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爱国者——于右任先生生平简述

伟大的爱国者——于右任先生生平简述

刘长凯  张应选

于右任先生,名伯循,字右任,后以字行。1879年4月11日(清光绪五年己卯三月二十)出生于陕西省西安府三原县东关河道巷,1964年11月10日仙逝于台湾台北市,终年86岁。

于右任先生是一位反帝反封建的志士、辛亥革命元老、书法大师和著名诗人,他一生为中国民主革命和国共两党的合作做出了积极贡献,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

于右任出身贫寒,三岁时生母赵太夫人病故,伯母房太夫人受托育孤,抚右任如亲生,嗣随伯母寄居房氏外家者九年;七岁时入村中马王庙私塾,受教于第五先生门下者四年;十一岁时,随伯母到三原东关三叔祖于重臣家居,在其关怀下入毛班香私塾就读,伯母每夜督课三更。是年,他父亲偕继母刘太夫人由蜀返三原,对他学业亦督促甚严。夜间经常父子一灯,互为背诵,不熟虽夜深仍伴读不寝,一时传为佳话。他自言当时略识学术门径,得益于庭训为多。翌年,父亲与继母返蜀后,右任与伯母生活益发拮据,他虽只有十二岁,却颇有志气,说服伯母同意自己去邻居炮坊,或打炮眼或装药线,制做鞭炮,每盘可得制钱一文,每天利用饭前课后时间可挣三四文,以贴补家用或添购纸笔。一日炮坊失火,掌柜全家葬身火海,他经济来源突绝,生活益艰,甚至吃盐亦无钱购买。幸得此时毛班香先生让他参加三原学古书院考课,各学堂尖子学生一起考试,评出优异者,给以奖励。右任学功深厚,首次即得两钱奖银,每钱兑制钱110文。此后他多次参加此类考试,经济始行好转。

1895年,赵芝珊(维熙)督学陕西,学政衙门设在三原。于右任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考入三原县学,成为秀才。他在《我的青年时期》一文中说:“毛先生谓我学已小成,应出从名师,以资深造。所以三原宏道书院,泾阳味经书院,西安关中书院,我都曾经住过。时读书稍多,诗赋经解均略能对付。而所作八股文,则与当时的风气不同;以书礼、史记、张子正蒙等书为本,只重说理,不尚词藻,见者多疑其抄写明文,因此各书院会课,不是背榜,就是倒数第二,居恒郁郁不乐。及叶伯皋先生尔凯入关督学,我始得露头角。”

1898年,于右任又以岁试第一名补廪膳生。叶尔凯到三原走马上任,观风全省,出了几十道试题,各门学问,无不具备,缴卷以一月为期。夜间无火,于右任呵冻挥笔,叶学使看了他的答卷特别激赏,誉为“西北奇才”,并将自己仅有的一部薛福成《出使四国日记》借给他看,勉励其留心国际情势。是年,于右任还相继师事朱佛光、贺瑞麟、刘古愚诸先生,获益良多,思想渐渐解放。

1899年,年仅二十一岁的于右任被继任学使沈淇泉委为三原粥厂(舍饭场)厂长,负责赈济灾民工作年余。此乃于右任步入社会之始。朝廷的腐败,官吏贪赃枉法,灾民啼饥号寒,深深刺激着于右任的心,使他对社会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到第二年春,粥厂工作结束,沈淇泉推荐于右任入西安陕西中学堂就读。就在这一年,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越来越厉害。8月14日,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光绪狼狈出逃,于同年10月26日抵达西安。陕西中学堂被改为行宫,令堂中师生出城跪迎圣驾。于右任曾说:“在路旁跪了一个多钟头。我于愧愤之余,忽发奇想,欲上书陕西巡抚岑云阶,请其手刃西后,重行新政。书未发,为同学王麟生先生(炳灵)所见,劝我不要白送性命,始止。”事虽未成,却可以看出他满腔的爱国激情。

1902年,于右任受聘于兴平执塾,著名的《杂感》等诗即为是年所作。1903年陕西乡试中,于右任又以优异成绩中举(第十名)。这时,商州知州杨吟海聘于右任为商州中学堂监督(校长),以一个二十五岁的青年担此大任,实属鲜见。

于右任的爱国思想日益显露,为了表明自己的反清意志,他请摄影师董眼为自己拍了一张“散发照”,并自撰对联请学友胡德舆挥毫题联:“换太平以颈血,爱自由如发妻。”其时,更有友人姚伯麟、孟益民二人集于右任诗作四十余首,请于右任过目,由右任同窗牛引之题签为《半哭半笑楼诗草》刊行,这是于右任首次诗集印本,他在诗中大呼:“太平思想何由见?革命才能不自囚!”。

于右任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行动,深遭清吏所忌,三原知县德锐密报于陕甘总督升允,指其为革命党。升允以“逆竖昌言革命大逆不道”上奏朝廷。1904年春,批捕密旨已下,因驿站和电报都发生故障,明文未到。时值礼部春闱于开封,于右任赴之应试,幸得李雨田慨助,遣信差奔告,才得潜逃至武汉,乘轮东去上海。途经南京时于右任拜祭明孝陵,赋诗日:“虎口余生亦自矜,天留铁汉卜将兴。短衣散发三千里,亡命南来哭孝陵。”可见其反清复兴民族宏愿之坚。

于右任在上海广泛接触社会,设法博览群书,尤其接受了孙中山的革命主张,使他的爱国民主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

他首先结识的革命党人是汪允中、张化臣、雷祝三,并由雷引见得识颇具民族正义感的教育家马相伯先生,在其亲切关怀下易名刘学裕入其创办的震旦学院学习。未久,于右任又与友人共赴维艰,创办了复旦公学和中国公学。当时上海《苏报》被封,舆论界抑郁沉闷。要救国拯亡,必须制造革命舆论,动员民众,为此,于右任决定筹办《神州日报》。为考察报务,并与中国同盟会取得联系,他于1906年4月同邵力子赴日本东京。在革命党人康心孚、井勿幕支持下,他们在留日侨胞和留学生中大力宣传办报的意义,受到侨胞和留学生的欢迎和支持。他还被推为豫晋秦陇留日同乡会会长。同年11月13日由康心孚引见面见孙中山先生,两人一见如故,相谈极深,于右任遂写入会誓约,正式加入中国同盟会,从此开始走上了职业革命的道路。

1907年4月2日《神州日报》在上海创刊,于右任自任社长。报纸发刊不用清帝年号代以干支,宣传革命,痛陈时弊,公开表明与清王朝势不两立。继《神州日报》之后,他又相继创办了名噪一时的《民呼日报》《民吁日报》和《民立报》,先后历时八年,为反帝反封建做出了重大贡献。辛亥起义后,孙中山归国,首访民立报社,题赠“戮力同心”四字,以表彰于右任和民立报社。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于右任根据孙中山的意见出任交通部次长,主持部务。期间,他极力推行沪宁铁路行驶夜车和邮政、航运的改革,百废初举,政绩卓著。

袁世凯窃国后,于右任积极支持孙中山进行“二次革命”,支持陕西民党人士驱逐了袁氏爪牙陕西督军陆建章;后来受孙中山之命应邀回陕任陕西靖国军总司令(总部设在三原),领导陕西革命力量,沉重打击了继任陕督陈树藩,有力地支持了南方革命运动。之后,形势不断恶化,处境艰险,但他不惧威逼,不为名诱,辗转各地,率众苦撑四年多,发展壮大了西北革命力量,使陕西成为响应护法运动的重要地区。

于右任坚决拥护和执行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1922年,他和共产党人一起创办上海大学,开创了国共两党合作共事的范例,为民主革命培养了不少人才。1924年初,他襄助孙中山筹备召开国民党一大和其改组工作,1月10 日,他在《东方杂志》上发表了《国民党与社会党》一文,宣传国共合作,提出了“合则两益,离则两损”的著名论断。

1925年初,孙中山病危,入协和医院手术。孙中山为应付时局,委于右任为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委员,于右任参与起草了《总理遗嘱》。3月12日,孙中山病逝于北京,于参与襄办丧事和主持国民党党务。7月1日,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任于右任为委员。12月31日,北京段祺瑞改组国务院,任于右任为“内政总长”,于表示“绝对不就”。

1926年,段执政制造“三一八”惨案,于仗义执言,为死难烈士书挽联曰“烈士之血,主义之花”,并筹措经费,安葬死难烈士和治疗受伤同志。4月23日,奉军入京后,悬赏搜捕国共两党革命人士,于在其列。在北方革命处于低潮之时,李大钊与于右任计议,委托于右任秘密出京,绕道赴苏联考察学习并敦促冯玉祥归国,重整军事。于右任冒险登程,不辞劳苦,到苏联后,受到苏联政府的热烈欢迎,斯大林会见他时表示同情中国人民,支持中国国民革命。于右任与冯玉祥共商大计后,先期归国,9月17日,在中国共产党人的参与支持下,于右任与冯玉祥在五原誓师,于右任以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委身份授旗并监誓,勉励全军将士努力为国民革命而奋斗。之后,于率军先行,由甘入陕,会同陕西革命军民共同奋斗,很快击溃了刘镇华的镇嵩军,解了西安之围。

西安围解后不久,在中国共产党人和国民党左派人士支持下,于右任就任国民军联军驻陕总司令,努力恢复整顿陕西政治军事,地方各业开始复苏。主陕军政期间,他放手起用共产党人和国民党左派人士,支持民众革命运动,三秦大地一时出现了革命的大好形势,有力地支持策应了北伐战争。

抗日战争之初,于右任率先签名拥护中国共产党著名的“八一宣言”,反对“不抵抗主义”,主张两党合作,共同抗击外敌。他对汪精卫的投降活动,口诛笔伐,极力反对。他应周恩来、朱德之请为《新华日报》题写报头。不久,又为该报题词赞誉共产党“热诚爱国”。国民政府西迁重庆后,他通过屈武与周恩来保持着密切联系。毛泽东赴重庆谈判期间,他曾设宴款待,公开支持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和平建国。

1949年春,国共两党在北平和谈,于右任积极促进,听到当局拟派自己赴平参加和谈的消息时,高兴得彻夜未眠。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如愿北上。国共两党的和谈也因为蒋介石从中作梗,终告破裂,于右任心情沉郁,同年11月被胁迫去了台湾。

在台时期,于右任的爱国思想并不只是停留在对亲人和故乡的怀念,而是上升到急切盼望祖国河山早日重归统一。1958年,他在补经颐渊、陈树人、何香凝合作的《岁寒三友图遗字》一诗中这样写道:“破碎河山容再造,凋零师友记同游。中山陵树年年老,扫墓于郎已白头。”此诗一经发表,盛传海内外,《人民日报》于是年转载并加按语,何香凝、林伯渠、朱蕴山等都有和诗。1962年1月,于右任在日记中写道:“我百年后,愿葬玉山或阿里山树木多的高处,可以时时望大陆。(旁注:山要最高者,树要大者。)同月的日记中,多次出现“山要最高者”,使他“可以时时望大陆”。不久,他又写下了广为传诵的无题悲歌:

(天明作此歌)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
望我故乡。
故乡不可见兮,
永不能忘!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
望我大陆。
大陆不可见兮,
只有痛哭!

天苍苍,
野茫茫,
山之上,

国有殇。

“三十功名风两袖,一生珍藏纸几张。”这是台湾报刊在于右任逝世后的报导中,赞誉于右任先生高风亮节、清廉洁贫的诗句。原来,于右任生前有一个铁箱,放置私用物品,他曾对亲友表示,等自己逝世后才能开启,因此铁箱中放置何物,从无人知晓。1964年11月10日中午,于呈弥留状态时,台湾当局“监察院”副院长李嗣璁,监委刘延涛、王文光、陈肇英及于之长子望德等人,为寻找于右任的预嘱,会同打开这个铁箱,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于先生生前一些日记之类的记述,不仅没有珍贵珠宝,甚至连张股票、证券也没有。令人感慨难过的是仅有几张借帐单,其中有三公子中令是年上半年出国留学时向人借款的帐单;有平时经济拮据,零碎挪借跟随他四十多年的老副官宋子才的三万多元台币。这一切使在场的人无不哽咽不止,泪水盈眶。事实正是这样,于右任在台时期常常为生计苦苦发愁,以致病了无钱住院,甚至连换几颗牙的钱也没有。他在日记中就多次记述:“开支甚大,如何能继?”“春节将近,用费太大,将如之何?”“我的家中景况大不好,在这本子上难写。我个人的情形亦不大好。”在他逝世之后,宋子才沉痛泣曰:“他老人家的病硬是因为无钱才给耽误了啊!”

于右任先生逝世之后,海峡两岸中国人同感悲痛,台湾各界为他举行了隆重的悼唁活动。1965年7月17日,他的灵柩安葬于台北大屯山八拉卡墓园。1967年8月,台湾八十余团体和青年学生为了纪念他,捐资铸于右任铜像一座,由登山队员背负而上竖于玉山之巅,使山与像二者之和为海拔4000公尺,为祖国东南最高点,以实现他遥望大陆故乡之愿。

在大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政府和人民为了纪念于右任先生,从地方到中央先后多次召开、举办于右任先生纪念座谈会和书法真迹展览,出版了胡耀邦题写书名的《于右任诗词集》《于右任墨迹选》,恢复了于右任创办的民治小学校、民治中学校和斗口村农事试验场原名。

于右任先生的一生是爱国的一生,他之所以成为一名伟大的爱国者,是由于他始终追随着时代的步伐,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正因为这样,他才能不断寻求并发展国共两党的共同点,竭力主张两党合作,抗战到底,和平建国,达成统一。于右任先生逝世27年了,时值辛亥革命八十周年纪念,让我们继承发扬于先生的伟大爱国精神,海峡两岸的炎黄子孙携起手来,共同努力,为祖国早日和平统一而奋斗。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