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人物传
挚 恂 字季直,东汉人,博学多才,娴于文辞,常隐居于周至南山。东汉著名的经学家马融,曾跟随挚恂学习。挚恂喜爱马融的才华,将女儿嫁与马融为妻。东汉顺帝永和年间(136~140),公卿们举荐挚恂,公车征召,挚恂推辞不应;大将军窦武举荐挚恂为贤良,挚恂也不受。一时很有清名。
梁 昕(?~约569) 字元明,祖籍安定(今甘肃泾川北)乌氏。其先世因做官迁居周至。梁昕年少时,温和谦恭。北魏正光五年(524),梁昕为萧宝寅行台参军,镇压秦州(今甘肃天水)羌族起义,任征西将军。后随尔朱天光征讨,拜为右将军,大中大夫。西魏文帝见梁昕容貌俊伟,特别器重,授河南郡太守,后迁任东荆州刺史。历任大都督、车骑大将军、散骑常侍、仪同三司。后被封为安定子爵。北周孝闵帝即位,梁昕为骠骑大将军。北周武帝天和(566~571)初年,拜为工部中大夫,陕州总管府长史。梁昕才干出众,在复弘农战沙苑中有战功;任东刑州刺史时,能以仁惠对待少数民族,受到少数民族信赖,流亡者纷纷归附。不论历官朝中和朝外,均有美誉。去世后,赠大将军,谥贞。
江 融(?~684) 唐周至人,通晓兵法,官至左史。江融编撰《九州设险图》,详细记载从远古至唐代的用兵成败史实。宰相魏元忠贫贱时,跟随江融,交游甚密,江融将自己所学,全部传授给他。当时很有美名。后来,周兴指责江与徐敬业同谋,被斩于市。
李 观 唐周至人。先世由洛阳迁居周至,李观年轻时才干出众,被朔方节度使郭子仪器重,在郭的部下为坊州(今黄陵、宜君两县)防遏使,后因亲丧解职。其时,吐蕃进犯内地,唐代宗退往陕州(今陕县)。李观在周至率乡民千余人,据守黑河,阻截吐蕃。后任右龙武将军,检校工部尚书。去世后赠太子少傅。
张光晟(?~784) 唐周至人,行伍出身。唐天宝十五年(756)安禄山叛军攻陷潼关,唐军大将王思礼的座骑被乱箭射死。张光晟将自己所骑的马让给王思礼。不久,王思礼做了河东节度使,其偏将辛云京为代州刺史。后来,辛云京任河东节度使,奏请任张光晟为代州刺史。唐代宗大历(766~779)末年,张光晟迁任单于都护,兼任御史中丞、振武军使。代宗私下对张光晟说:“北蕃骄横日久,应当急速考虑防御之策”。张光晟受命前往北方镇守边关,军威大振。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回纥人突董梅录带领许多人从长安回去,车辆满载金帛,相属于道。张光晟对其所载之物有怀疑,暗地命驿吏用长锥刺探,发觉车上装载的是诱掠来的妇女。于是,张诱骗突董梅录及其部众赴宴,捕杀1000余人,仅留2人回去报信,并发给被掠妇女路粮,让她们返回长安,将金银布帛,分赏将士。不久,回纥遣使来唐控诉,代宗不愿过分撞伤回纥情面,就迁张光晟为右金吾将军,再降张光晟为睦王传,又改任太仆卿。从此,张感到空负才能而不得志。
783年,朱泚叛唐,占据长安,被拥立为帝。唐德宗逃往奉天(今陕西乾县),朱泚忠任命张光晟为节度使,兼宰相。后来,朱泚接连失败,时择精兵5000给张光晟,驻九曲。张光晟暗与唐将李晟联系,有归顺之意。李晟讨平朱泚,张光晟率众投降。李晟见张心诚,又有才干,想奏请皇帝加以任用,华州节度使骆元反对,李晟不得已,将张光晟拘捕。后皇帝下诏,张光晟被斩。
赵 瞻(1019~1090) 字大观,今二曲镇南辛头人。宋代进士,出任孟州司户参军,调任万泉县(今山西省万荣县一带)令,捐圭田修学校,远近的学子来此读书。后改任夏县(今山西省夏县)令。筑八监堂,书写贤名县令的政绩作为借鉴。又以秘书丞知永昌县(今甘肃省金昌市郊)。修筑6条渠堰,灌溉农田,农民因争水而告状打官司得以止息。赵瞻因之升为太常博士,威州知州。
赵瞻认为:威州、茂州是少数民族杂居的地方,分开难以治理,不如合并建郡于汶川,赵瞻把这些详细写出送给朝廷,称为《西山别录》。熙宁年间,朝廷治理西南就以赵瞻此书为依据。
赵瞻迁任尚书屯田员外郎。英宗治平初年,任侍御史。
宋英宗为濮安懿王允让之子,仁宗立为皇子。即位后,朝臣因讨论崇奉濮安懿王典礼问题发生争论。赵瞻也积极地参加这场争论,因此被贬为汾州通判。英宗欲命宦官王昭明等4人为陕西诸路钤辖,招抚诸部。赵瞻极力反对,上书争辩,终使英宗接受意见,撤回监军宦官。
宋神宗即位,迁赵瞻为司封员外郎,商州知州,又任提点陕西刑狱,王安石变法执政之初,曾建议提拔赵瞻任要职,以巩固变法,被赵瞻拒绝。赵瞻反对王安石为富国而实行的理财新法。熙宁三年(1070),赵瞻任开封府(今河南省开封市)判官,与王安石决裂,被外任陕西转运副使后,改任永宁军转运使。因双亲年老,经请求,为同州(今陕西省渭北一带)知州。转任京西转运使;旋因亲老,请还乡里,任凤翔太平宫提举,守父丧3年后,为朝议大夫,沧州(今河北沧县一带)知州。
神宗元丰年间,黄河在小吴决口,向北注入界河,然后向东入海,因故道淤积过高,不能复归,但朝廷却准备役使大批民夫,堵塞北流,使河水回归故道。赵瞻极力阻止,陈述利弊,使朝廷下诏罢役。哲宗即位,赵瞻为朝议大夫,太常少卿,迁户部侍郎。元祐三年(1088),授枢密院直学士。次年,以中大夫同知院事。
黄河上游和河北一带的少数民族,看到青唐(今西宁市,吐蕃城名)首领软弱可制,想借助宋兵将其废掉,边臣也极力请朝廷兴师,赵瞻认为青唐首领虽失众心,但无侵犯之举。且若攻其不克,则兵端会由此而起。他反对兴师,意见被采纳。赵瞻又奏废渠阳军,以纾荆湖之力;又请下诏先谕西夏,使其归还掠去的永乐人口。
赵瞻去世,太皇太后深为惋惜,车驾亲临送葬,停止上朝两天。赠银青光禄大夫,谥懿简,绍圣年间,被认为是元祐党人,追夺所赠官。
赵瞻著有《春秋论》30卷,《史记抵牾论》5卷,《唐春秋》50卷,《奏议》10卷,文集20卷,《西山别录》1卷。
张 几 字知几,辛街里人。明正德五年(1510)中举,九年(1514)中进士,任广平府(今河北省鸡泽等9县地)司理,不阿谀权贵。有个纨绔子弟行贿败露,有位大臣嘱咐张几宽释,张几却依法公断。一些农民的土地低洼,每年为水潦所苦,张几引导这些农民种植莲藕,卖钱以缴纳赋税。后来,张几调往真定(今河北省正定南),整顿吏治,解决疑难,剖判冤案,很受人们欢迎,后又被召入刑部,因回避亲属关系而改任松江府丞,又调任山东佥事,按察青州(今山东益都县)诸郡。沿海地区有许多泼皮无赖和亡命之徒勾结一起,挟持群众,屡禁不止。张几查知,随即暗中捉拿当地与其有联系的豪强,那些无赖和亡命之徒闻风逃散,藏于邻近府县。张几务要捕获归案,但邻近府县憎恶张越境求功,同去会见御史。御史不但不支持张,反而弹劾张,于是被贬。张几愤然说:“我已成老妪,不愿再涂脂抹粉,取悦他人”,当即解下印绶,辞官回家。
王三聘(1501~1577) 字梦莘,号两曲,明兴仁里(今辛家寨村一带)人。父亲王玉,因被人诬陷而含恨去世,赠南京大理评事。王三聘此时10岁,母亲辛氏25岁。辛氏含辛茹苦,奉养老人,抚育孩子,竭力供养王三聘读书,孀居40年,因王三聘知名而被封为孺人。
王三聘读书,只讲求大义,不注重章句,文章颇有韩愈、苏轼诸家之风。明嘉靖十年(1531)中举,十四年(1535)中进士,初任大理评事。不久,改任河南佥事。王三聘用心整治,制定规则,人们很敬重他,母亲去世后,王守丧3年,期满改任四川佥事,适逢当地少数民族起义风起,王招抚义军中的流民,发展生产,使社会得以安定,但却被人攻击为怯懦,于是他愤然离职,回归故里。
王三聘家住房破旧,仅能遮蔽风雨,但王仍急公好义周济乡亲。阳化河长期淤积,水流不畅,泛滥成灾,王三聘观察地形,组织人力,修理河道,使洪水畅达渭河,水患止息;周至未修县志,王三聘请示县令,自己组织编修;他设立义学,把乡亲子弟中充弟子员者作为一个等级,讲习文艺;8岁至15岁的作为另一个等级,诵习小学;王三聘还购置义田,扶助亲族中贫困不能自给者。
王三聘回乡30年间,著有《五经集录》、《小学集注》、《性理字训》、《三字经训解》、《字学大全》、《子史节录》、《古今事物考》、《周至县志》(参见《附录·修志记》)、《禹贡注解》、《终南仙境志》、《养生日录》。
赵 忻 字子乐,明终南里人(今终南镇一带)。父亲赵应麟,随阮朝东研习《春秋》,多有创见,但去世很早。赵忻善承父志,年少时机智敏捷,行为端庄。明嘉靖十六年(1537)中举,二十年(1541)中进士,出任长洲(今江苏苏州市西南)知县,凡所理事务,都要弄清事实,无所偏曲。对于狡黠的官吏,一概排斥,决不宽免。长洲人都很感激他,立碑记载他的政绩。后升为刑部主事员外郎郎中,又出任保定(今保定市)太守,正遇饥荒,饥寒交迫的乡民酝酿起义。赵忻看到这种情况,即行开仓赈济饥民。后来,御史认为赵忻有应变才能而举荐,皇帝重赏赵忻。赵忻在冀州(今河北省中南部)带兵驻防,整饬武备,训练士卒,声望很高,贪官污吏见到赵都惴惴不安。这时,倭寇活动猖獗,赵忻催饷紧急,被人议论指责,贬为广东佥事。不久,又晋升为湖广参议。后辞官回家。
李复聘 字叔征,号秦麓,明辛街里(约今祖庵)人。明嘉靖四十年(1561)中举,四十一年(1562)联捷进士,任闻喜(今山西闻喜县)知县。时税赋苛重,人民疾苦,而官吏却催科急促。李复聘到任,了解到实情说:“婴儿饥饿啼哭,此时却夺走乳头,这是慈母的作法吗?”李尽力安抚饥民,减免税赋,等到百姓稍有宽裕时,再确定缴纳税赋的期限,大多数人按时完成。后来,李复聘升任广东道御史,不畏强权,上疏弹劾显要的执政大臣1人,有大功勋的贵族1人,举荐深孚众望的大臣10人,揭发千户洪勋侵害财产的罪状,一时风裁赫然,调任四川按察司佥事。这时,四川中部人民生活困苦,许多人组织起来劫富济贫,统治者深感不安。李复聘认为:这些“盗贼”之所以敢起来“做乱”,是因为饥寒所迫,如果以武力镇压,必将促其反叛,于是李推诚安抚,人民起义逐渐平息。不久,李复聘升任江西参议,因病辞职回家。后又举荐复起,分守郧襄,见当地居民悬耜待哺,立即开仓赈济。皇帝的一个亲信胡作非为,李复聘予以严厉制裁。李后又升为副使,在蕲州(湖北长江以北,蕲春以东)驻防练兵,振兴武备,积储军需。
任澄清 字纯夫,号依山,周至人。明万历十九年(1591)举人,官至濮州(约今南濮阳等地)知州,清正廉洁,平易近人,所到之处都有政绩,后辞官家居。著有《仕隐类集》、《竹类集》、《韵略》、《易通》、《晋游稿》、《沙阳题咏》、《三云唱和集》等。
赵 崡(1569~1637) 字子函,一字屏国,号敦物山人,明代临川里(今尚村乡大水屯)人,出身书香世家,容貌俊伟。幼年就十分聪颖,好读书,喜观《左传》、《史记》,特别爱读李白、杜甫的诗,为文深沉,有独到之处。曾受重庆知府朱秉器教诲,临摹虞世南法书。万历十三年(1585)中举,考取《春秋》第一名。因3次考进士未中,遂无意进取,致力于金石考据学的研究。
赵酷爱金石文字,精于书法,尤善草书,人们得他的片纸只字视为珍宝。赵每次去西安,坐在石鼓碑碣下抚摩研究终日。赵在荒野搜寻、审视拓摹、集录石刻古碑253种,每种写有跋文,和碑文一起刻印,书名《石墨镌华》,是继《集古录》和《金石录》之后的又一部著名金石书法名著。
赵还著有《植品》、《偏园记》、《计偕草园居》10首,《和遽伯五咏》等。
赵可行 字子达,明临川里人(今尚村乡临川寺)。先世从山西洪洞迁居周至。赵可行少年时是个孤儿,跟随祖父攻读,博览群书,关心时务。特别精通兵法及水利农桑知识。万历二十五年(1597)中举。初任中牟(今河南省中牟县)知县时,政通人和,百姓安宁。不久调任永城县(今河南省永城县)知县。当时永城发生水灾,河堤决口,淹民田舍,灾民流离失所,无家可归,起来劫富自救,统治者准备屯兵镇压。赵可行阻止道:“灾民无家可归致此,何必用兵镇压”。赵设计逮捕了几位带头的人,对其余的分给耕牛籽种,让他们回家安分种地,此后县治才稍有稳定。后谪授河南,被举荐复起,任夏邑县令,治理有方。母亲去世后,赵守丧3年,补任山东即墨县令,即墨发生饥荒,赵预粜海米赈济饥民,救活数万人,被称为救荒第一人,后升为莱郡郡丞,迁任太原丞。督运军饷于宁武(今山西省西北部),当时援兵中的逃叛者围攻忻州(今山西省中部偏北),招抚不能。赵可行建议说:“法度不立,则骄悍难制,必须用兵威摧毁他们的斗志,然后再招抚,即可平定”。以赵之计,乱军被平。贵州南部发生农民起义,声势浩大,经略请求朝廷选派将领镇压,赵可行被任命为思南太守,经略一意进兵,赵可行力阻未被采纳,经略大败。后来,赵可行被谗言中伤,致病去世。著有《兵议》流传于世。
杨 楠 字志田,周至人,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拔贡,任龙安府同知。主张为学以研讨心性为本,以张载等历史著名学者自比。在河南任职时,赈救饥荒;在山西任职时,妥善调解民间纠纷;在四川任职时,保守危城,俱有政绩。后辞官归家,与长安冯从吾,渭上史莲勺,岐阳张心虞等人讲学于南山。著有《克已药言》。
王养民 号梅窗,明代周至人,因王养民的住室霏香精舍养植梅花数十枝,遂取其为号。年少时博览群书,对天文学很有造诣,四方的学者手持经典向他请教。崇祯末年,考取明经科,进入太学,但不愿做官。平生孤傲守节,洁身自好,有人拿着千金求王办事,王养民严辞拒绝。著有《书经璞记测注》、《儆言》等书。
赵于逵 字汝仪,号华峰,临川里(今尚村乡大水电)人,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中举,三十八年(1610)中进士,任行人之职,奉命出使蜀地,后被提拔为云南道御史,不久,调任直隶按察使,督察漕运。当时徐、沛、淮、扬之间的漕运被切断,江南的粮米数百万石不能北运,朝廷惊慌失措。赵于逵竭力经营,辗转运输,才使粮米运到京师。赵于逵又精通兵法,写出的论练兵奏疏,朝野佩服。后因劳累过度而去世,赠太仆卿。
王闺媛 明代孝廉庞源(号光轩,武定同知)的妻子,户县王九叙的曾孙女。幼年就十分聪慧,跟随外祖父赵庭瑞学习诗文。诗作温厚和平,庞源官至知府,王氏著有《唱和集》,其中《暖泉八咏》尤为脍炙人口。
李 颙(1627~1705) 清末明初人,字中孚,号二曲,又号土室病夫,二曲镇二曲堡人,父李可从,于崇祯十五年(1642),战亡于河南襄城。留下李和母亲彭氏,无片瓦寸土,度日艰难。彭氏决意教李颙从学,但无力供学,屡被塾师拒绝。李9岁入塾,只读过20天书,但李发愤自学,仅靠母亲纺织缝纫和李打柴换粮,杂以糠菜,维持生活。因之,面色如菜,人称李菜。
李颙在挖菜拾柴的空闲,也手不释卷。县内藏书之家,渐知李家贫力学,便任其翻阅。李随阅随还,数载之间,披览群书,写出了《二十一史纠谬》等笔记体习作,大约30岁时,认为这不是切己之学,非儒家正脉,便把这些著作烧掉了。从此,潜心于宋明理学。
康熙九年(1670),李在母亲3年丧服期满后,去河南襄城,为父亲“招魂”。常州知府骆钟麟,派人迎请李讲学。常州的士绅名儒争相听讲。后来骆钟麟把李讲学的内容汇集起来,名为《匡时要务》。李又在武进、无锡、江阴、靖江和宜兴等地讲学,所讲内容被记录下来,整理为《两庠汇语》、《锡山语要》、《靖江语要》。康熙十一年(1672),李返回陕西。次年主讲于关中书院,又在雁塔、富平等地讲学,力主讲学自由,认为“立人达人,全在讲学;移风易俗,全在讲学;拨乱反正,全在讲学;旋乾转坤,全在讲学。”与清廷钳制思想的政策相对立。
李所交皆一时名士,平生最为知己的是骆钟麟。骆为浙江临安人,顺治十六年(1659)春,任周至知县,下车伊始,便到李颙草庐,竭诚造谒。骆钟麟崇敬李的学问和为人,在生活上大力资助李。次年,80余岁的关中理学家,大荔人党子澄,冒雪来周至求学于李。是年秋天,甘肃天水人菜溪严,前来访问,结成忘年交。顺治十八年(1661)初夏,蒲城70岁的王省庵,来周至拜访他,相谈甚为投机。康熙年间,学者顾炎武两次访问他,探讨学术。
李颙的学问,兼采朱熹、陆九渊两派,认为“朱之教人,循循有序,中正平实,极便初学”;“陆之教人,一洗支离锢蔽之陋,在儒者最为儆切”。李主张各取所长,重视实学,反对空谈,提倡明体适用。他说“儒者之学,明体适用之学也”。“明体适用之正业,处也有守,出也有为,生民蒙其利济,而世运宁有不泰?”并强调“道不虚谈,学贵实效,学而不足以开物成务,康济时艰,真拥衾之妇女耳,亦可羞己!”李与顾炎武反复辩论体用问题,提出“明道存心以为体,经世宰物以为用”。把“格物致知”的“物”扩大到“礼乐兵刑,赋役农屯”以至“泰西水法”等实用学问。赞同“非气无以见性”的观点,说:“言性而舍气质,则所谓性者何附;所谓性善者何从而见?”
李颙在理学上的造诣,被称为海内大儒;又和眉县李柏,富平李因笃同称为关中三李。清朝统治者多次笼络李,起初被以隐逸而荐举,力辞不就。后又被举荐为博学鸿词,李绝食坚拒。康熙四十一年(1702),康熙皇帝西巡至陕,几次派人征召李,李都以年老多病而坚决推辞。康熙帝亲书“操志高洁”匾送给李。
李颙希望朝廷整饬吏治,反对那些“实政不修,粉饰以为诈;持身不慎,弥缝以掩恶”的巧宦,对“嗜利耽耽”、“竞进攘攘”、“多得钱而好官我为,笑骂由他笑骂”的贪官污吏,深恶痛绝。怒斥其“剥民膏以事人”,“括民财以肥己”,“民生疾苦,昏昏绝不闻知”。李苦心选辑海瑞、任枫等廉吏的言行编成《牧政往绩》。康熙三十一年(1692),关中大旱,李上陈急务7条,为解救灾荒献策。李的作为,是从李发誓“吾辈须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宗旨出发的。
李的著作,康熙、雍正年间均有刻本,光绪时补入《四书反身录》等篇,刻成《二曲集》46卷。其墓在二曲堡南。
张虎 张玉 张虎,字养吾,清代周至人,行伍出身,多次立功,升至汉中副将。吴三桂反清,四川失守,张虎跟随总兵费某,据守永宁(今四川永宁)城,城被围困,情况紧急。张虎见消极固守是守不住的,就打开城门,直冲敌营,手刃敌将4人,敌皆惊散,张虎也被伤数处,力尽战死。追赠骠骑将军。
张玉,字荆山,是张虎之子。父亲战死时,张玉16岁,发誓为父报仇,自请赴军。总兵费某喜爱其有志,就接收了。初任把总,后被提拔为宜君营参将,代任延绥总兵,多有战功,康熙帝召见,并赐予宫锦宸翰。
路元锡(约1722~1804) 字命卿,号梅圃。今终南镇北堡人。清乾隆三十年(1765)被保进国子监,本科举人,四十六年(1781)大挑二等,任甘肃成县训导,后补任陕西朝邑教谕,所到之处,训迪有方,学风大变。路元锡生于农家,熟悉农民的疾苦,曾代理赞皇、新乐、良乡等县知县之职,后来补任藁城知县,办事认真,所属官吏不敢欺瞒;勤于公务,案头没有滞留的文书。路常言:“我贪图一日的安逸,民就要受一天的苦累”。做官10年,无冤屈和遗漏的案件。年近7旬时,辞官回家,教导儿子读书。82岁去世。
路 德(1785~1851) 字闰生,号鹭洲,路元锡之子,清嘉庆十二年(1807)中举,十四年(1809)中进士,被选庶吉士,学时未满,改任户部湖广司主事。十九年(1814)因亲老,按制度回家奉养。父亲去世后,守孝3年,补任军机章京。路德长于书法,于公事之暇,读书写字。几乎都是四更睡下,黎明即起。京城里求路作文写字的人很多,没有空闲。于是积劳成疾,患了眼病。道光二年(1822),告假回家闭门修养。自订养目20余法,息心静养,过了1年多,视力逐渐好转。后来,路德因捐官房之事,被降职调任,遂辞官归里治学。
路德治学,以汉宋诸儒的学说为基础,以经训传注为宗,专主自反身心,不分门户,力挽剽窃空疏之习,因此被邀请主讲于乾阳、象峰、对峰、关中、宏道等书院,前后20余年。严设课程,因材施教。一时陕西、山西、江浙的许多人都来受业。学生任朝廷内外职务者,数以百计;考中其他各科及再传弟子者,为数众多;文学侍从之臣,不少人出于路德的门下。
路德对于亲友中贫困的人,尽力资助。亲友去世后,其妻子无依无靠的,路德极力抚恤,不使有冻馁之忧。
路德所著时艺11种,收入《仁在堂文集》之中,又有《关中课士诗赋》、《蒲编堂训蒙》、《柽华馆诗集》、《柽华馆文集》;整理的别人著作有《五经文漪》、《三雍老人诗集》、《周易本义爻证》、《二竹斋诗集》等。这些作品,传到了朝鲜、日本、安南(越南)、俄罗斯。另有题跋、序记、志传、碑版2000余篇。路德精于书法,擅长绘画。死后葬于马召乡金盆村西。
唐 俸 字虎臣,号禄庵,二曲镇人。清嘉庆六年(1810)投陕甘总督杨某部下。在战场上,冲杀在前,毫无惧色,多次立功,被提拔为陕西秦州营游击。新疆张格尔叛乱时,唐设计擒获张格尔,升任新设巴尔楚克换防总兵,督修巴尔楚克城,并管理屯田事宜,计划处置,井井有条。道光十四年(1834)入京,在圆明园朝见道光皇帝,帝赐“勇果巴图鲁”称号,诰封建威将军,调任直隶提督。去世后谥为“勤壮”。
路慎庄 字子端,号筱洲。清代终南镇北堡人。路德的长子。道光十一年(1831)举人,十六年(1836)进士,授编修.博览群书,秉性磊落,不依附权贵。精通绘画,特别长于山水画。特授江苏淮扬河漕盐驿兵备道,去世后追赠光禄寺卿,诰授中宪大夫,晋通议大夫。所著有《蒲编堂书目》、《唾余稿》。其孙路孝植,字壬甫,日本东京驹场农科大学毕业,历任学部主事,教育部佥事,湖北教育厅长,中国农业大学校长。
路 峘(?~1863) 字次舫,路慎舆的长子。咸丰元年(1851)恩科举人。十年(1860)进士,选庶吉士。同治二年(1863)从京城回家探亲时,正值李蓝义军进攻周至,峘被俘,软禁中,和王禹堂等策划外攻内应,密书射给城外清军,事泄,被杀。
王禹堂(?~1863) 字幼沛,号笠渔,二曲镇北潭堡人。清道光八年(1828)参加乡试考取第1名,文笔骏逸,独具一格,与当时南方有名的汤鹏不相上下,在京城里有南汤北王之称,后考中进士,补任刑部主事记名御史。因性格豪放,不拘常格,与部员同事多有不和,于是请假回家,教书授徒,著述立说,王所著《土风草》是一部诗歌体地方志,富有价值。同治二年(1863)李蓝义军攻陷周至县城,王禹堂在县城被俘,软禁中,策划内应清军,事泄被杀。著有《樽酒路谈》、《四书说》、《百花诗草》等书,墓在二曲堡南。
李宗涛 原名李宗炎,字午山,今广济乡西堡人,天资聪颖。不到20岁就通晓十三经,文章写得很好,深得刘梅溪、路闰生赏识。清道光十四年(1834)举人,二十四年(1844)进士,授编修,考御史转兵科给事中,出任湖北武昌太守,被胡林翼所器重,委托李筹措军饷,征收税捐,李能措置宽裕。胡林翼以其有才而举荐。不久,朝廷命李宗涛去河南署任开封。次年,改任黄河观察使、河南提刑按察使、河南布政使。李宽宏廉明,政绩卓著。
同治元年(1862)五月,李宗涛回家守孝,多隆阿请李帮办军务,筹运饷需。次年李蓝起义军攻陷周至县城。多隆阿在苏家沟打败回民军后,率军回周至,兵临城下。多隆阿想用巨炮向城内轰击,李宗涛认为,这样会杀伤很多城内居民,“玉石俱焚”,李阻止炮击,请延缓进兵,以保全人民。多隆阿没有炮击,城内居民生命财产免遭灾难。
周维翰 字松生,翠峰乡陈家村人,周学习毅力韧拔,手不释卷,渐渐融会贯通。清咸丰元年(1851)举人,六年(1856)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授四川珙县知县,治理有方。有1乡民,被人诬告,10余年案情不明,周维翰认真查访,平反这起冤案,为百姓所赞扬。
苏 鼎(1845~1895) 字九牧,清代今司竹乡阿岔村苏家堡人。少年时立志为民解除痛苦,决心刻苦自学。同治年间由监生助饷,授知县,加同知衔,任四川双流县知县。
双流县东濒锦江,西临温江,河流纵横,多系水田。苏鼎到任,接得许多悬案,尤以农田灌溉、排洪纠纷引起械斗案为多,民怨最大。苏鼎遍访县内知情士绅,得知原因是用水、排水缺乏规划,水政无章可循。苏规划了全县水系,制订章程,动员全县男女劳力开渠修堰,加固堤岸,疏浚水塘,旱涝兼治。苏和农民同劳动,激励农民苦干。当年完工受益,按章灌溉、排水,农民安心生产,庄稼连年丰收。
双流悬案中,有一岳父与女婿互告的疑难案。少妇张某从婆家返回途中失踪。岳父告女婿杀妻。女婿告岳父藏女不送。苏鼎细审案卷后,微服下乡,查明详情,得知此案与双流名绅李某之墓有关,墓主之子亦为名绅。苏鼎即行领人启墓查验,名绅力阻不允,苏鼎以官职担保,方才启墓,经查验棺木和墓室,尚无疑点。苏鼎沉思片刻,下令移棺再掘,果然掘出1具少妇尸体。苏鼎就地开审,从蛛丝马迹入手,查出凶手原是1个掘墓人。原来少妇自娘家返回途中,经过墓旁,墓室刚刚掘好,仅留凶手在墓旁看守,凶手见少妇独行,强奸未遂,致死人命,乘无人之机,将少妇掩埋于墓室下面。墓主归葬后,使其成为无头命案。苏鼎依法惩处凶手,得到人们称颂。
苏鼎在双流任职3年,人称苏青天。归里之日,双流民众10余人护送数千里到周至,并送政化西蜀大匾。
李东旭 字明初,今广济乡何家村人。清光绪二年(1876)举人,春试未中,便回家教书,讲解精切,远近的人都喜欢跟他学习。光绪十二年(1886)、十四年(1888),主讲于对峰书院,严格设置课程,对聪明勤奋的学生,热心辅导,殷切鼓励。当时周至秋试困滞多年,及后3科,均有2人考中。人们认为这是李东旭善于教育的结果。
光绪十五年(1889),李东旭参加会试,为大挑二等,授任白河县教谕。振兴教育,悉心栽培奖拔人才,许多人出类拔萃。白河县有位姓谢的人,退职家居,敬重李东旭的品行和学识,把儿子谢馨送来跟李东旭读书,2年以后,谢馨应试高中,蜚声翰苑。
李东旭操守廉洁,在任所去世,几乎没有用以葬祭的资产。谢馨感激李的培育之恩,竭力资助;知县尹昌龄与李东旭平时十分投机,结为莫逆之交,也捐资帮助办理丧事。这样,葬祭才得以进行。其子护送灵柩回周至时,李东旭在白河的第子门人,含泪护送至30里外的夹河关。
辛宗元(?~1913) 辛家寨乡辛家寨人,家境贫困,没有固定家产,以医牛为业,辛的母亲被地主怀疑偷麦穗,被地主刺死。辛宗元告状无门,遂加入哥老会,为周至等地哥老会的首领。辛立志反清,杀死本村恶霸。清宣统三年(1911),省城西安民军举行反清起义,辛宗元在周至响应。9月3日辛宗元召集哥老会员百余人,并联络村中贫苦农民,围攻县城。在城内人士的接应下,5日攻进了县城,知县左一芬为维护自己的统治,纠集土匪无赖,释放狱中囚犯,赏以重金,疯狂向义军进攻,义军失败后退出县城。9日,会合西安来援的周至籍学生及民军数十人再次攻进县城,知县左一芬逃跑。县城光复。辛宗元又参加了咸阳起义。民国2年(1913),取缔哥老会,辛宗元及亲属4人因地主诬告而被杀。辛宗元的头被悬在县城东门外。墓在辛家寨村东。
任秉璋(1878~1917) 号奉臣。竹峪乡任家城人。年少时聪颖好学,光绪年间举人,留学日本,于明治大学法政科毕业。朝考七品京官,出任甘肃某县知县,为政清廉正直。辛亥革命后,任陕西高等审判厅厅长。不久,转任甘肃高等审判厅厅长。染疾而亡。
任肇新(1868.10~1927.9) 辛家寨乡大寨村人。其父任焕珍,文盲,农民,因被人骗写地契而告状,反被知县刘大来嘲讽并抽打,含冤起誓,教子读书。光绪二十四年(1898),任肇新中进士,授内阁中书,及第10日内父母双亡,在家守孝3年。后任甘肃循化厅同知。为官清廉,处事公平得当,誉为青天。莅任初,书衙署楹联:受半文百姓钱,明有国法,暗有天谴;做一点亏心事,近报本身,远报子孙。辛亥革命后返家时,仅带书籍、手稿数箱。回家无力置办田产,家人被土匪绑票,亦无资赎回。曾任陕西省第二届参议员。逝后入殓,3周年时家人方将其掩埋于村边。
任为人耿直宽厚,热心地方文化教育。设馆课徒之余,钻研医学,治病不分贫富,免收诊费。救助贫孤,不遗余力。主持重修《周至县志》,民国14年(1925)刊行,全志8卷,资料翔实,内容丰富;但仍沿用封建思想,记述烈女400余人,在《方外·方技》中记有迷信内容。为人撰写碑、表、联、志等尤多。
其子任建勋,字志琦,号晓峰(1892~1973),聪颖勤学,留学日本,因学资接济不上而回国,毕业于浙江甲种蚕业学校,历任甘肃省财政厅秘书、周至县劝业所长、县文献委员会主任、县参议员等职。着意振兴地方实业和文化教育。大力推广农业技术,提倡栽桑养蚕,育植优良桑苗。民国20年(1931),任与县长去西安途中,见前行1车,满载妇女,经查问,原是人贩子拐卖的贫苦妇女。任把被拐妇女送入县救济院做工,将其中1人收养为义女。任建勋参与重修《周至县志》,熟知周至人文掌故,与邑绅合力筹印《乡贤集》。不顾村人反对,将村中庙宇改建为学堂,并亲往教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家务农,视草如敌,农闲时,昼领儿孙除草,夜就马灯拔草,田间院落,寸草不留,村人称其草阎王。
刘崑玉(1869~1932) 字玺侯,号退谷,初名宗关,马召乡崇信巷人。清庠生,光绪三十二年(1906)被招募到新疆总督府测绘科为科员,受命率领测量小组,跋山涉水,历时年余,行程万余里。勘测中俄边界新疆段,并更换界碑。清政府授他1枚金质奖章,升任测绘科少校科长。
民国2年(1913)、3年(1914),刘崑玉奉命谈判,并收缴新疆东北一带回蒙等少数民族政权的印诏。民国政府嘉奖刘1枚红色勋章,晋升为陆军中校军务科长。后因家中老人病危,回西安在陕西省府供职3年,年迈后辞职回到故里。
刘见故乡文化落后,多方奔走,筹集资金,在马召镇西兴办鹿鹅学堂。民国13年(1924),学校准备开学时,被洪水冲毁。晚年,刘回顾新疆经历,写成约13万字的《游新记》,书分3部分。一是写测量中俄边界时所见所闻,记述中俄边界西段5000余公里的界碑位置变迁、周围地形、军事要塞、兵力分布以及沙俄侵略中国西北边疆等情况;二是边疆一带几个县的县志,重点写军事要塞;三是回民领袖肖格尔起义的始末。又将从新疆回西安的路途见闻写成约6万字的《省亲记》,记述刘在新疆的历次重大活动,以及途中见到的民不聊生的情景。这2部书是近代重要的军事地理著作。
刘回乡后多方搜求地方资料,怀揣笔纸,手提砚台,走访故老,采录碑石,重新订正补充明代王三聘所写的县志,写成《广两曲志》一书,仿照史书体例,每章末尾写有评论,比同期县府的重修《周至县志》科学且观点进步。还著有《周至六朝石墨集》、《续终南仙境志》、《天山山脉志》、《中俄国界志》、《新疆地理志》、《平弧实用》、《金石草》、《历史金石大纲》等书。
张宗昌(1912~1937) 翠峰乡页家梁人,文盲。青年时辛勤劳作,家境始有好转。张宗昌喜欢交朋结友。有结义弟兄10余人。民国23年(1934),国民党政府不顾逃荒回归的百姓死活,摊派苛重粮款。是年9月乡丁驻页家梁催收粮款,随意打人抄家,张宗昌之兄亦因无法缴款而被捆打,乡丁抢走耕牛。张家设法赎牛不能,张宗昌气愤中邀结义兄弟,商议对策,适逢乡丁又来催粮款,张宗昌和结义兄弟打跑乡丁。官府闻报,命乡约捉拿张宗昌,亦被赶走。乡约诬告张宗昌“聚众谋反”,调保安队捕捉不成,烧毁张家马房,将张的胞兄吊打11次,昏迷不醒。因此,张宗昌带众弟兄袭击乡约张生财家,张生财一家躲入地窖,被张用烟熏死。保安队再次追进页家梁,未抓住张宗昌,烧了张家3间住房,挖了张家祖坟。张宗昌被逼上南山。
11月,张宗昌在沙梁子突袭挑子队,抢取货物,用其10匹布换得长短枪各1支。又拜厚畛子某绅士为干父,得到20余支长枪,1支短枪。张宗昌率五六十人,公开起事。
张宗昌率部攻进翠峰乡公所,缴枪14支;又袭击乡长家,缴枪七八支。竹峪后沟何家是恶霸。张宗昌率部包围了何家,何家老小逃进高窑。张命人挖开高窑,塌死2人,活捉3人,张把民愤最大的何老三枪决,开仓放粮。将财物大部分给群众。队伍发展到500余人,编成1个大队,6个中队。当地群众称张宗昌为张善人。
民国24年(1935)秋末,张部在彭家坪遇到红军后卫部队。红军首长对张部人员讲了话,送给银元枪支。红军转移后,张按约攻打茅坪、华阳之敌,掩护红军。此后,张部纪律较严,1名队员奸淫民女,被张枪毙,派人向受害者及家属赔情道歉。
次年正月十二日,国民党县政府以县保安队队长职位为诱饵,准备围歼张部。张率部在广济小留村与县保安队遭遇激战,张部撤到翠峰山休整。3天后,国民党河南警二旅来人请张部归编北上,张率少数志愿者入豫,编入国民党警备第二旅,张任营长,但该部散漫扰民,张又离豫回陕,召集旧部,组成近600人的武装队伍。
民国26年(1937)七八月间,武功县乡团内讧,团副刘玉海等百余人投靠张宗昌。10月共产党派张光天争取张宗昌的武装,张宗昌同意归顺。这时国民党也派人拉拢张宗昌,由于张宗昌行为无常,突然决定杀害张光天。行刑中张宗昌为留下人质索款,复又拘押,张光天和看守相约逃出,看守被打死,张光天逃离。11月国民党县政府派人同张宗昌议和,来人与刘玉海密谋后,设下圈套,张宗昌中计,被杀于县城大仓。
武匡时(1921~1941) 尚村乡疙瘩头人。其父武麒麟,在家自办私塾,选择介绍新文化、新科学教授学生,思想开化,教学内容进步。武匡时随父读书,有匡正时弊之志,学习吃苦,有钻劲,成绩总是名列前茅。又爱好体育,双手上树,立姿倒姿,均轻捷灵巧。锻炼的体魄强健,性格开朗,聪明直爽,敢作敢为,善交朋友。民国25年(1936)夏天,武匡时考入西安二中,受革命教师的思想影响,是年11月中,加入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西安事变中,武匡时和同学何可人、何其仁等积极参加游行,宣传抗日救国主张。次年8月日本飞机轰炸西安,武匡时被派遣回村宣传抗日,在私塾教学生们唱《义勇军进行曲》、《大刀进行曲》,在农民和学生中宣传党的抗日主张。
民国27年(1938)4月,武匡时北上延安,入瓦窑堡军事队4大队1队学习军事,加入中国共产党。10月毕业,分配到冀中抗日前线,在8分区任独立大队排长。他满怀民族义愤,作战十分勇敢,多次与日本侵略军作战,灵活机动,出色完成任务,升任副连长、连长、副大队长(营级)。民国30年(1941)日本侵略军在冀中对八路军根据地进行惨无人道的大扫荡,转移途中,独立大队与数倍于己的日本侵略军遭遇。武匡时指挥战士们与敌展开激烈争夺战,在敌企图包围独立大队时,武匡时立即组织部队突围,亲自带10余人掩护,完成任务后,掩护人员被敌人包围,战士们又毙伤侵略军多人,日军蜂拥而上,武匡时带领战士们与敌展开白刃格斗,壮烈牺牲。
李萃亭(1883~1941) 名荟堂,以字行,晚号潜斋,别署忧时野人。祖庵村东寨(今户县蒋村乡东寨)人,李萃亭天性聪颖,见识过人,幼读家学,鄙视科举制度,不习八股时艺;在父兄督课下,孜孜勤奋,攻读经史诗文,卓有成就。27岁游蓝田,从学于牛兆濂,北访茂陵张鸣山,研究宋明理学。他认为程朱派的维护名教纲常,不利社会进步,反对其先知后行说。推崇陆王派的知行合一说。一生钦仰王船山、李二曲学行一致的高风亮节。辛亥革命后,在白龙沟千户村等地讲学。后来,李萃亭和其兄李沉斋节衣缩食,积蓄资金,购置房屋,在蒋村办起私塾,名为静修学舍,以讲授经史古典文学为主。李氏兄弟学识渊博,诲人不倦,尤其关心照顾贫苦学生。民国22年(1933)秋。国难日急,李萃亭将静修学舍改为周至私立甘西小学,教学新旧并重,提倡自由读书。执教者为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七七”事变后,李拥护中共“八一”宣言,为抗日救亡,宣传群众,募捐支前,倡导成立抗日抗敌后援会等。学生有去泾阳、云阳青年训练班者,教师有去延安抗日大学学习者。学校经常迎送保护来往于前后方的革命人士。成为掩护共产党活动的场所。
民国27年(1938)学校建立了中共党的组织,成为地下活动的据点。李萃亭要求加入地下共产党组织。次年,经张景文介绍加入中共。李萃亭鼓励儿子李光先奔赴延安,参加了革命,后于1939年在山东郯城与日寇作战中壮烈牺牲。
在李萃亭的领导下,甘西小学以当时教材为装点,实际教学内容是《社会发展史》、《大众哲学》、《唯物辨证法》、《论持久战》等书和《新华日报》上的重要文章。李协助党组织,在中学生中发展了一批党员,并将一些党员和进步青年输送到延安。
民国29年(1940)9月14日,国民党周至县长,率人包围查封了甘西小学。次年1月30深夜,国民党周至县长派人再次包围甘西小学,抓走了李萃亭。面对审问,李态度从容,坚贞不屈。第2天,李萃亭和几位进步教师被押送到西安国民党省党部。
李萃亭在狱中英勇顽强,国民党特务施以灌辣椒水、坐老虎凳、烙铁烙、棍棒打等酷刑,李被打得遍体鳞伤,始终大义禀然,宁死不屈,每当痛不可忍时,就大骂敌人:“暴政!暴政!暴政!”从未吐露一点秘密。
国民党特务迫于社会压力,于4月20日允许负重伤的李萃亭保外就医。8月25日李萃亭终因被残酷折磨,病重而死。
民国33年(1944)冬,陕甘宁边区将李萃亭的事迹编绘成连环画,在保安工作展览中展出。中共“七大”期间,李萃亭的名字载入《中国共产党烈士纪念册》中。
李育英(1900~1946) 原名菊瓶。女,民国时辛家寨乡新建堡人。父亲李枝杰,不满清朝腐朽统治,从事教育,绝意仕途,加入同盟会,民国建立后任周至参议会议员。
李育英自幼随父读书,深受父亲进步思想熏陶。父亲因不同意给李育英缠脚,与家族发生尖锐矛盾,便带李育英外出,边教书,边教李育英学习。
民国14年(1925),李育英自西安女子师范学校毕业回到周至,积极宣传进步思想。次年,周至禁止缠足,倡导妇女放足的天足会成立,李育英担任主任委员,现身说法,倡导姐妹们放脚,四处奔波,足迹遍布全县各地。民国16年(1927)正月,李育英由开明人士陪同,去凤凰岭村宣传放脚,人们争相围观嘲笑李育英的大脚。李跨上会场中的碾盘子,让大家都能看见大脚。此举引起哗然大笑,她既感慨又痛心,慷慨激昂地痛陈缠足对姐妹们带来的灾难,号召妇女觉醒,起来争取男女平等。李育英痛感妇女愚昧,缺少文化知识。决意创立女子学校,改菊瓶为育英,以示决心,得到全县各界进步人士的支持。经过1年多的努力,周至县立女子小学于民国17年(1928)底成立,县长兼任校长,李育英负责教育事务。次年招收春季生。民国33年(1944)女校教职工15人,学生150人左右,杂有少数男生。次年女子小学与圣学巷小学合校,李育英继续管理教育事务,尽职尽责,严于律己,师生十分热爱。
民国35年(1946)秋,李育英积劳成疾,患痨病口吐鲜血去世。全校师生和县各界人士冒雨送葬。墓在豆村堡东门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