而与大江恶言相向。记得大家当时在讨论广平堂的渊源时,大家发言踊跃,讨论热烈。我因长期以来对贺氏郡望广平以及由此而衍生广平堂的研究不得其解而积烦于心,未加思索便在群中冒出一句“广平堂没名堂”的言语(没名堂在四川话中是含有贬意的,但我当时只是想表达广平堂来历不明的意思或者郡望广平说不清楚的意思,由于表达不清而又未做其它解释,让他人误解,错在自己而不在别人)。我说出广平堂没名堂之后,大江便叫我滚出群去,因沟通不好而至此,心中好不憋屈,虽经多位宗亲劝解但心中仍感不快。后大江在发现中华贺氏网站关于广东紫金贺氏的文章有错误时想进去修改时,我即发言:“以你对贺氏知识的了解和个性,我都会咨询建安宗亲的意见”,以泄心中之气。好在与大江为了同一目标而今已握手言和。还记得有一次在另一个群中讨论郡望和堂号时,也因对郡望广平不解和堂号常变而发飙。可以说,“郡望广平”这个疑问一直在脑海中打转,为找不到答案而心烦,为有这方面的讨论特别是有所进展而心喜。
宗亲间时常讨论,但未取得完全一致的意见。
查看过数十支家谱,郡望广平或者广平堂只见结论而未见原委,除贺氏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太全宗亲支在清朝修谱时,序里质疑其真实性外,并未见到其余家谱对此讨论的记载(可能有,只是未发现)。网上查过多次,只见郡望广平或者广平堂的记载而未见具体的分析论证,也未注明最初记载于何时。加入各贺氏宗亲群后,偶见各群中有对此问题的讨论,却无人系统地阐释。2014年3月中旬,贺武(中华贺氏湖南联谊群副站长)上传贺才铁宗亲《贺氏郡望、堂号之己见》的文章后,贺氏文化研究会群对此进行了较长时间的讨论,各方或提供历史资料或引用家谱记载作为已方的论证依据;或提出设想或进行推断力图作出合理的解释。贺氏文化研究会秘书长亮亲还以打擂台的方式把讨论推向高潮。中华贺氏文化研究会茂玮、霞辉等加入战团,众多宗亲观战,有的也发表自己的意见。各方你来我往,唇枪舌剑,好不精彩。通过讨论,各方观点越来越明确,共识也越来越多,但到本文成文为止,观点仍然不完全统一,对于郡望广平仍未能找到合理的解释。
一、郡、郡望及堂号
郡是古代行政单位。
郡的设置始于战国,主要设在边疆,具有国防意义并起威慑作用。秦统一中国后,初将全国分为三十六郡,末时已增到四十八郡,郡为除中央政府外的一级行政单位。东汉末公元188年,朝廷接受刘鄢建议,将原来不是一级行政单位的十三州部改为除中央政府以外的一级行政单位,长官也由州部刺史改为州牧。而原来作为除中央政府外的一级行政单位的郡则降为二级行政单位,介于州和县之间。以后各朝虽有变动,但基本情况变化不大。公元756年,唐肃宗继位,改郡为府,后虽有反复,但郡作为行政单位基本上退出了中国历史舞台。郡的长官称郡守、太守,也有称伊、相、内史的。
郡望是显姓世族的标志。
“郡望”,是“郡”与“望”的合称。“郡”是行政区划,“望”是名门望族,“郡望”连用,即表示一郡之望族,通常指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每郡显贵的家族。一般而言,郡望表示各姓氏或各支早期祖宗发祥之地,是家族根源的标记。
郡望不仅将不同的姓氏区别开来,也是区别同一姓氏不同支别的重要标志。
郡望的兴起与汉末、三国、两晋时期的士族门阀制度密切相关。
郡望是区分士族和庶族的重要标准。
士族又称门第、世族、势族、巨室、门阀等,指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士族门阀制度是汉末到唐代最为显著的官员选拔系统,其实际影响造成国家重要的官职往往被少数士族所垄断。门阀制度下,姓氏、郡望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婚姻以至前途命运,甚至连日常交往、场面、坐次亦因郡望不同而明确有别,个人的出身群望对于其仕途的影响,远大于其本身的才能与专长。通过郡望,就可将不同姓氏或同一姓氏中的豪门与寒门、士族与庶族区分开来。郡望成了区分某一姓氏或某一支别社会地位、家族血缘以及贵贱的重要工具。
士族门阀制度促使郡望迅速兴盛。
在这种制度下,谱牒之学大盛,官府有专门的机构和官员来管理,只有士族和官宦旺族才能编入官修的“氏族志”即官谱,作为出将入仕、决定婚姻的依据。而为了挤身士族,各姓都大修家谱,有的甚至不惜编造家谱。在此背景下,郡望”作为标志社会地位、家族血缘以及区分贵贱的重要依据就随着家谱的兴起而迅速兴盛起来。
宋以后郡望基本无变化。
郡望在汉末到宋代在不断变化中,但宋以后就基本没有变化。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科举制的广泛实施,士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已无优势可言,郡望在家族比较及个人社会地位、婚姻等方面已无实质意义。二是元朝近一百年的动乱,汉族地区事实上的名门望族基本上没有出现。三是明、清两代出现了几次大迁徙(如以山西大槐树为聚点的大迁徙,闯关东,走西口,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等),某地一旦相对的名门望族,很快就会迁徙到需要移民的地方。而从收集到的各姓氏家谱和网上查阅到的有关郡望的文章看,郡不作为一级行政单位后,郡望的变化虽然延续了一段时间,但宋以后各姓氏家谱的郡望变化就很小了,明清时期基本上沿用宋以前的郡望。
堂号的最初形式是郡望。
与郡望不同,堂号的命名方式多种多样,有的以地望命名,有的以先祖的名号、事迹命名,有的以先祖的著述名篇命名,有的以传统伦理纲常的基本要求命名。堂号自出现以来,一直在不断变化中,将来也可能出现新的堂号,但堂号的最初形式却是以郡望命名的,贺氏的广平堂基本可以推定其是以郡望命名的,是贺氏最初的堂号。
二、郡望广平起源于吴王僚之子庆忌。
郡望广平,与庆封无关。
按庆封的世系表,庆封的祖父为公子无亏,曾为吴国国君,其本人曾先后任大夫、相国,其地位不可不显,如庆封之族确为广平望族,立广平为郡望当之无愧。然查庆封生平,庆封在出逃吴国(公元前545 年)前,一直居住在齐国(齐郡),未在广平郡显赫过。逃到吴国后,直到被杀(公元538年)长期居住在朱方,更不可能成为广平郡的望族。
有没有可能其族有人在广平显赫过呢?查其几代人,祖父公子无亏,父亲公孙庆克,其子庆舍皆生于齐国,死于齐国(广平郡当时在卫国),没有人在广平郡长期生活过,更不可能成为广平望族。
郡望广平渊于吴王僚之子庆忌
贺氏既是庆氏改姓而来,改姓之初及改姓后相当长时间内就继承了庆氏的郡望,有的甚至沿有至今。换句话说,贺氏郡望广平实际上是因为庆氏郡望广平,那为什么会稽庆氏又会郡望广平呢?
一是与会稽庆氏的来源有关。
过去关于会稽庆氏的起源有两种观点,主流的观点是源于齐国大夫、相国庆封,不少家谱如此记载,民谦、民证主编的《中华贺氏通谱》也持此观点。由于通谱的大量征订,此种观点也广泛传播,贺氏改姓之前的庆氏起源庆封几乎成了一种普遍的观点。但如果贺氏继承了庆氏的郡望的话,那贺氏改姓之前的庆氏就不可能起源于庆封,这就要再次提及过去也长期存在的关于贺氏起源的另一种观点,即认为贺氏起源于吴王子庆忌的观点。鲁迅《会稽郡故书杂集》收集的谢承《会稽先贤传》有对贺氏起源的记载如下:“贺本庆氏,后稷之裔。太伯始居吴。至王僚,遇公子光之祸。王子庆忌挺身奔卫。妻子迸渡淛水,隐居会稽上。越人哀之,予湖泽之田,俾擅其利。表其族曰庆氏,名其田曰庆湖。今为镜湖,传伪也。安帝时,避帝本生讳,改贺氏,水亦号贺家湖。”这段记载告诉我们,庆忌是吴王僚的儿子,因其叔公子光(吴王阖闾)派刺客专诸刺杀了吴王僚,当时正出使郑国和卫国的庆忌只得逃到卫国。庆忌投奔到卫国后,卫国封庆忌食邑于“广平”(注:庆忌生活的年代尚无广平郡,但庆忌到卫国后,居于卫国的艾城,而卫国的艾城正处于东汉的广平郡范围内)。就在王子庆忌挺身奔卫北逃的时候,他的家庭渡过钱塘江南逃到了越国,越人怜悯他们,就给予他们湖泽之田(实际是湖泽包围中的一些高地)谋食,称他们这一族为“庆氏”,称他们谋食的田为“庆湖”。
一般而言,从历史的角度研究问题,离事件发生时间越近的记载可信度越高,离当事人越近的人其记载可信度越高,直接接触的比间接接触的可信度高。在会稽庆氏起源问题上,虽然后来的史书和姓氏专著有些记载,但还没有发现比三国谢承《会稽先贤传》更早的记载。同时,与后来的史书和姓氏专著作者相比,谢承不仅与贺氏启姓之人更近,而且与其孙辈、曾孙辈有直接接触。谢承与贺纯族孙、贺齐之子贺达、贺景,与贺齐之孙贺邵都曾同朝为官,关于贺氏起源的观点不可能乱去记载,如果乱记,必将遭到贺氏的攻击。这就说明谢承关于贺(庆)氏起源的观点比后来的史书和姓氏专著的可信度更高——会稽庆氏和改姓后贺氏来源于吴王僚之子王子庆忌的的观点更可信。
二是与士族门阀制度有关。
为什么会稽庆氏要以广平为郡望呢?除了王子庆忌奔卫,卫国封庆忌食邑于广平外,恐怕还与汉末、三国到隋唐的士族门阀制度有关。已如前述,士族门阀制度下,郡望是区分豪门与寒门、士族与庶族的重要依据,是某一姓氏或某支社会地位、家族血缘以及贵贱的重要标志。而为了挤身士族,各姓大修家谱的同时,都想努力提升自己的郡望,攀龙附凤比比皆是,唯恐不及最高。“能及王者不写侯,能攀君者不著王”是当时各族兴修家谱和提升郡望的形象写照。再看会稽庆氏,庆忌虽是一个悲剧性的历史人物,但毕竟是颂传千古的盖世英雄,其祖父余昧<也称夷昧>、父僚都是一代吴王,这样的门庭才够显赫。以广平郡为望郡,就可以将本支列为君王之后,就能更好地挤身士族,就能为本支争取更高的社会地位。虽然贺氏改姓前的庆氏在会稽已经生活了几百年,但以会稽为郡望显然没有以广平为郡望的效果好。
需要说明的是,魏晋乃至南北朝时贺氏以广平为郡望和后人以会稽为郡望并不矛盾。因为以广平为郡望是贺氏对庆氏郡望的一种继承,而郡望不是唯一的,也不是固定不变的。不少家族就有多个郡望,有的甚至几十个;在宋以前郡望也是不断变化的。汉末至宋,会稽不仅贺氏族众,而且名人辈出,贺纯、贺齐、贺达、贺邵、贺循、贺知章均出自会稽,贺氏成了会稽无可争议的名门望族,汉以后以会稽为贺氏郡望理所当然、名至实归。


收起阅读 »

皖安庆府贺氏(江南吴贺 )迁陕南及鄂豫边清单

铎房长寿方学陕山阳庙沟(原花堰庙沟,现莲花乡高沟村)方习陕山阳庙沟士祥方顷永植字楚材怀仁陕怀义陕方贵永保安景荣江西鄱阳方教永孚字交泰江西 彭泽士疆方泰字孟安桐城 陕方桢字孟贤陕方明字殿升永桂字占元怀喜字要彩诚宗(诚其名其青)陕蓝田大沙窝金钟沟永莲字亚先怀双(诚...
继续阅读 »
铎房





长寿
方学



陕山阳庙沟(原花堰庙沟,现莲花乡高沟村)


方习



陕山阳庙沟

士祥
方顷永植字楚材怀仁







怀义





方贵永保安景荣


江西鄱阳



方教永孚字交泰


江西 彭泽

士疆
方泰字孟安



桐城 陕



方桢字孟贤







方明字殿升永桂字占元怀喜字要彩诚宗(诚其名其青)
陕蓝田大沙窝金钟沟




永莲字亚先怀双(诚斌字斌青,诚顺






怀全诚侌字验清诚选字选 清






怀智诚烐






怀菩诚火字志焰秉祥字祥开秉麟字祥麟秉桂字金桂



方旱字象文



陕 乾沟

士恺


怀贤字义美诚宋
江西 彭泽






诚意
江西 湖口



方三字庆三永寄怀蛮字怀贵

陕 乾沟





怀四字恒青

陕 乾沟




永添字德川怀新

陕 乾沟



方黑字绍三永峻字才高怀一





方叙字正三永準œ字永畅怀优字晴江

安徽 和州郑家庄长坞黑马塘





怀游字月亭

安徽 和州郑家庄长坞黑马塘





怀泮字采芹

安徽 和州郑家庄长坞黑马塘




永全字永烈


和州郑家庄风坡头



方腾字松三永富字嘉端怀良字世珍

陕  关山铺错大了。




的保字睿价

陕 茉芋沟

日四字佑彩
阳春字继五永懿其明字进万

陕 山阳小河沟




永荣


陕 山阳小河沟




耀生字国华某惠

陕 山阳小河沟





其德

陕 山阳小河沟




耀宗字国顺伯寄

陕 山阳小河沟




四六字国正长命

陕 山阳小河沟



方林字继贤永行


陕 山阳小河沟




永忠字乾六怀早诚权字桂田诚七字桂荣诚季字桂颜诚五字桂庭






怀斗诚石字桂堂诚普字桂阶诚兴字诚兴秉树





怀有诚义字诚义诚大离柱升诚石字桂明诚意诚兰秉禄




永贵怀雁







怀先






永辉怀郝







怀馀





方非字继美永文




士志公
兰贵







兰芳字美山永福字新春怀万

陕山阳九里坪




永兴怀中

陕山阳九里坪





怀宽

陕山阳九里坪





怀阳

陕山阳九里坪



兰馨



陕山阳九里坪

士文公日认方花字荣远永继字楚玉怀仁诚生字加友,诚春字加安秉伍字金材,秉坤字金螯陕 雒南县辛阜暗沟(安沟)

日顺籽耳灵方组永岑怀义字克田诚寿字多律,诚苟字同仁
陕 雒南县辛阜暗沟(安沟)





怀礼字能让诚毛
陕 雒南县辛阜暗沟(安沟)





怀智字能达诚顺字艳春秉和字鑫龙/信乐,秉发/信喜,秉三信惠卢池县(河南卢氏)




怀信字五安诚笃字光明诚宝字先灿诚实字先照秉胜字在义,秉吉陕 商南富水关马家沟

士适日福字时生方遐字先臣永闵字思九怀墨字蓝英诚句字联芳诚清字文义
陕 镇安安乐川窑坪子





怀椿字兰秀诚余诚尤
陕 山阳小河瓦沟口





怀飞字天池惠信字成龙,诚从字成凤






怀笑字乐然诚上字文贵





永抵字恒山怀的字狮清诚喜诚贵诚荒字荒清诚美字美元金贵名美交银贵字美风陕 镇安安乐川窑坪子





怀虎字镇 安诚春,诚胜字点奎
陕 镇安安乐川窑坪子




永缓字遗远怀仦

陕 镇安安乐川窑坪子



永组字金臣永超字旺字怀玉字象占诚隆字宗耀诚德字宗德诚贵字庆烈秉刚字日升,秉强字东升/信达字上达,信生字上生。秉芳字小升,秉芬字丕升上津瓦屋沟南渡西坡(郧西七黑沟)



永盛字坤士怀远诚榜字双嘉诚魁字桂嘉
陕 镇安草家川石沙坡/上津瓦窑沟(山阳大方沟,旬阳石沙坡)




怀高诚喜字庆松诚才字庆柏诚名诚喜葬西安府大坊沟。诚才子秉勇名祥发陕 镇安草家川石沙坡/上津瓦窑沟(瓦屋沟)(旬阳石沙坡)




怀贵诚金字冲嘉
陕 镇安草家川石沙坡/上津瓦窑沟(旬阳石沙坡)




怀茂梅寄
陕 镇安草家川石沙坡/上津瓦窑沟(旬阳石沙坡)



永亮字大湘


陕 蕲州大山卓岭




永元字荣士怀乡诚凤字庆壁
陕 上津瓦屋沟(郧西)





怀里诚麟字庆珠
陕 上津瓦屋沟(郧西)





怀义诚顺字庆明
陕 上津瓦屋沟(郧西)




永长字云万怀意字象太诚文字学伦诚章字学理诚华字学诗秉益字正喜陕 上津瓦屋沟(郧西)



方泰字允臣永 字彩云怀芸诚长字世国诚发字福元诚珍字世星诚何字应龙






怀拨







怀纾




日胜字荣章方尚字彩成叶寄字敏歆临祥






祖送







赫荀






九林字元臣永起字惠远怀芸诚长字世国诚发字福元诚珍字世星诚何字应龙
陕上津碾盘沟(郧西周边)




永赋字名远字光耀

陕上津碾盘沟(郧西周边)




永添字明万怀文字善保

陕上津碾盘沟(郧西周边)





怀章字贵保

陕上津碾盘沟(郧西周边)





怀科字三元

陕上津碾盘沟(郧西周边)




永第字有万田保

陕上津碾盘沟(郧西周边)





银保

陕上津碾盘沟(郧西周边)





三保

陕上津碾盘沟(郧西周边)





四保

陕上津碾盘沟(郧西周边)





五元

陕上津碾盘沟(郧西周边)


日唐辉林字汉彩







方远字明彬永富字起美怀仁字广居






永贵字德美怀义







怀礼





方盛字文彩永寿






方懑





士勋字功调日亭方光字世远张寄字效玉







永改字在田







永自






方显字世先永躲




士泰字子宜日青字鸣皋方岩字次山





士组字字成
方艳字正山永春




士社字春至日俊字汉山方开



陕 上津,




永太字瑞延怀明诚诚起,诚龙
郧西




永东字步去怀起

郧西





怀任诚虎
郧西



方华字廷若的大字轶凡






方辉字季占永久字志高怀赶

江西德化

士闲字仲敏日荣方贵从九怀彬







怀礼



士顺日忠字克成方朴永义字有占怀运






永盛字席占




士海字咸苦
方希永芳字世从







永虎字得山怀屋



士赏字胜无日瑞方花永占字占魁丘林字义元诚齐字凤用,诚余,诚回字华春秉四,秉龙陕 蓝田





合林字义来

陕 蓝田





的合字义美

陕蓝田大沙窝





登科

陕蓝田



方悬字岐山永配字思明初荣字世泽

陕蓝田大沙窝金钟沟(紫阳县





二荣字杨高诚为字日松诚善字正松诚周字晓松
陕蓝田大沙窝金钟沟





三荣字有高诚殿字同春诚既字元春秉贵字楚珍信佑字崇祺力旺陕蓝田大沙窝金钟沟/油铺墩谱记光绪

日朵字斐章方送字勋成

诚吴安芹春秉长信遗力水


士观公日乔公方赔字才万

诚洪字江春秉庚




方略字进容

诚笑字腾交秉福字桂廷(油铺墩)可能是初荣公后


日的字南占方袜字超里永烈字天禄


陕蓝田排沟




永祖字协山


陕蓝田排沟

士福宗次字成元方德字正山永缅


房县滚子沟口



方朴字乐云永二字广太


房县滚子沟口




永三字广旺


房县滚子沟口




永毛字广发


房县滚子沟口




永和字广和


房县滚子沟口



方长字会万永祥字广元


房县滚子沟口




永美字广明


房县滚子沟口




永贵字广畴
  
房县滚子沟口



方义字方升



房县滚子沟



方五字



房县滚子沟


日保字永言方不大字惟山



房县滚子沟



方三字盛三



房县滚子沟

士月
方成字惟珍永荣字允太







永贵字允盛







永三字允青怀春字迎春诚汪字汪雨,诚泰字开泰
陕洵阳仙河铺

士蔌日乡方楚







方陕







方禄字明山





士尖日当字愚山方秩永茨







永优







永庆







永培







永王





日监字昆山方贵







方二字光习永初字履瑞怀敢诚学字德雨诚文字有雨
竹山青龙观





怀春诚汪字汪雨,诚泰字开泰
竹山二道河,龚家庄





怀平诚有字
竹山二道河,龚家庄




永复字履万大葵字怀汉诚章名和尚,诚义
龚家庄





小葵字怀仁诚得,诚有,
龚家庄




永悦字振万字襟禄







会观字瞻旷






永命字贵万怀太字道坦诚桂
马虎岭





九观字数永诚六
竹山龚家庄




香林字佩蓊阳观字宫祥

竹山龚家庄



方学喜优


竹山龚家庄







竹山龚家庄


日且字汉武






日心字锡三





士元字彬生日保字盛山方法



房县龚家庄

士秀字攻彩日宝字旭升方苛






日园






士寄日扶方禄字佩五永接






方杰字绍士大生


昌都县黑垣


淑林字仲章方族永年字松茂怀立字有章

陕,蓝田扬家沟





怀嬴字德成时进
陕,蓝田扬家沟




永翥字济江怀钵字衣钵诚贵字二贵,秉元字元记陕雷家川王家庄,孟家坪(紫阳)谱记道光
士寿日伯字眉峰方礼字习万



陕 商州阳谷沟



方智字金万





悬佑日凤字起程先得字克光



陕镇安



祖得字鲁厚周生







方楠字囝佑礼生


陕镇安



方盘







方六
怀黑诚应字楚亮秉福字必同凤信得字有志力忠字成全,信有力储力立


日添


秉毛字必富信春字贺兴力顺学文
都昌杨家冲


日龄字惟成馨园字应周旺生
秉贵(詹氏)信西字鹤侪力习学五(均在郧西乔耳沟,上永字辈没记准  ,谱记光绪)陕房县百户沟



方垂永寿


陕房县百户沟


日胜字远成回宗





士祯字元铺





安徽歙县

士金
先林字杰章永庸字佐周怀庆字泽美

房县 孔家沟





怀景字会美

房县 孔家沟





怀愧字树美

房县 孔家沟




永起字从周怀正字轮美

房县 孔家沟





怀祖字奂美

房县 孔家沟





怀矛字鼎美

房县 孔家沟





怀五字器美

房县 孔家沟



方政永疏怀赛字睿美

上津卢家坡




永维字庆周其祥字象吉诚演字楚江秉寄,诚长字楚怀秉送秉伸秉贵字礼仁秉富字得山信春力忠秉有字金发月明月盛秉志。诚陈字楚河秉望秉种信贵信富力江秉年秉楚秉赶。诚的字楚汉秉研冬九郧西西任岭老坟坪,上津英坡谱记1970




怀禄字千锺诚音字楚胜诚寿字楚得诚寄字楚乾诚细字楚坤
上津西任岭老坟坪





怀道字魁益诚的字楚华秉淡字廷莲信寿秉义字廷现,诚林字楚宾诚冬诚季字楚山秉用岭生诚五






怀新字象珍诚佑字建酉双贵,诚秀字建用社生信兴普生,诚伦字建远诚邻字建芬诚俭字建维旺寄诚士字美嘉秉兴信有西任岭老坟坪,任岭构。谱记同治


方多永学正春字方焕








仲春




日生方耀组贵字爵一忍唱字景山诚初字殿臣诚复字殿廷星保诚宏字殿才
河南淅川八尺峡白杨扒





怀忠字香保善德字交永秉寄字贵方善泰字接安
陕蓝田大沙窝金钟沟





忍庆

河南淅川八尺峡白杨扒




组临字仲一年保字有万诚庙名诚太字岑云秉强字秉文小龙秉刚字秉行信女秉春秉常秉六秉七河南内乡县观字沟





怀迎字正方张寄名诚瑞字桂林秉钺,腊保名诚方字念甲秉有秉元秉成秉明河南内乡县王营南坡/关西沟




永褔字纯一观送







怀的诚本,诚齐字朝列秉美字斯为信发字千祥力端名小毛学通名长安学达名长贵,三省力章学明。诚麻字翰纲秉南信荣力魁学达陕商南大国地





三保






逢青字舆一的然诚玉字太真秉汉字耀之信春名鼓生力贵字孟禄字义,力富字仲才学义宇力杰。诚成字太祥秉兴陕商南大国地/谱记民国





怀宗诚胡诚碰诚乐




效宗四美字友远怀让

河南内乡(牛圈宕)





怀齐







五元字训友怀修字德禹千里
陕孝义府(车入河土风寨,施家冲




怀正







启贤诚隆诚顺



日举和保永禄字静万


陕洛南县




永泮字代耕


陕洛南县




永五字伍烈


陕洛南县

士全日高方花



湖北竹山木宛坑



方友



陕平林斗沟



方珍



陕平林斗沟

士伯日球字永先方祜永助字象贤怀雪字英士新明字孔昭秉毛字秉刚春喜字春谷信贞,诚意字彦昭秉强信富力兴,诚志秉水秉祥陕山阳清凉寺/谱记光绪




永布字义表怀志王寄熊寄
陕 上津花园沟 (郧西)


日兆方长永阳字清康项元字殿杨虔修字为干秉中字文魁信刚字登高信烈字作赋,龙祥字为异(七扒沟)陕镇安红岭寨罗家湾/上津





有元字瑞扬应万字为德秉发字金富孟老言老信元秉南字学富信石,应龙字从云秉强字秉文康林康中康六陕镇安漆扒沟口/石文沟/萧家沟




怀礼字会元诚德字惟山诚顺字胜山诚三字景山诚四字荣山
陕镇安漆扒沟口(石右沟)





怀智字九元诚柏诚竹
陕镇安漆扒沟





怀信字周元诚六,诚起字腾云秉升字介修道,诚江字盛云其松字永青见有字永富辛未字永贵冬生字永发,诚龙字达云,诚凤字达山诚贵字达朝默佑字永金诚全字达有秉数字明珠/信开字祥开/力沂/学峰陕镇安漆扒沟/李八凹/周家园/刘家沟可能有误




怀茂字大元诚太字海云秉祥字金榜秉志字登榜
陕镇安漆扒沟/罗家湾/周家沟





怀盛字金元

陕镇安漆扒沟





怀宠公诚秀字惟邦秉苟字丙春秉长名长金秉六名三六秉感字丙才陕镇安颜家沟



方龄字献延



湖北蕲水县(浠水县)



方题字成章迎正宠彭诚仲字伦山
陕上津花园沟/镇安花桃寨



方歆字赐屣永坡怀楚迁荣字书宽秉池字启大迁善字书义秉春字启和苍正字书绅


日贞方芳字清康素让观寄

纱帽山/陕湖北


日旷方俨秋报字万成淮福字香谷

陕蓝田大沙窝,谷子沟,镇安曹家坪封沟




怀定字武锋

陕蓝田瓦屋庄苏家沟



方廷永昱怀凤字的臣

陕商州杨裕沟碾子沟(洋宇沟)

日又方朴永一字在中怀寿字胜友诚改字迁善秉旺字旺西秉孟字孟恒,诚求字向善诚伴字齐善

士权

永资字居安怀齿字疏林冬生字显明
湖北





阫能字艺林洪字三和
湖北


日述方娉永定字国宝怀旺字除哥洪迎名鹤迎


士添


怀起字张寄极名鹤极



日连方配美意字斐元


湖北 郧西乔儿沟



方团德一字升闻


湖北房县




道一字北来扬寄

湖北房县


日感方观字国宾



陕商州鹿角沟

士百

永组字印缓







永桂字登去






方胜字育方







方驯字配坤永德登九







永贵字登荣







永欣







永起





日承方沫永汉字贤书怀海诚柏字振


士权长子国晚公孙
永州字秀升怀旺字显平诚春字发远秉保字殿彩信喜信福,诚兴字发外秉天字高德生旺,诚昌字发万秉应字殿臣秉高字殿廷(谱记道光)陕紫阳县沙平河纱帽山/林本河大沟口牛形山




怀阳字中孚正友字发全






怀逢字信川正祥字发贵 ,五元字名盛






阫四




日台方应永李怀居字绍先



士陈


四五字远一






永辛字敬远崧林字大用







奇林字有用







凤林字扶一





方荣添元字贵先正春字义占







诅春字美占







乐春字有占




日盂方长字东汉



陕山阳打儿窝(竹溪打儿窝寨)



永服字佐仁祥珍

房县





大国

陕山阳砂湖岭(杀虎岭,月坞口)




怀光字万青







永敏怀石

陕山阳县黑沟口,镇安漆扒沟




永保  
陕白河县后步沟


日想方南球琳长保



士寅

辰琳祖送诚保



日运方早字秀山永高字高万怀初字金魅诚苟
陕。竹山莲花堰/山阳县安沟

士元

永胜字胜万怀柏字登榜诚富字风云诚贵字际会
陕山阳县安沟



方时







方超字槐磊三建生


陕山阳安沟/洞二河口




任生怀九诚宝
陕山阳安沟/洞二河口




三元


陕山阳安沟/洞二河口谱记道光



永四






方四字凤山永保















绪远方勋永英怀渊字兆祥



士井


怀津字贞祥诚象名锦林秉贵名天贵,诚长名天长






怀泮字凤祥诚梧龙驹秉发,立德






怀洪字人祥诚毛






怀涖字吉祥







怀贤字明远诚蛮名蛮担秉毛名毛芽,诚奋名坢子,诚黑名黑担,诚苟名苟子,诚五配李氏


日田楠林籽岐山永细字正常怀德字应飞继绪字续秉理字占魁,德英字放林,春林字品高
陕镇安

士遐

永义字下伦怀毛诚春潘寄诚林




椾林永官北寄




日森
广德后昌

陕洛南县/商南寡山

士义


怀的诚喜诚贵诚荒字荒清诚美字美元金贵名美交银贵字美风陕蓝田宽沟口




双凤字延周吉菖字名山诚芳字美秀志淮名上元志海名三元信年信生,联芳字美伦秉早字志江信生秉的字志河秉毛字志川信旺,美尚字美尚秉石,美四,春芳字美文陕蓝田宽沟口





怀禄字华山庆美字美成秉四
陕蓝田宽沟口



方细永旺字怀梅诚大字为国秉朱字国才秉顺字国顺,诚贰名保清陕镇安雨元铺





怀桃字远春诚秋字正祥秉接,诚陵字金茂秉寿名 六寿
陕镇安七里庄


日县方寄字再元的小字荣万怀徽诚光字玉堂,


士策


怀隆今绪字继五,诚谱字宝伍,秉旗秉旌




日粤方柳字泽深永伯怀环诚贵诚富
湖北蕲州大同乡马王庙

士再

永长字胜元怀东字松舟诚禄诚喜
湖北蕲州竹马山





怀林字松华诚寿诚名
湖北蕲州竹马山





怀贤字松连诚望
湖北竹山





怀武字松茂

湖北竹山


日学眉寿永德






方众永苟怀庆

湖北蕲州大同乡/大浮冲





怀佑诚望字启昌九贤灿南
湖北蕲州大同乡/大浮冲


日淑方御字伸远永赐字荣先


陕,

士漠
方非字兆远永聘怀应字焕文金铸金钉



日滨方嗣字楚山乐方怀青







贵保







胜保





方保字准山






日涣字佑字方宪字宪山永探怀庆






易经字达先怀元







怀补




日沦方晋字恒山四得字汉周怀喻






五得字汉杨中元







景元诚赦






怀秀







怀矮






迎宗字效占怀豁天顺秉石秉强,诚三,诚四秉河,诚五,诚六





冬宝





日泽方攀永布怀友 






怀银 






怀腰 





永嘎字方九
 





永和怀见 



日观方康字绍太永自字铭万怀永 
陕镇安张家沟/平利陡沟

士选


怀远 
陕镇安张家沟/平利陡沟




永移字抚万怀蠡 






怀衍诚卯,诚芽,诚狗,诚陈,谱记咸丰,居平利县大贵镇柳林坝村,柳林坝茶厂有贺氏。





永种字胜万怀庆 
陕平利陡沟




永毛籽永万怀矣 
陕平利陡沟


日祜方叠永绍怀闰 


士聘


怀盂 





永光字载扬厥昌 



日广方启永飞添生字左贤诚送诚明诚保


士几


倘生字布军诚恩诚福诚元诚义(七兄弟迁陕失联)





见龙字济田怦寄




日统方坤永镇怀温字字和



士愿

永铨字士选怀浩字思振耀松






怀法字思复大刘
陕 六道河


日缉字畏生顺元字当成永青




俶旦

潘寄






联元字沛苍赛龙字添位怀德字德保诚用名用生秉喜字振宗,诚富名富生秉雨
陕商南石板沟





怀友诚民字万兴






永的字添太怀忠字肖寄诚民字万兴
陕商南石板沟




重阳字添顺







永选字朝选







五美字添禄





日浩方略字再黄永调字遂远怀科字登五

湖北郧西黄龙山,柳家河

士吉

永咏字常美怀升字孔固

湖北郧西黄龙山,柳家河





怀数字孔厚诚贵 字立和
湖北郧西黄龙山,柳家河





怀珍字孔灼

湖北郧西黄龙山,柳家河




永喻字舜田怀礼字秩然

湖北郧西黄龙山,柳家河





怀乐字亦纯诚舟字凤鸣秉家字诚正信发字平安
湖北郧西黄龙山,柳家河谱记同治




杯射字正鹄

湖北郧西黄龙山,柳家河





怀御字法赵
湖北郧西黄龙山,柳家河





怀书字范驱

湖北郧西黄龙山,柳家河





怀瑾字待价

湖北郧西黄龙山,柳家河




永泽字在义怀席字法正

湖北郧西黄龙山,柳家河




永注字正万怀仁字体元诚生名有加,秉伍名金材,诚春字加安秉坤
湖北郧西黄龙山,柳家河


日祜方名永复怀辂字我复



士沫日薪方法字荣远永朵字式仲


陕白河县马路沟(马流沟,马儿沟等 )
士宏
方兰字慎远永山字广才三保

陕(白河县)





四保

陕(白河县)




永耦字宜生


陕(白河县)


日千方秩永辉字象宾怀佳字立成



士恺日福方禄永陛字佩玉


陕毛家沟(平利、旬阳、紫阳)
士纯日祉方伯永躲字象贤怀保字明万

陕 镇安大梓铁犁沟



方款字叙五永美字汝南怀祯

陕噪都坑



方轩永视字惟明怀祺字长寿  陕 噪都坑烟厂




 怀札字子木诚毛 陕 噪都坑烟厂此色错讹可能极大



 怀周字美寿诚丹字荣茂,诚月字正茂 陕 噪都坑烟厂




永瞻字惟臣怀邦字殿元  陕 噪都坑芦仑




 怀义字得宜诚寿字多律诚苟字同仁 江西 九洞水洋坪


日升方六永众字临川怀堂    湖南岳州巴陵县白鹤井

士松

永金怀刑字济广

  岳州洞庭湖六角咀





怀光字本发

  岳州洞庭湖六角咀


日郎字正六继宗字方贡




士淑日敬字方一
怀堂诚乡名卿林秉珂


士雪日舍字正祥方九字殿洋
阫苑诚润名金保秉卷诚含名宝林诚滋字桐萌



日积方义永成怀佐字良佐

陕山阳桦栗沟(商洛)

士宗
方正永撞字楚占怀胜东九诚毛诚动诚四诚伍
霍山诸佛庵燕窝地





怀腾诚选 诚远
霍山诸佛庵下东/迁陕


日 旯方达字达远永江[了星占


陕 山阳五里铺




永智字兴占怀保






永慧字术友怀长字洪兆诚定名定生
陕山阳





怀花







怀取







怀意






永四字有礼怀喜诚顺秉松秉勤,诚应秉芬秉黑信槐,诚长秉全信槐




永五字数奇怀望







怀连







怀丑






永延字仁占怀喜字洪珠

 





怀都字洪邦





方通永茂字云占怀对






永秧字朝占怀居字洪蛟

安徽霍山





怀亮字怀尚

安徽霍山





怀青

安徽霍山



方瞬永福字秀占怀松字洪达诚龙字金至秉牛字绍宗,诚双字凤翥,诚保名成虎,诚火字小阳安徽霍山黄栗秒石屋冲




永高字明占


安徽六安下龙爪



方重永言字鱼占怀百

湖北英山


日升方班字春扬



陕白河县铁炉沟




永寿字延占怀志字道明

河南汝宁府


日撰方顺永佳字遐龄怀长字义方

浙 建德麻车埠长冈


日昱方黑永节怀张字义才

浙 建德麻车埠长冈


日晸方选






梦应杏元云和字仁和胜寄

陕山阳

士林
禄元运春伏寄

陕 山阳瓦雀沟


日赟字代三方中字延献





士开
方三字延臣






日珠超普国顺字朝选怀石字碧峰

陕 上津

士朋


怀金

陕 上津





阫银

陕 上津





怀铜

陕 上津


日感方周





士寄崇德山立字兴参永早字东晓怀长

陕商南县铁犁沟

士亨


怀的诚喜诚贵诚荒字荒清诚美字美元金贵名美交银贵字美风陕蓝田宽井口




怀小

陕西凤县




永三字京万


陕西凤县




永六字在中


陕西凤县


日冕宗兴字延秀接春字东郊怀种







怀严






接应字升远







接元字登极





日蟋方季永雕怀东字凤表

湖南洞庭湖六角咀

士豆日仁方添字增先永远字其云怀龙字起才

陕镇安

士升


怀虎







永的





日信字祖送方蠃字际远永集






方久字际盛永立字伟明


湖南岳州巴利县白鹤井(慈利县)


日赠方正字允白永扰字政典怀理诚泰名履安诚周名明通诚松名达通秉荣信池,怀琳诚瑞字晓堂秉荣信泮江西靖安山河保大九洞姜家墩/贺家岭

士鹤

永谐字礼典怀博字朴古

江西靖安山河保大九洞姜家墩/贺家岭




永均字谟典怀来秀诚金名享通秉华信洞,诚发名发祥秉富名水生信英名义德信云名礼德江西靖安山河保大九洞姜家墩/贺家岭


象贤方搞





士凤
方近字岳封永定字立仁

湖北英山县东门外山




永静字邦杰怀春

陕 白河县


日蝗方璲永善字字人交怀铭字海周

湖北英山县东门外山/河南双城县

士鸠


怀柏字华国

湖北英山县西门外山





怀宅字海洋

湖北英山北门外教场





怀炳了华春

湖北英山县东门外山





怀登字国太

湖北英山县东门外山


日蜟方现初登字






方瑗连贵字岐山大安







二安







三安




日量方淦永志怀芃字兰之



士佐日昭方杰永升字盟勋怀号字如岁

陕商南响潭沟

士仲


怀嵘字如陵

陕商南响潭沟
请特别注意:纱帽山、青龙咀、郭家湾

日瞳字辉若方諲字德昭





士论
方布字声远







方施字兴祥







方隆字德茂







方盛字声正







方六字有恒






日晶字东海方旗







方又







方再







方十






见龙方鸾永存字朝栋


陕上津小坝河龙王沟

士介

永茂字朝纲永善字占阳

陕上津小坝河龙王沟


日镜字飞龙方邵字金纯永宗字序远怀滨字江海

陕上津小坝河龙王沟云家河青龙咀





怀薪






方秀字金秀永寄字朝选怀龙




日海方胜永纬[了大成官送字赐来

陕郧西马瘦沟

士宦日宣字金现方欣字茂先





士辅
方发字望先






日薪方九永森字正占怀敏字剑扬

江西彭泽龙关口


日兰方毛字瑞龙





士通日联字延秀耳顺字瑞先礼祥字视履


陕商南响潭沟



添顺字瑞高舍宝字国宝


陕商南响潭沟



方三字瑞三胜高书林

陕商南响潭沟



方四字瑞江



陕商南响潭沟


日艮字尧章





士常
方凤







方龙






日坤字舜章






日汉字瑞章






天龄字续圣官寿傍祖




士茂日荣







士禹日华字训山方佩字伦叙







方序字伦士






日富字南林方长字金音永张怀德






永尹







永扬





日兴字德生方族字有万永章字国朝怀春字

陕山阳小河庙沟

士福日旺方忙籽栽万永州字永荣怀诗字太和诚刘字正友
陕洛南吕家河

士礼


怦诵字太顺

陕洛南吕家河


日昭字危龙方友字质南永潘字永植怀和字楷声

陕洛南吕家河




永叶字永松怦福字德高

陕洛南吕家河




永素字永贵


陕洛南吕家河




永庆字就恒怀酉字进高

陕洛南吕家河




永富字永安怀庚

陕洛南干沟9




永六





日旦方旌永纶怀取字驾仙

陕 蓝田秦岭口上许家沟

士浩日易充元永夏字国秀祖生字得胜

陕郧西/镇安安乐坪

士谨


怀盂字吉祥诚大字太平双喜字升平






怀云字瑞祥诚吉诚庆名诚爱






怀泗字胜有诚保





永商字拔群


陕镇安石沟




永周字泰运怀天字圣美三六,诚勃诚名
陕镇安石门沟


履复方冠永蒸字郁文敬行雨新字太辉秉金
陕商南富水关

士哲
方旒缵绪字胜名
其庭-登科名对杨胜宗字耀祖登会名得先,其冥-松竹名耐岁亢宗




继绪字名顺







跋绪字成名


陕白鹤县




补绪字正名


陕山阳小柏沟(岚皋)


履泰方起字纫兰惠吉字字珍怀柏字起顺诚明
陕上津碾盘沟/乔耳沟/西任岭





怀松字起贵

陕上津张家沟





怀长字起发

陕上津




根宝字延珍





日辉方元永茅怀昌裔下众,有联


士照日昊方拦





士辅
方圈







方筹






日旬字连字



陕商南粪扒沟

士乡日春(裔下有可能是陕,马家沟洋溪沟的)






方胜字德临永因字怀聘字席珍诚刚字奉先秉礼字子周信澜字绍基力本信恒信豪名三乐力本字根源(有联)陕商南徐家店, 洛南吕家河,富水关郭家湾。贡生





怀垣字宝善有联
陕商南茶房口/粪扒沟





怀谟字昌言

陕 洛南吕家河





怀泉字落金有联
陕洛南吕家河





怀泗字鹏程有联
陕 洛南吕家河




永传字长宗怀启字保光有联
陕 商南郭家湾





怀南字海案







怀月字丹桂有联







怀山字昆山有联
陕商南郭家湾





怀川字延有联
陕商南马家沟




永信字正宗怀飓字载有联
陕商南郭家湾





怀信字景运有联
陕 商南郭家湾




永吉字于贞怀栋字德化1946后失联,诚宽字大香秉枢信发,诚裕这子孕秉玳字宝三信发,陕商南洋淇沟





怀良字云鸿诚泰名小毛,秉谷名大谋信发,
陕商南洋淇沟





怀铭字典谟诚和延龄字锡九信成力举汉明
陕商南郭家湾/马家沟





怀智字大才

陕商南洋淇沟





怀馨字辑五有联
陕商南洋淇沟



方达字德馨永福字贻宗怀珍字承烈有联
陕商南粪扒沟




永贵字鹤庆怀用字则行有联
陕商南富水关南坪吴家庄


日华字超光方检永寿字接祖怀协字晓凤诚云秉印(无)
陕商南粪扒沟





怀恭字发祥有联
陕商南粪扒沟





怀恺字开元有联
陕商南粪扒沟


日昭字徒贤






日泰字以超



陕商南粪扒沟

士延
珍临字得万



陕商南粪扒沟


日礼字躲庸天保





士闱日乐天命字经五要生字挺然







佛生字西瑞





日御字依玉万春字太和






日昭方中字雨爵永荣字金遇




士寨

永槐字思禄







永遂字兆占







永畅字履安





日感字感灵方典字添元永信字奉民


陕镇安安乐坪


日尹字配人方屏字作藩永茵字王寄


陕旬阳水洞沟




永茗字仲华


陕旬阳水洞沟




永勇字腾华怀松字长春

陕旬阳水洞沟





怀顺字长兴

陕孝义江石寺/东乡下沟四坪/镇安大沟口/




永刚[民书江


陕镇安黄土坡/旬阳水洞沟

士和

永照字奉三怀孝

陕镇安安乐坪




永晒字奉美怦忠

陕镇安安乐坪



方谟字闻献永顺字月占







永七字七才







永久字九龙






方训字添笃永雅名闻保






方诰字则民






日馨方敌永黑字延久


陕镇安红岭寨戴家堰(红岭村)

士珩

永产字延美怀临字高选

谱记道光



永骄字延彩






日传方杰字汉有





士开日通方让字荆周会保




士疆

永喊






方比永季字延扬


陕  瓦鹊沟


日杠方辉字道先永珂字可玉怀地字顺成

陕镇安

士嘉

永定字定玉怀雨字万沾旺生-士宗字太和秉金字初生秉邺字炳福信仁字天喜,秉红字炳元信礼名双全,秉义字康临,全元字太顺陕 孝义灶立沟(渭南孝义镇)/胡家园南沟





怀时字措宜

陕 孝义灶立沟(渭南孝义镇)/胡家园南沟




永锤字秉玉震索字勋万

安徽 皖城北(潜山梅城镇)





坎索字月来

安徽 皖城北(潜山梅城镇)


日惠方旌字浚城





士赋日德经英字金文席珍字光辉怦实

湖北房县冷水沟


日声方进永赦字举贤




士秩日涟方楷永烛名添盟怀先






永粿字新州


 

士?
方圣永炤字廷瑞






方杞字细音永灼字启顽
方杞葬湖北竹山浪月河,
湖北竹山泿月河




永昆字添戴
永昆葬陕西商南姚家河山
陕商南姚家河




永英字添赐怀肇字继先诚康字立亭




方楹字旅闲







方椿字千木






日泗方樊永延字炳焕怀苓字祖锡

陕蓝田石板沟


日玺齐菊永献字五典映扶字谱恩



士晟

永函字效年映让字炳荣







映炎炳火

谱记道光

日潜方朴永熀字敦伦怀玉字蕴美




日璧字浑欣文细字大的

日壁公五子迁陕,尽失联




文的字的五



 



文大字大的



 



文全字德全



 



文耀字越纵






日森方言永元字正元怀喜字云阳诚安字成高秉祝,诚逸字同顺秉连字运生信力,诚兴字季清秉元名重清信发名发清力猛名易成信富力勇信茂力圣,秉贞名攻寿信康,陕山阳柳树沟/七时庙/乔耳沟

士琪


怀善字善龙诚旺秉和名六石信荣名发生力乾名喜娃信春名敬字信正名四青秉贵山西汾州孝义大南沟(现存)渭南孝义现存




怀?字   龙诚易
陕工里庙/乔耳沟





怀莪字莪龙诚长名文青秉均名莫青
陕七里庙/乔耳沟




永保字正保怀美名美龙

 


日秀六九永萌字应生怀意字德元诚启字建南秉迎字迎春信喜力甫,秉顺名顺春信智力甫,秉礼名三元信来甸来娃力财陕商南大西沟/千家沟

士标


怀登字登元五子
陕商南大西沟





怀多字多元有联
陕商南大西沟谱记道光



永芒字华山怀月字有光有联
陕 龙门河东路沟




永毛字云山


陕商南大炭沟(旬阳)


日挑方就字宗佑





士权
方鸣字宗保永广字纯夫






方对字宗派永锭字育茂怀万







怀千






永魁字盛茂怀礼诚德名沛林,诚正字沛三





永俸字洪茂怀仁






永貂字兴茂怀义字诚旺名耀清秉桂
陕山阳县沙沟口




永杨怀智诚癸诚培字惟哉秉和名义



日翔方书







方四






日琨方裕永胜




士?思极方昆永添




士翼
方山字延山永辉







永广字彩云







永瑞字彩占





日长方黑字方北





士飞日喜字江友成的字德鸣






梦生字明三祖祐字赐铭





士管日素字亚三



 

士佛日盟方?永森字乔林怀德诚达名泰珍,诚当
陕山阳小磨沟

士仁


怀逢上保
陕山阳小磨沟





怀遇诚美
陕山阳小磨沟





怀杨诚云字健保秉贵名大道,秉发名大德,秉富名大功信有,诚集秉性信乾力志,秉武信财,秉进信元,秉义信霖陕山阳小磨沟/瓦良沟


日绵方嵩字万青永褚字殿彩怀德

陕商州西乡红椿树沟(白河县)

士义


怀赤字东华诚全字鸿书秉中监察院能用
陕商州西乡红椿树沟(白河县)




永祉字殿扬怀志字景元诚忙秉正
陕商州西乡红椿树沟(白河县)




永秀字殿荣怀名字继秉惠信章信寿信康




日谨方桥永瑛字丙江





日答方孝字维章永秋字盛传




士咏

永种字爱人







永科字里仁怀能字贡通

陕蓝田





怀武字瑞林

陕蓝田



方毛永间





日辉方棋字巩龄永虎字瓜田怀右

陕山阳瓦梁沟

士尚
方静永菖字望生怀扬字长春

陕山阳瓦梁沟





怀名字限万

陕山阳瓦梁沟





怀声字才万诚谦字子介秉业字健甫,诚洁字子俊秉儒(三角池撞子沟)陕山阳西沟




永宜字胜祖怀词







怀韵







怀温字季春







怀雅字阳春






永德字心田怀钦

陕 柳山坡




永道字履田怀括字明万诚富字荣华秉坤名坤元信刚信强,秉乾信和,
陕洛南阳沟(丹凤阳沟)/山阳清凉寺高坡沟




永志字见田怀万





方圆字宗龄永奉字奉生







永右字又生怀寿






永正字瑞田怀连





方添字陶远永龙字飞田怀灿登元诚增名神保秉文名观生信源。秉武名德生信川名长庚力怀,信海名炎庚/诚培名香保秉泰名七寿秉华名八寿信珊,秉衡字南山,秉嵩名么德信琨陕山阳东乡太元弯/柳山坡/万户沟





怀烈字梦元诚该字步云秉春字万发,诚全名森保,
陕山阳东乡太元弯/柳山坡/万户沟



方伍永志字华风怀功字运身诚宗字金田





永遂字兆占怀左字运宏







怀义龙寄






永续字续美怀仁字运广

陕 小阳沟





怀元

谱记同治




怀旺诚立字六一诚鸠字诗益诚成字大同



日星方来永礼字金苍怀德字正清诚勋
陕山阳东乡西沟五家咀




永福字金相怀行字正海诚林
陕山阳





怀六诚林诚彬
陕山阳





怀南诚善字开泰秉仲,诚同字开来
陕山阳




永仪字金兰怀芳诚添诚久
陕 山阳东沟


日乾方谟字辅翼永琥字华西


陕山阳

士立日昆方旌字佑生永利


陕商州黑山镇大扒沟(紫阳]淅川‘西峡


日凤方回永旄字金周怀南字有露



士适


怀北字吉祥







怀茏字祥广







怀添字彩人诚元



日佛方德永送




士良

永来





日音方旋永荣字怀旺



士检
方旄字迎喜永得怀长诚福字春廷诚黑名春林





永寿






日闰字泽深方作字阳春永继字赞先怀仁诚富名从清
湖北竹山县小牛尾沟

士述

永福字福庑怀彬诚友名友清秉葵名言生,诚华名咏华
湖北竹山县背新河,大牛尾河(牛尾沟村,新河




怀理诚太名太平秉旺字西育,诚学字有典
湖北竹山(谱记道光中





怀演

湖北竹山





怀田

湖北竹山





怀得

湖北竹山





怀亮

湖北竹山




永朋字朋宗


湖北竹山



方颂字有升永狮
怀苑诚润字金保秉卷
湖北竹山



方谦字克义



湖北竹山


日洪字洪升方畴







方壁字楚占永螯字占螯怀召字赵寄





方林字玉书永墨怀长

陕商南麻子沟





怀名诚继秉惠信章信寿信康/怀声诚祖秉文/诚耀诚泰诚桂





永豫怀陈

陕商南富水关



方照字岑楼永佑字有义怀坊字为之

陕 渭南韩城县(蓝田宽沟上虞家岭)





怀纹







永和字以德怀有

陕 邢华县(河南西华)


日第方岗字绩岗永芃字相遇怀清

陕商州东岳庙石门沟天屏山,蓝田秦岭口朱家岭大梁山


日安字正邦方衮字衣贵





士秀
方撞







方元






日粹字盛德方溥





士坤
方博






日瀛字登元





士阳日毓字萃伍






日镛字仲侣方式





士祜
方贰







方得字駋奎永杨字金羊怀石字石寄

陕镇安石纹沟/牛家沟


日盛方睿永尊字增寿怀欢字丰裕



士淇日瑞字葵龙方仁字景春永管怀忽



士泮


怀升





方义字折明永骑字辉列怀圆字报和

陕蓝田宽沟





怀金

陕 蓝田桃子沟(竹山桃子沟


日省方礼籽绛日永烈字炳烈怀栋





日彩方信永壤字焰安怦义

陕蓝田宽沟


日韵字云鹏方璇字畅怀永盈


陕镇 安陈家沟

士灏

永满字益谦


陕镇安茅汩岭



方干






日韶方琮永黑字黑谷怀悃字怀桂

陕镇安茅汩岭





怀七字得淑

陕镇安米粮川




永发这东阳怀耘

陕镇安崖屋河




永贵字东溪怀耕字蔡寄

陕蓝田大石板沟





怀来字腊寄

陕蓝田大石板沟





怀偶诚桂字天香
陕蓝田大石板沟


日聘方奎字东遇






士湘
方娄字象明永送字永泰怀瑚字怀清诚篁名张寄




方毕永吉





日寅




陕长安县

士济日卿




陕长安县


辉宗字天顺方创字西望



陕镇安石架山/山阳梁沟/山阳因堂沟

士柏日维字步高方友字质南



陕山阳蒋家沟

桂生日敬字效前



陕山阳石板沟


大保






士完二保







三隆







一气







日长字荣久





士达字季文克承字九如





士备字季武若林字树如






日晃字具瞻方林字陕明永有字才有


陕商南松树沟

士爽日临字天禄方星永棹怀宾

河南淅川

士合


怀客





方斗字斗南永椿字得杨


陕商南黄柏溪崖屋沟




永栯怀宾

陕商南黄柏溪崖屋沟





怀客

陕商南黄柏溪崖屋沟



方缵字赞成永佳






方拯字国振永伏字接高







永会







永众






方总字集成记龙怀万






永凤字得配怀姚字树林





方笃字孔成永熙


陕商南黄柏溪崖屋沟




永保





日茂永长
怀檀字松寿

淅建德官营保江坑/程家港

士禄日淮字正龙方魁字智从永久


河南内乡二道河

士仁字西阳

哑巴


河南内乡二道河




永丑


河南内乡二道河




永春怀发字保发

河南内乡二道河





怀麻字启发

河南内乡二道河钟家屋



方礼






日泾方智永成




士义
方元







方信永蹦





日纵方槐永淮怀礼

安徽至德石门街


日宠字功善



陕白河县

士衮日闻字均一方羡字汝和





士凤
方实







方保






日助字文哉



陕上津月沙河(湖北郧西)

士魁日正方抚字绥离





士莲日垂字昌依





士蘋日美方扬字绍贤





士寄
方奋字绍春


























收起阅读 »

湖南怀化贺氏来源

湖南怀化贺氏来源贺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贺氏又是一个年轻的姓氏,得姓时间不足1900年。贺氏从得姓始就是会稽世居大族和江南士族。历史上贺氏名人辈出,比较著名的有的贺齐、贺邵、贺循、贺知章、贺龙、贺国强等。贺氏是礼学世家,贺循、贺道力、贺道基、贺道养都以...
继续阅读 »
湖南怀化贺氏来源

贺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贺氏又是一个年轻的姓氏,得姓时间不足1900年。贺氏从得姓始就是会稽世居大族和江南士族。历史上贺氏名人辈出,比较著名的有的贺齐、贺邵、贺循、贺知章、贺龙、贺国强等。贺氏是礼学世家,贺循、贺道力、贺道基、贺道养都以礼学闻名于世,贺循被称为当世儒宗。贺氏还以书法著称,贺循、贺知章都以书法见长。据2007年统计,是第85大姓。属于大姓系列,人口已经超过二百八十万,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17%以上。河南、江西、湖南、湖北、四川、重庆是贺氏分布的主要省份。


怀化花桥镇火马塘贺氏


明初永正公由邵阳梅塘迁居麻阳西皮溪,有子三:启富、启聪、启麟。启富公于明朝末年从麻阳县西皮溪迁徙火马塘金鸡洞顶颜口垅开基创业。至1998年,子孙共988人,分居于金鸡洞404人,下坪乡庄稻村蛇溪38人,庄稻村毛坪154人,怀化市中方镇、石门乡石家垴、花桥镇大山铺、聂家村双山等处67人,芷江县罗旧乡庄上村、艾地坪乡赖家山49人,黔阳县双溪镇156人,洪江市街上28人,田坎上92人。

怀化石门乡犁头园贺氏


始迁祖启麟公,明万历末年从麻阳西皮溪徙迁怀化石门犁头园开基。至1998年,子孙共349人,聚居犁头园村等地。

怀化新路河乡笙竹贺氏


始迁祖荣朝公,明代由攸县罗源迁黔阳湛溪十二里袁家村,再徙怀化笙竹开基立业。至1998年,子孙共466人,散居于怀化市笙竹、涨水田、滩上、双坪印等地。

黔阳勾岩贺氏


始迁祖永纲公,其先祖华楚公于元代从江西泰和圳上迁徙湖南辰州。贵金公于元末明初又从辰州迁安江胜觉寺三犀角井贺家山,复迁龙田岩寨脚板木楹。永纲公于明代中叶再迁勾岩开基。至1998年,子孙共512人,分居于勾岩、向家冲、腊溪、乡坳脚等地。

黔阳龙田贺氏


始迁祖文武公,字贵魁,江西吉安府泰和县人,宋咸淳年间由江西永新迁湖南辰州黔阳县龙田。至1998年,子孙共4218人,聚居于龙田乡各村。

芷江罗旧镇庄上村贺家坪贺氏


始迁祖永鳌公,由江西圳坝上迁湖南芷江罗旧庄上贺家坪(一曰成章公,于明末由麻阳西皮溪迁此开基)。至1998年,子孙共200人,分居于贺家坪130人,野禾坪14人,毛公坡11人,太田45人。

芷江艾头坪乡赖家山贺氏


始迁祖秀发公,明末清初由西皮溪迁赖家山开基。至1998年,子孙共450人,散居于艾头坪乡赖家山、曹家冲、天坪壤、楼池、波洞乡寨坝及贵州省三桧县等地。


溆浦小横垅东冲贺氏


始迁祖志伦公,为子宾公三子,系材贵裔孙。从洞口山门迁小横垅开基。至1998年,子孙共588人,聚居小横垅东冲,小部分居黄垅江。

溆浦水东镇溪口贺氏


始迁祖贵箴公,字仁所。先祖载翁,字仁甫,于元大德元年(1297)由江西吉安府安福县迁湖南辰溪县白竹坪。箴公由白竹坪迁溆浦溪口村开基。箴公生子七,其第四子谊迁隆回县黄金井,第七子訚迁泸溪县浦市镇,长子谘、次子谟、三子諠、五子谦、六子谂之嗣裔,大多分布于溆浦县境,聚居于溪口村、湖塘村等地。至1998年,子孙共18000左右。

溆浦红花园贺氏


始迁祖八仙公,原籍安化,元至正间携子层一、层四徙溆浦红花园、大寨。

溆浦边桥坑贺氏


清乾隆时自新化徙此。

溆浦小横垅贺氏


始迁祖高宗公,原籍江西吉安,明初从军贵州,永乐2年(1404)由贵州拨屯徙此。

麻阳西皮溪贺氏


始迁祖荣肖公,明末自贵州玉屏东移芷江,旋又从芷江迁麻阳西皮溪。现分布文昌阁乡,共200余人。字派:永单胜廷国,士大子朝兴,有怀祖德新,万世长昌顺,佑启原忠杰,志高超贤臣,强俊执环宇,嗣轩耀祥云。
收起阅读 »

三皇五帝与中国文明起源述评

三皇五帝与中国文明起源述评中国古史传说时代的“三皇”、“五帝”是古代社会文明之源,尤其是中华民族今日共奉的始祖炎、黄二帝,在研究此重大课题中显得更为重要。从古代史和考古学的角度,怎样去看待我国世代相传的炎黄二帝事迹,是一个长期没有得到解决的课题。为什么长期得不...
继续阅读 »
三皇五帝与中国文明起源述评

中国古史传说时代的“三皇”、“五帝”是古代社会文明之源,尤其是中华民族今日共奉的始祖炎、黄二帝,在研究此重大课题中显得更为重要。从古代史和考古学的角度,怎样去看待我国世代相传的炎黄二帝事迹,是一个长期没有得到解决的课题。为什么长期得不到解决,因为,我们没有足够理由证明炎、黄二帝的存在,对炎、黄二帝时期历史和文化一无所知。是不是没有相应的办法来验证炎黄二帝的历史,不是我们首先应该重新认识黄帝时期的倉颉創立的漢字体系。
倉颉与黄帝同处一个时期,同处一个地点,倉颉創立漢字必定与黄帝戰蚩尤的历史事件相关。倉颉創立的漢字与我们现代使用的漢字有没有联系?当然存在联系,倉颉創字所处的地域是陕西黄帝陵的周边,也就是先秦时期秦国所处的地域。倉颉創立的漢字只能在先秦时期秦国得以继承。秦始皇统一六国,统一了文字。秦国统一文字的小篆就是以先秦时期秦国文字作为基础,废弃了先秦六国不合的文字体系。秦国统一的小篆就是我们当今使用的漢字的鼻祖。
[ 转自铁血社区]
众所周知,司马迁的《史记》始于《五帝本纪》,而《五帝本纪》开端就是黄帝的史事,也提到炎黄二帝的关系。这样重要的记载,我们是不能忽略过去的。《五帝本纪》受《五帝德》内容的限制,对于炎帝所论不多,《史记》三家注于此作了补充;炎帝、黄帝都由少典衍生分化出来。炎帝、黄帝相隔年代较长,而炎帝早于黄帝,据《帝王世纪》讲,其间共历八世。少典指農业不发达的地区,并不是指炎帝、黄帝的祖先、父辈。炎帝是火耕先民的总称,同处于少典地域。炎帝八世,也就是火耕开荒辟地的久远,古代一世为三十年,八世为240年。有学者曾对炎帝的八世进行过详细考证,实际上是无法考证的。
但是黄帝时期的历史事件是可以考证的。考证的方法就是从倉颉創立的漢字之中,甄别黄帝时期的文化和历史事件。如黄帝戰蚩尤,蚩尤作乱。蚩尤究竟是何等神圣?从字义分析中蚩尤是野猪群落的总称,这样,黄帝戰蚩尤的历史事件也就再明白不过了。不仅蚩尤是野猪群落的总称,而且,九黎、三苗也是指野猪群落,涿鹿形声猪猡等,各个方面也都证实了“蚩尤”就是野猪群落,不是人类部落的称谓。
炎帝时期也就是火耕开荒辟地时期,九黎、蚩尤也就是野猪群落与人类开荒辟地从事農业经济,发生了生存栖息地之争。由于野猪的强悍,炎帝时期的先民无法制服蚩尤之乱,造成“神農世衰”的局面,而且严重到了“九隅无遗”,也就是没有不遭受野猪的境况。研究炎黄二帝课题的重要性,如果不能解读蚩尤的字义,研究炎黄二帝的艰难性也就无法理解。
研究中国古代文明之源必然研究炎黄二帝,就必须弄明白蚩尤的真实身份和原型,理解蚩尤的原型是野猪群落,炎黄二帝的历史研究就会明朗化。
学者们对炎黄二帝生地均在黄河流域是一致的。李学勤的研究成果认为:河南新郑是黄帝的居处故址,位于中原的中央:炎帝居住的故址在豫东的淮阳(陈),代表南方传统。笔者认为这个观点典型掺杂了不合理,现在唯一可以相信的陕西黄帝陵是黄帝曾经活动过的地方。怎么河南新鄭成为黄帝的出生地,黄帝的生地。炎帝陵是陕西的宝鸡,与黄帝陵应该同属于少典,農业不发达的地方。我认为研究炎黄二帝,应该研究陕西的黄帝陵、炎帝陵,河南的新鄭应该属于其次的地位。陕西和河南隔着一条黄河,大约5000年前的先民,没有发明舟楫,是难以渡过黄河生存的。所以,李学勤的观点不可信,具有逻辑上混乱的问题。
从地理原点位置上,只能承认陕西黄帝陵的地点。至于河南的新鄭、河北的涿鹿等地,只能作为传说,不能作为依据来论证黄帝曾经活动的地域。要证明新鄭曾是黄帝活动的地域,首先应该证明黄帝时期发明了可以横渡黄河的舟楫。
t/ ]
学说的争论也应该具有论据和论证的方法,不能无依据的强加给他人自己的观点。炎帝生地也不是河南的陈。因为,这些关键问题不能解决,也不能理解黄帝戰蚩尤的涿鹿之战的地点分析。黄帝戰蚩尤的涿鹿之战开辟了中国文明之路。涿鹿也不是河北的涿鹿,从字义上分析涿鹿是很多豬和鹿出没的地方。少典、涿鹿都与陕西黄帝陵的所处地理环境相对应,并不能与河南的新鄭、河北的涿鹿相对应。按照一些学者的说法,黄帝出生在河南的新鄭,到了河北的涿鹿与蚩尤打了一仗,现在涿鹿建都,以后迁都新鄭,最后死亡在陕西的黄帝陵。(有文献也曾提到黄帝因为地震,掉入桥山而死)。显然,以上说法没有丝毫的依据,也没有丝毫的逻辑。少典、蚩尤、九黎等字义中信息,一无所知,对倉颉創字的史实也不能理解,这样研究中国古代文明,也就凭空杜撰,异想天开。
长期以来,学者们认定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尽管这句话是正确的,但是远远不够。唯一值得信赖黄帝曾经活动过的地点只有陕西黄帝陵,也就是研究黄帝戰蚩尤的涿鹿之战,也只能是黄帝陵的周边,并不是整个黄河流域。因为验证黄帝戰蚩尤的涿鹿之战的历史事件,最重要的方法是倉颉創立的漢字,漢字融入的历史和文化信息就是黄帝时期的历史和文化的载体。这种方法在论证的逻辑上远远超过考古学的成果和文献学的记载,考古学的成果与文献学的记载只是验证黄帝戰蚩尤历史的辅助和补充。我们对倉颉創字一无所知,谈什么中国文明的探源,还为时过早。
谈到中国文明的起源,有的学者提出中国也有一个“两河流域”,就是黄河与长江。笔者坚决反对所谓的“两河”文明,中国文明多元论。因为,倉颉創立漢字就是出于陕西黄帝陵的周边,不是出于长江流域。考古发掘的河姆渡文化遗址,良渚文化遗址,凌家滩文化遗址等,不能把文化与文明等同。文明就是铲除不文明的自然现象,黄帝戰蚩尤的涿鹿之战,就是人类抗击野猪灾害的战争,这就是人类社会的起始点。倉颉創字就是仿生学中仿豬学,仿蚩尤学創立漢字体系,所以,称为象形文字。这些难道出现在长江流域,长江流域的文化遗址能够证明黄帝戰蚩尤的涿鹿之战,能够证明倉颉創字。还有嫘祖发明的缫丝、织造技术,在倉颉創立的漢字体系,也得确定在非常重要的地位。
只有确定黄帝这个历史的原点,文明的原点,才能拓展到史前的炎帝时期,神農时期,伏羲、女娲等,还可以确定五帝时期的历史和文化状态。如此笼统的“两河”文化,就是“两河”文明的错误和怪论是不值得提倡的。“两河”文化互有影响、沟通和融合,这也需要依据证明的。我认为黄帝时期的文化并没有影响到长江流域。因为,倉颉創立的漢字的思维并没有在长江流域有所体现。如蚩尤在字义里面就是豬,蚩尤是黄帝所在地的灾害,也是龍的原型。长江流域的良渚文化出现的饕餮纹,饕餮的原型虽然也是豬,但是,长江流域的文化中,把饕餮尊奉为权力、财富等,没有丝毫作为动物灾害来痛恨。只有倉颉創立漢字里面具有痛恨野猪灾害的情感思维。
炎黄二帝居处同属于陕西的少典地域,而且炎黄二帝居处地区应该一致。炎帝并不是指南方的神農,火耕是炎帝的标志,炎帝是总称,不是指的某个人。黄帝就是指的领导戰蚩尤的那个黄帝,是个人,不是一个群体。多数学者认为炎帝的生地在今陕西宝鸡市南(徐旭生、张岂之、何光岳等),这个观点应该是可靠的。不少学者在讨论炎黄文化时说,古史传说从伏羲、神農到黄帝,表现了中华文明萌芽发展和形成的过程。这个观点是模糊了黄帝这个原点,在不能解读倉颉創字这个史实的情况下,情有可原。但是,现在可以证实倉颉創字,这种演变理论也就站不住脚了。《史记》一书沿用《大戴礼记》所收《五帝德》的观点,以黄帝为《五帝本纪》之首,可以说是中华文明形成的一种标志。司马迁编撰《史记》能够看到黄帝这个中国文明的原始点,本身就难能可贵,胜过古代社会文明起源之“中原中心文化区”的观点。意图利用“北、南”中国文明起源的原始点之争都是毫无意义的。中国文明的原点就是黄河流域的陕西黄帝陵、炎帝陵的周边。没有必要另辟蹊径,从江南入手,探索中华文明起源,重新确定中国文明起源的原点。
收起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