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氏郡望广平考

贺氏郡望广平考
作者  贺宗飞
说明:
1、此文是对2013年末在四川广东贺氏群讨论中与嘉明大江宗亲讨论的一个反馈。
2、感谢中华贺氏文化研究会的各位宗亲。此文除参考有关资料外,还受“中华贺氏文化研究会”对“贺氏郡望广平”讨论的启发。茂玮宗亲、霞辉宗亲、贺亮宗亲等参与了讨论,他们的钻研精神和观点碰撞对该文的最终形成起了重要作用,特别是霞辉宗亲严谨治学的态度对此文的形成帮助不少,在此深表谢意!
引子:争议不断的广平
长期关注,却一直无解。
很小的时候,听老人们讲故事说,贺氏来源于广平,广平便在心中打下了铬印;几年前,为配合族人续修家谱,在阅读过去谱书时多次看到郡衍广平或郡望广平的字眼(经咨询,如今江西、湖南、广东、四川、贵州都有郡望或者堂号为广平的贺氏分支,广平堂号可能是从郡望广平衍生出来的),便产生了找出历史依据和弄清原委的想法。后来专门在网上查阅有关广平郡的历史资料,再对照贺氏历史渊源和贺氏迁徙发展史却发现,广平郡在北方,而贺氏改姓前和改姓后相当长时期内,主要生活在南方,也未发现宋以前(宋以后郡望很少有变化)有某支贺氏为广平名门望族。虽然也有记载贺氏某一人比如贺耕在广平任过官职,但其在贺氏家族发展中的地位却不足以将广平定为贺氏郡望,而且家谱中载明郡望广平或者广平堂的也没有因贺耕在广平显赫过的记载。对郡望广平依然迷惑不解。后在多个宗亲群中询问郡望为广平郡或者堂号为广平堂的贺氏情况,并讨论郡望广平和广平堂的来历,无人能解惑。
因出言不慎而至宗亲不欢。
四川广东贺氏群是一个十分活跃的宗亲群。该群以建安为统领,以华奎、锐煌、凤区、柏洋、大江等为骨干,在研究贺氏历史特别是广东紫金贺史历史及帮助各支理清世系方面成效显著。就在这个群中,曾因广平堂的讨论而与大江恶言相向。记得大家当时在讨论广平堂的渊源时,大家发言踊跃,讨论热烈。我因长期以来对贺氏郡望广平以及由此而衍生广平堂的研究不得其解而积烦于心,未加思索便在群中冒出一句“广平堂没名堂”的言语(没名堂在四川话中是含有贬意的,但我当时只是想表达广平堂来历不明的意思或者郡望广平说不清楚的意思,由于表达不清而又未做其它解释,让他人误解,错在自己而不在别人)。我说出广平堂没名堂之后,大江便叫我滚出群去,因沟通不好而至此,心中好不憋屈,虽经多位宗亲劝解但心中仍感不快。后大江在发现中华贺氏网站关于广东紫金贺氏的文章有错误时想进去修改时,我即发言:“以你对贺氏知识的了解和个性,我都会咨询建安宗亲的意见”,以泄心中之气。好在与大江为了同一目标而今已握手言和。还记得有一次在另一个群中讨论郡望和堂号时,也因对郡望广平不解和堂号常变而发飙。可以说,“郡望广平”这个疑问一直在脑海中打转,为找不到答案而心烦,为有这方面的讨论特别是有所进展而心喜。
宗亲间时常讨论,但未取得完全一致的意见。
查看过数十支家谱,郡望广平或者广平堂只见结论而未见原委,除贺氏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太全宗亲支在清朝修谱时,序里质疑其真实性外,并未见到其余家谱对此讨论的记载(可能有,只是未发现)。网上查过多次,只见郡望广平或者广平堂的记载而未见具体的分析论证,也未注明最初记载于何时。加入各贺氏宗亲群后,偶见各群中有对此问题的讨论,却无人系统地阐释。2014年3月中旬,贺武(中华贺氏湖南联谊群副站长)上传贺才铁宗亲《贺氏郡望、堂号之己见》的文章后,贺氏文化研究会群对此进行了较长时间的讨论,各方或提供历史资料或引用家谱记载作为已方的论证依据;或提出设想或进行推断力图作出合理的解释。贺氏文化研究会秘书长亮亲还以打擂台的方式把讨论推向高潮。中华贺氏文化研究会茂玮、霞辉等加入战团,众多宗亲观战,有的也发表自己的意见。各方你来我往,唇枪舌剑,好不精彩。通过讨论,各方观点越来越明确,共识也越来越多,但到本文成文为止,观点仍然不完全统一,对于郡望广平仍未能找到合理的解释。
一、郡、郡望及堂号
郡是古代行政单位。
郡的设置始于战国,主要设在边疆,具有国防意义并起威慑作用。秦统一中国后,初将全国分为三十六郡,末时已增到四十八郡,郡为除中央政府外的一级行政单位。东汉末公元188年,朝廷接受刘鄢建议,将原来不是一级行政单位的十三州部改为除中央政府以外的一级行政单位,长官也由州部刺史改为州牧。而原来作为除中央政府外的一级行政单位的郡则降为二级行政单位,介于州和县之间。以后各朝虽有变动,但基本情况变化不大。公元756年,唐肃宗继位,改郡为府,后虽有反复,但郡作为行政单位基本上退出了中国历史舞台。郡的长官称郡守、太守,也有称伊、相、内史的。
郡望是显姓世族的标志。
“郡望”,是“郡”与“望”的合称。“郡”是行政区划,“望”是名门望族,“郡望”连用,即表示一郡之望族,通常指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每郡显贵的家族。一般而言,郡望表示各姓氏或各支早期祖宗发祥之地,是家族根源的标记。
郡望不仅将不同的姓氏区别开来,也是区别同一姓氏不同支别的重要标志。
郡望的兴起与汉末、三国、两晋时期的士族门阀制度密切相关。
郡望是区分士族和庶族的重要标准。
士族又称门第、世族、势族、巨室、门阀等,指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士族门阀制度是汉末到唐代最为显著的官员选拔系统,其实际影响造成国家重要的官职往往被少数士族所垄断。门阀制度下,姓氏、郡望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婚姻以至前途命运,甚至连日常交往、场面、坐次亦因郡望不同而明确有别,个人的出身群望对于其仕途的影响,远大于其本身的才能与专长。通过郡望,就可将不同姓氏或同一姓氏中的豪门与寒门、士族与庶族区分开来。郡望成了区分某一姓氏或某一支别社会地位、家族血缘以及贵贱的重要工具。
士族门阀制度促使郡望迅速兴盛。
在这种制度下,谱牒之学大盛,官府有专门的机构和官员来管理,只有士族和官宦旺族才能编入官修的“氏族志”即官谱,作为出将入仕、决定婚姻的依据。而为了挤身士族,各姓都大修家谱,有的甚至不惜编造家谱。在此背景下,郡望”作为标志社会地位、家族血缘以及区分贵贱的重要依据就随着家谱的兴起而迅速兴盛起来。
宋以后郡望基本无变化。
郡望在汉末到宋代在不断变化中,但宋以后就基本没有变化。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科举制的广泛实施,士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已无优势可言,郡望在家族比较及个人社会地位、婚姻等方面已无实质意义。二是元朝近一百年的动乱,汉族地区事实上的名门望族基本上没有出现。三是明、清两代出现了几次大迁徙(如以山西大槐树为聚点的大迁徙,闯关东,走西口,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等),某地一旦相对的名门望族,很快就会迁徙到需要移民的地方。而从收集到的各姓氏家谱和网上查阅到的有关郡望的文章看,郡不作为一级行政单位后,郡望的变化虽然延续了一段时间,但宋以后各姓氏家谱的郡望变化就很小了,明清时期基本上沿用宋以前的郡望。
堂号的最初形式是郡望。
与郡望不同,堂号的命名方式多种多样,有的以地望命名,有的以先祖的名号、事迹命名,有的以先祖的著述名篇命名,有的以传统伦理纲常的基本要求命名。堂号自出现以来,一直在不断变化中,将来也可能出现新的堂号,但堂号的最初形式却是以郡望命名的,贺氏的广平堂基本可以推定其是以郡望命名的,是贺氏最初的堂号。
二、郡望广平起源于吴王僚之子庆忌。
郡望广平,与庆封无关。
按庆封的世系表,庆封的祖父为公子无亏,曾为吴国国君,其本人曾先后任大夫、相国,其地位不可不显,如庆封之族确为广平望族,立广平为郡望当之无愧。然查庆封生平,庆封在出逃吴国(公元前545 年)前,一直居住在齐国(齐郡),未在广平郡显赫过。逃到吴国后,直到被杀(公元538年)长期居住在朱方,更不可能成为广平郡的望族。
有没有可能其族有人在广平显赫过呢?查其几代人,祖父公子无亏,父亲公孙庆克,其子庆舍皆生于齐国,死于齐国(广平郡当时在卫国),没有人在广平郡长期生活过,更不可能成为广平望族。
郡望广平渊于吴王僚之子庆忌
贺氏既是庆氏改姓而来,改姓之初及改姓后相当长时间内就继承了庆氏的郡望,有的甚至沿有至今。换句话说,贺氏郡望广平实际上是因为庆氏郡望广平,那为什么会稽庆氏又会郡望广平呢?
一是与会稽庆氏的来源有关。
过去关于会稽庆氏的起源有两种观点,主流的观点是源于齐国大夫、相国庆封,不少家谱如此记载,民谦、民证主编的《中华贺氏通谱》也持此观点。由于通谱的大量征订,此种观点也广泛传播,贺氏改姓之前的庆氏起源庆封几乎成了一种普遍的观点。但如果贺氏继承了庆氏的郡望的话,那贺氏改姓之前的庆氏就不可能起源于庆封,这就要再次提及过去也长期存在的关于贺氏起源的另一种观点,即认为贺氏起源于吴王子庆忌的观点。鲁迅《会稽郡故书杂集》收集的谢承《会稽先贤传》有对贺氏起源的记载如下:“贺本庆氏,后稷之裔。太伯始居吴。至王僚,遇公子光之祸。王子庆忌挺身奔卫。妻子迸渡淛水,隐居会稽上。越人哀之,予湖泽之田,俾擅其利。表其族曰庆氏,名其田曰庆湖。今为镜湖,传伪也。安帝时,避帝本生讳,改贺氏,水亦号贺家湖。”这段记载告诉我们,庆忌是吴王僚的儿子,因其叔公子光(吴王阖闾)派刺客专诸刺杀了吴王僚,当时正出使郑国和卫国的庆忌只得逃到卫国。庆忌投奔到卫国后,卫国封庆忌食邑于“广平”(注:庆忌生活的年代尚无广平郡,但庆忌到卫国后,居于卫国的艾城,而卫国的艾城正处于东汉的广平郡范围内)。就在王子庆忌挺身奔卫北逃的时候,他的家庭渡过钱塘江南逃到了越国,越人怜悯他们,就给予他们湖泽之田(实际是湖泽包围中的一些高地)谋食,称他们这一族为“庆氏”,称他们谋食的田为“庆湖”。
一般而言,从历史的角度研究问题,离事件发生时间越近的记载可信度越高,离当事人越近的人其记载可信度越高,直接接触的比间接接触的可信度高。在会稽庆氏起源问题上,虽然后来的史书和姓氏专著有些记载,但还没有发现比三国谢承《会稽先贤传》更早的记载。同时,与后来的史书和姓氏专著作者相比,谢承不仅与贺氏启姓之人更近,而且与其孙辈、曾孙辈有直接接触。谢承与贺纯族孙、贺齐之子贺达、贺景,与贺齐之孙贺邵都曾同朝为官,关于贺氏起源的观点不可能乱去记载,如果乱记,必将遭到贺氏的攻击。这就说明谢承关于贺(庆)氏起源的观点比后来的史书和姓氏专著的可信度更高——会稽庆氏和改姓后贺氏来源于吴王僚之子王子庆忌的的观点更可信。
二是与士族门阀制度有关。
为什么会稽庆氏要以广平为郡望呢?除了王子庆忌奔卫,卫国封庆忌食邑于广平外,恐怕还与汉末、三国到隋唐的士族门阀制度有关。已如前述,士族门阀制度下,郡望是区分豪门与寒门、士族与庶族的重要依据,是某一姓氏或某支社会地位、家族血缘以及贵贱的重要标志。而为了挤身士族,各姓大修家谱的同时,都想努力提升自己的郡望,攀龙附凤比比皆是,唯恐不及最高。“能及王者不写侯,能攀君者不著王”是当时各族兴修家谱和提升郡望的形象写照。再看会稽庆氏,庆忌虽是一个悲剧性的历史人物,但毕竟是颂传千古的盖世英雄,其祖父余昧<也称夷昧>、父僚都是一代吴王,这样的门庭才够显赫。以广平郡为望郡,就可以将本支列为君王之后,就能更好地挤身士族,就能为本支争取更高的社会地位。虽然贺氏改姓前的庆氏在会稽已经生活了几百年,但以会稽为郡望显然没有以广平为郡望的效果好。
需要说明的是,魏晋乃至南北朝时贺氏以广平为郡望和后人以会稽为郡望并不矛盾。因为以广平为郡望是贺氏对庆氏郡望的一种继承,而郡望不是唯一的,也不是固定不变的。不少家族就有多个郡望,有的甚至几十个;在宋以前郡望也是不断变化的。汉末至宋,会稽不仅贺氏族众,而且名人辈出,贺纯、贺齐、贺达、贺邵、贺循、贺知章均出自会稽,贺氏成了会稽无可争议的名门望族,汉以后以会稽为贺氏郡望理所当然、名至实归。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