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川市政区地名沿革

政区地名沿革篇

铜川市

名称来历  古称铜官(一作同官),因境内有铜官川(今漆水河)得名。水经注:“铜官水出祋祤县东北”。

地理位置  地处陕西省中部,陕北黄土高原南缘,关中平原向陕北黄土高原过渡地带。东和东南与渭南市富平县、蒲城县、白水县相邻,西和西南与咸阳市三原县、淳化县、旬邑县接壤,北与延安市黄陵县、洛川县毗邻。人民政府驻耀州区正阳路9号。

政区沿革  夏、商属古雍州,先后为扈、华原、豳的领地。周属豳邑。春秋战国属秦国。秦厉公共二十一年(前456年)设频阳县(县治在今富平县薛镇),辖今铜川。《史记秦本纪第五》注文引用的《括地志》载:“频阳故城,在雍州同官县界,古频阳县城也。”秦属内史。秦、汉时期在今印台区西北部设漆垣县,西汉景帝二年(前155年)始设祋祤县,县治在今耀州区城东约半公里的河东堡,归左内史统辖。当时,除今印台区焦平一带隶属上郡漆垣县外,其余大部分隶属于祋祤县。西汉太初元年(前104年)祋祤县隶属左冯翊。新莽(9~24年)时,祋祤县改属列尉大夫。后撤销祋祤县。东汉永元九年(97年)又设祋祤县,属左冯翊。三国魏将今甘肃省宁县境内的泥阳县侨置于祋祤县,祋祤县遂被撤销,泥阳县属雍州北地郡,郡治在今耀州城区。西晋时,今铜川地区从泥阳县分出,划入冯翊郡频阳县。十六国前赵时属豳州北地郡,郡治在今耀州。十六国前秦永兴二年(358年)于今市区西济阳寨设铜官护军。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年)撤销铜官护军设铜官县,县治在今王益区王益乡高坪村附近,属雍州北地郡。景明元年(500年),撤销频阳县,分铜官县部分地区,连同今富平县东北部分地区,设置土门县,属雍州北地郡。永安元年(528年),土门县改属宜君郡。孝武帝(532~534年)时,另置黄堡县,属雍州宜君郡。西魏沿袭铜官县、土门县制。铜官县属宜州宜君郡,土门县属宜州通州郡。北周建德四年(575年)铜官县改名同官县,属宜州。隋开皇二年(582年),改宜君郡为宜州,同官县仍属宜州;大业二年(606年),同官县改属雍州;后同官县、土门县改属京兆郡。唐武德年问属宜州。贞观十七年(643年)属雍州。二十一年(647年)宜君县治迁今印台区金锁镇玉华村,属雍州。永徽二年(651年)废宜君县。天授二年(691年)同官县改属宜州。大足元年(701年)同官县改属雍州。天佑三年(906年)于华原县治(今耀州)置耀州,同官县属之。五代时先后为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属地。金属京兆府路耀州。元属陕西行中书省奉元路耀州。明属陕西布政使司关内道西安府耀州。清属陕西布政使司西安府耀州。民国初同官县属西安府。1913年属陕西关中道。1928年属省,1936年属陕西省第七行政督察区1940年属第三行政督察区。19444月属第二行政督察区。19467月因与潼关谐音相同,同官改称铜川。194710月属第三行政督察区。

19485月属陕甘宁边区;11月属关中分区。驻地阿庄小庄村。19492月县治迁今印台区。5月改属三原分区。19505月改属咸阳分区。19531月属省。19584月撤销铜川县设立铜川市,市政府迁驻红旗街(今王益区)属省。11月,撤销富平县、耀县并入铜川市。19618月恢复富平县、耀县,铜川市改属渭南专区。19668月铜川市改为省辖市。1979年将渭南地区的耀县划归铜川市。1980年,将渭南地区蒲城县的广阳、阿庄、高楼河、肖家堡等4个公社划归铜川市,同年设立铜川市城、郊2区。1983年将延安地区的宜君县划归铜川市。2000年城区更名为王益区,郊区更名为印台区。2002年撤销耀县改设耀州区、铜川市政府迁驻耀州区。

2012年撤销铜川市印台区印台乡、高楼河乡建制分别设立印台镇、高楼河镇。撤销铜川市耀州区石柱乡建制设立石柱镇。

2015年撤销铜川市王益区王益乡,设立王益街道办事处。撤销印台区高楼河镇,并入广阳镇;撤销印台镇,设立印台街道办事处。撤销耀州区演池乡,并入石柱镇;撤销坡头镇,设立坡头街道办事处,将照金镇柳林、东石坡、五联、蔡河、联合、神水6个村划归庙湾镇,照金镇吴庄、修文、王益、西古庄、龙首5个村划归石柱镇,照金镇九里坡、柏树塬、支前河3个村划归关庄镇;将关庄镇寺沟塬村划归锦阳路街道办事处,长命村划归坡头街道办事处。撤销宜君县西村乡,并入五里镇;撤销哭泉乡,设立哭泉镇,将太安镇金牛、云梦乡花庄、苍坊坪、城关镇金盆、南塔村5个村划归哭泉镇;撤销城关镇,设立宜阳街道办事处。

2015年末,辖印台、王益,耀州3个市辖区,宜君1个县共4个县级区。下设17个街道,21个镇。

王益区

名称来历  因区人民政府驻地位于王益乡(今王益街道)境东有王益村,史载元宗室益王之后,入明以王为姓,居此村故名。

地理位置  地处铜川市中部偏东南方向的丘陵山地峡谷,东、北与印台区为邻,东南与渭南市富平县接壤,西南与耀州区毗邻。人民政府驻红旗街9号。

政区沿革  19804月设立铜川市城区,辖城关、青年路、五一路、七一路、红旗街、桃园、王家河、黄堡、焦坪、王石凹10个街道办事处;

19845月将城关街道办事处划归铜川市郊区。

19879月将郊区王益、王家河、黄堡3乡划入城区,将城区焦平、王石凹2街道办事处划归郊区;黄堡街道办事处与黄堡乡合并,改设黄堡镇;撤销五一路街道办事处,将其与青年路街道办事处漆水铁路中心桥以北(东至青年路立交桥山头,西至三里洞防空洞口)地段划归郊区,在原五一路街道办事处另设三里洞街道办事处;将五一路街道办事处漆水铁路中心桥以南区域划归青年路街道办事处。

19888月将七一路街道办事处所辖的漆水铁路中心桥以南区域的西沟、五一、道东居民委员会和三里洞煤矿家属委员会划归青年路街道办事处。

20002月城区更名为王益区。辖黄堡镇、王家河乡、王益乡、红旗街道、七一街道、青年路街道、桃园街道7个乡级政区。

20098月撤销王家河乡设立王家河镇。

201110月撤销王家河镇设立王家河街道办事处。

2015年撤销王益乡,设立王益街道办事处,调整后,王益区辖1个镇,6个街道办事处。

印台区

名称来历  以境内印台山得名,因山方而微圆,形似印台,相传黄帝曾置印于此,故名。

地理位置  地处铜川市中部,陕北黄土高原中低山区南缘。东与渭南市白水、浦城县毗邻,东南与渭南市富平县、铜川市王益区接壤,南、西南与王益区、耀州区交界,西、西北与耀州区、咸阳市旬邑县相邻,北与宜君县、延安市黄陵县相接,东北与宜君县、渭南市白水县相接。人民政府驻同官路80号。

政区沿革  19804月设立铜川市郊区,驻北关铜川桥北。同时将蒲城县所辖的广阳、阿庄、高楼河、肖家堡4个公社划入郊区,共辖城关、金锁、红土、陈炉、高坪、王家河、黄堡、广阳、阿庄、高楼河、肖家堡11个公社。

19835月,陈炉公社改设为乡。

19845月,将城区城关街道办事处划入郊区,并将城关公社所辖的城关、河东、杨家砭3个村划归城关街道办事处,设立城关乡;城关公社改设为印台乡;同时黄堡、王家河、红土、金锁、王益、广阳、阿庄、高楼河、肖家堡9个公社改设为乡。全区共辖城关、印台、陈炉、黄堡、王家河、红土、金锁、王益、广阳、阿庄、高楼河、肖家堡12个乡。

19864月,陈炉、广阳、红土3个乡改设为镇。

19879月将黄堡、王益、王家河3个乡划归城区;将城区所辖的焦坪、王石凹、三里洞3个街道办事处划入郊区。共辖陈炉、红土、广阳3个镇,城关、印台、金锁、阿庄、高楼河、肖家堡6个乡,焦坪、王石凹、三里洞3个街道办事处。

19979月,金锁乡、阿庄乡、王石凹街道办事处、焦坪街道办事处分别改建为金锁关镇、阿庄镇、王石凹镇、玉华镇,并将原金锁乡所辖的玉华、背塔2个村划归玉华镇,原红土镇所辖的炭庄塔、苟村、李家塔、王石凹、傲背、陈家河6个村划归王石凹镇。共辖陈炉、广阳、红土、金锁关、玉华、王石凹、阿庄7个镇,印台、城关、高楼河、肖家堡4个乡和三里洞街道办事处。

20004月,郊区更名为印台区。

200112月,撤销肖家堡乡,并入红土镇。

20116月,撤销玉华镇,并入金锁关镇;撤销王石凹镇,设立王石凹街道办事处。

201112月,印台乡、高楼河乡改为镇。全区共辖7个镇,3个街道办事处。

 

2012年撤印台乡,高楼河乡建制,分别设立印台镇,高楼河镇。

2015年,撤销高楼河乡,并入广阳镇;撤销印台镇,设立印台街道办事处。调整后,印台区辖5个镇,4个街道办事处。

王益,印台区名变迁

1980年设立城郊二区时,城区管辖范围为城关、青年路、五一路、七一路、红旗街、桃园、王家河、黄堡、焦坪、王石凹10个街道,只管城市故名城区。郊区管辖城关、金锁、红土、陈炉、高坪、王家河、黄堡、广阳、阿庄、高楼河、肖家堡11个人民公社只管农村故名郊区。这样形成了两区行政区划地域相互交叉,互有飞地,对行政管理带来诸多不便。19879月政府对城郊两区管辖范围作出调整,将城区的王石凹、焦坪、三里洞街道划归郊区,将郊区管辖的黄堡、王益、王家河3个乡划归城区,两区的市区界限以漆水铁路中心(东至青年路立交桥山头,西至三里洞防空洞口)为界北为郊区、南为城区。两区管辖范围调整后,随即出现区名与管辖区域实情不符的情况,2000年初经国务院批准,郊区改为印台区,因区政府驻地西侧有印台山,方而圆,形似印台而得名;城区以改为王益区,因驻地王益乡东侧有王益村,史载元宗室益王之后,入明以王姓居此村而得名。说也巧合“王益印台”隐含王者要管好印把子。

耀州区

名称来历  《陕西通志》载:“州东十五里有鉴丰则山中有光,耀如鉴,州以是名”,故称耀州。

地理位置  地处陕西省中部,东临印台区、王益区和渭南市富平县接壤,南连咸阳市三原县、西接咸阳市淳化县,北与印台区、咸阳市旬邑县接壤,是通往陕北的交通要冲。人民政府驻永安路。

政区沿革  耀州区境域,古为阴康氏封地。三代以前为雍州之地。

秦属内史,为京畿之地。

西汉时,高祖元年(—206年)属塞国;二年(—205年)属河上郡;九年(—198年)复属内史。景帝前元二年(—155年)始置祋祤县,县治在今河东堡东侧;辖境包括今耀县、印台、王益及宜君县部分地区。时内史分左右,祋祤属左内史。太初元年(—104年)属左冯翊。

新莽时,仍祋祤,属列尉大夫。

东汉时,建武元年(25)年,县废。永元九年(97年),复置祋祤,仍属左冯翊。其时辖境最广,除今耀州区、印台王益和宜君县西部地区外,黄陵县(西汉称翟道县,新莽时更名渔县)亦为祋祤县。

三国时,黄初元年(220年),徒甘肃之泥阳县于祋祤,更祋祤为泥阳县,兼置北地郡,领泥阳。此即“乔置泥阳”之来历。

西晋时,仍泥阳,属北地郡。郡领泥阳、富平二县。

北魏时,太平真君七年(446年),析泥阳入富平,徒北地郡于通川故城(今富平县境)。景明元年(500年),复置泥阳县,县治在今泥阳堡,兼置北雍州。时全县疆域最小,辖区只限今耀县南部地区;其余地区分属宜君、同官二县所辖。

西魏时,仍泥阳。元钦元年(552年),改北地郡为通川郡,治所迁泥阳,领泥阳一县;并改北雍为宜州,治所仍设泥阳,领富平一县。

北周时,仍泥阳。属通川郡。

隋时,开皇三年(583年)撤通川郡,泥阳改属宜州。六年(586年)改泥阳为华原县,治所在今塔坡原上,以城负高原而得名;仍属宜州。大业三年(607年)撤宜州,华原县改属京兆郡;并析土门县(今富平县境)入华原。大业十四年(618年)于县兼置宜君郡,复设土门县。郡领华原、宜君、同官、土门四县。

唐时,武德元年(618年)撤宜君郡,复置宜州。贞观十七年(643年)撤宜州,华原县改属雍州。武则天垂拱二年(686年)改华原为永安县,仍属雍州。天授二年(691年)七月于县复置宜州,辖永安、富平、美原、同官四县。大足元年(701年),四月撤宜州,县还属雍州,神龙元年(705年)九月仍复华原县,天祐二年(905年)县为李茂贞占据,兼设茂州,领华原一县。三年(906年)改茂州为耀州。以漆水东岸之鉴山光耀州城而得名。并建义胜军节度,辖耀、鼎二州。

五代十国时,后梁贞明元年(915年)改耀州为崇州,义胜军为靖胜军。后唐同光元年(923年)复名耀州,辖华原、富平、三原、云阳、同官、美原六县。同光三年(925年)降为团练州。后周显德四年(957年)降为刺史州。

北宋时,开宝五年(972年)升耀州为感义军节度,县仍华原。太平兴国二年(977年)改感德军太守,增管淳化县。元祐三年(1088年)复为耀州,属京兆府,仍辖6县。

金石,仍耀州,辖华原、美原、同官、三原4县。

元时,曾一度改为辉州,旋仍耀州,属奉元路,辖华原、富平,三原、同官、美原五县。至元元年(1335年)撤华原县,以州自领之。

明时,仍为辉州,属西安府,辖同官、富平、三原、宜君4县。后宜君县改属延安府,三原、富平直属西安府,耀州只辖同官一县。李自成大顺时,任杨鼎瑞为耀州牧。

县以下的政区演变,明代以前资料缺乏,仅知唐时有4乡(如乡)、若干坊(如惠政坊、华原坊等)。北宋时“有四个乡,管172村。流惠乡,在县西北一里,管村27。石门乡,在县西35里,管村25。孝义乡,在县西北20里,管村28。风游乡,在县西北,管村22。”金、元不详。

据《耀州志》载,明初全县编户18里(在市、孝家、石人、安雷、官庄、中高、鱼池、华原、凉泉、七保、香坡、延昌、长命、孝义、仁厚、姚峪、榆林、神水),99村堡。后因“民多窜徒”,成化十八年(1482年)并仁厚里;弘治五年(1492年)复并姚峪,榆林2里,成为15里;十五年(1502年)又并神水里,成为14里;崇祯元年(1628年)又减并2里,成为12里。

清代,仍耀州。雍正三年(1725年)升陕西市布政司直隶州,辖同官、白水二县。十三年(1735年)闰四月降为散州,改属西安府。

据《耀州志》载,清顺治八年(1651年)复并12里为6里(人称耀县为“六里百姓”始此);

城中四街:编为170牌:17甲。

东乡市孝里:共11村堡(河东堡、槐林堡、宜阳堡、崔家洞、杨家庄、孝家庄、白家庄、水峪堡、孙家原、丁宜堡、惠家原)编为112牌、13甲。

西乡中华、保义里:共20村堡(仁方堡、高仁堡、中高堡、申家河、平堵村、玉皇阁、牛村堡、马连村、朱村堡、豹村堡、移村堡、阿堡寨、白瓜、红岩、小丘、独石、阿支村、寺坡底、高窑原、照金村),编为177牌、21甲。

南乡鱼庄里:共17村堡(席家坡、茹家社、唐家堡、鱼池堡、陈张坪、赵家坡、李王堡、华原堡、卢村堡、坡头堡、姚阎堡、魏村堡、凉泉、乙社、独冢堡、阎当堡、移寨堡),编为192牌、19甲。

北路人安、泉香里:共21村堡(阴河堡、寺沟堡、崔董坡、苏家店、柏树原、野孤坡、回路堡、小王咀、桐花咀、稠桑堡、树林村、墓南堡、官庄堡、故贤村、潦池堡、让义村、石坡底、柳林子、杨石堡、姚峪村),编为188牌、23甲。

民国时,元年(1912年)扔名耀州。二年(1913年)废州设县,始称耀县,属陕西省关中道辖。二十六年(1937年)属陕西省第十行政督察区(专署驻成阳)。二十八年(1939年)于县兼置陕西省第二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辖耀县、同官、宜君、旬邑、淳化5县。三十七年(1948年)改第三行行政督察区,辖耀县、富平两县直至解放。

193212月,红26军成立,建立了以照金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193410月,淳耀县苏维埃政府成立。1935年冬,耀县西北部解放,建立了安民区和占虎区,辖今照金、白瓜、阿子和小丘、稠桑、柳林。庙湾部分地区,隶淳耀县领导。1940年,今瑶曲镇和柳林、安里乡获得解放。194011月,在今庙湾镇春林村贾家沟(废村)建立了关中分区东区办事处,旋迁瑶峪村。统辖耀、铜、宜三县(市)毗连的大片红色区域。1943年春,淳耀县政府自淳化县桃渠河迁耀县陈家楼子村(今属柳林乡),同年冬撤东区办事处入淳耀县,县址迁庙湾街,旋又迁西寺。此时,全县四分之三的地区已获得解放,仍沿用淳耀县县名。但所辖的6个区、30个乡,均在耀县境内,故又有“新淳耀县”之称。其政区划分为:庙湾区,辖5个乡;柳林区,辖8个乡;同官乡(见铜川市政区历史沿革);瑶曲区,辖7个乡;占虎区,辖6个乡;照金区,辖6个乡。这一时期,耀县一分为二,一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淳耀县”,一是国民党统治下的耀县。实际上,随着解放区的日益扩大,国民党的统治范围在耀县只局限于小丘、牛村、七保村、关庄、苏家店、韩古庄、石柱镇等村碉堡线以南的占县境四分之一的地方。

1946年,耀县工委9月正式成立,隶属陕西省工委领导。中间一度改称富耀工委,47年复名耀县工委。是国民党统治区我地下党政合一的机构。通过建立地下政权、交通站等,搜集与接送情报,发动群众支前,壮大党的组织,为人民解放事业作出了贡献。直至194812月,始与淳耀县政府合并。

194755日,我人民解放军攻克耀县城,旋被敌占。1949221日再度解放,时隔不久又被敌占。

整个民国时期县以下政区演变,由于档案散失,没有资料可查,仅据采访,志其如下:民国元年至十一年(1912年—1922年),县以下政区未作变动,扔沿用清代里、甲制,征收田赋。另有民间自卫组织,名曰“联”,每联设联头、副联头各一人,管理地方治安。民国十八年至二十年(19291931年),全县设东、西、南、北、中5个区,区下设保;区设区长,保设保正。东区,辖孙原、惠家原、孝义坊等村一带。西区,辖石人、王岩、中高埝、肖家堡、白家堡、阿堡寨、牛村、移村、小丘、白瓜、寺坡、照金等村一带。南区,辖席家坡、仁家庄、华里坊、屯里等村一带。北区,辖阴家河、杨家河、寺沟、阿姑社、苏家店、寺沟原、稠桑、关庄、墓坳、柳林、庙湾、香山等村一带。中区,辖城内四街。二十二年至二十三年(1933年—1934年),国民党县政府设保甲编查处,全面推行保甲制,规定10户为甲,十甲为保,十保为1联保;甲设甲长,联保设主任。全县当时编为10个联保。即:中山联保,联保处设县城内,辖城内4街(12保)。东中联保,联保处设孝义坊(村),辖5个保,包括柏槐林,泥阳、孝义坊等村一带。东勇联保,联保处设惠家原(村),辖四个保,包括惠家原,孙家原,丁家山等村一带。南孝联保,联保处设高家堡(村辖5个保)袁家堡、文家堡、田家沟、陈家坪等村一带。南敬联保,联保处设华里坊(村),辖5个保,包括华里坊(村)以南及中原、移寨、坳底、元党、独冢、凉泉等村一带。西仁联保,联保处设石人堡(村),辖4个保,包括新城堡、玉皇阁等村。西爱联保,联保处设牛村,辖3个保,包括牛村、豹村等。西和联保,联保处设小丘(村),辖6个保,包括小丘、白瓜等村一带。北信联保,联保处设寺沟南堡(村),辖阿姑社、寺沟原、野孤坡、稠桑等村一带。北义联保,联保处设柳林镇(自然镇),辖柳林镇、庙湾(村)一带。二十八年(1939年),裁联、撤区、并保、设乡。全县为8个乡、34个保。乡称乡公所,设乡长、副乡长及乡队副(管理地方武装);保称保公处,设保长、副保长及保队副(管理地方武装);并设乡丁、保丁若干人,保以下设若干甲。此制沿至1949年解放为止。其乡、保区划建制为:中山乡,驻县城,辖9个保;东平乡,驻孝义坊(村),辖五个保;南忠乡,驻华里坊(村),辖5个保;西仁乡,驻石人堡(村),辖4个保;西和乡,驻小丘镇(自然镇),辖6个保;北信乡,驻寺沟(村),辖5个保;西爱乡,后并入西和乡;北义乡,已属解放区。

1949424日,耀县全面解放,撤淳耀县,成立耀县人民政府,属三原分区领导。全县设庙湾、柳林、瑶曲、龙首、安王、小丘、袁文、孝义、照金、城关、石人、寺沟12个区,65个乡,295个行政村,968个自然村和5个自然集镇,78个居民小组。

19505月整编,改属成阳专区。同年至195111月,龙首、庙湾区并入柳林区,安王区分并柳林、寺沟两区,全县缩编为9个区。

1953年,改属渭南专区。县再次并区,将石人区分并袁文、城关两区。全县缩编为8个区,60个乡。

195610月,耀县人民政府改称“耀县人民委员会”,由省直辖。为了适应农业合作化高潮,县以下政区作了较大调整,编为一个镇(国家批准设立),4个区和5个县直属乡:

城关镇:辖1个镇,19个自然村。

柳林区:辖庙湾、香山、龙首、柳林、墓坳5个乡,两个自然镇,204个自然村。

瑶曲区:辖瑶曲、鸡山两乡,1个自然镇,148个自然村。

小丘区:辖小丘、白瓜、阿子、楼村四乡,1个自然镇,262个自然村。

照金区:辖照金、高尔原、杨家山3乡,1个自然镇,96个自然村。

王益乡:辖23个自然村。寺沟乡:辖29个自然村。稠桑乡:辖30个自然村。郭家乡:辖41个自然村。孙原乡:辖54个自然村。

1958年,全县公社化,实行政社合一。同年,曾有一段小社并大壮的过程,如将寺沟,孙原、五星3个公社并为1个城关大公社,旋又改称红旗公社等。此段公社演变和名称更替,因资料不全,无法详述。

1959年元月,县入铜川市。原县辖区调整为3个大公社,20个管区:

耀城公社:辖孙原、孝义、城关、五星、墓坳、稠桑(后五星更名下高埝管区、孝义更名寺沟管区)6个管区。

小丘公社:辖小丘、照金、高尔原、杨家山、阿子、楼村、白瓜(同年曾设过乙社、文岭两个管区,旋又撤销)7个管区。

柳林公社:辖柳林、瑶曲、鸡山、车洼、庙湾、香山、王益7个管区。

19619月,市县公设,复置耀县,扔属渭南专区。1962年缩小公社。1963年至196410月,撤销管区。至此全县共建公社13个。1965年,原铜川市辖演池、石柱、王家砭3个公社划归耀县。此后,县以下政区基本稳定。设一个镇(城关)和15个公社(寺沟、下高埝、楼村、小丘、白瓜、照金、阿子、王家砭、稠桑、安里、演池、石柱、瑶曲、孙原、柳林),213个生产大队,872个生产队,6个居委会,2个家属委员会。辖1098个自然村,6个自然镇。、

1968年,耀县人民委员会改称“耀县革命委员会”隶属渭南地区革命委员会。

198011日划归铜川市,为市辖县至今。同年5月民主选举后,县革命委员会改称县人民政府。

19835月,政社分设,建立乡政权,全县扔为一个镇、15个乡。乡以下的生产大队改称村民委员会,为群众自治组织。

19841113日,经省政府批准,改照金、瑶曲、王家砭乡为镇(王家砭改镇后称董家河镇),19851月,将柳林乡一部分划出,设立庙湾镇。至此,全县共辖5个镇,12个乡,213个村民委员会,  个街民委员会,1116个自然村和6个居民委员会,7个家委会。 19956月撤销柳林乡,设立柳林镇;199710月撤销稠桑乡、小丘乡,分别设立关庄镇、小丘镇;198810月撤销楼村乡,设立坡头镇;200112月撤销阿子乡并入关庄镇;20026月,撤销耀县建制,设立铜川市耀州区;200211月撤销白瓜乡和安里乡,分别并入小丘镇和柳林镇;200410月撤销下高埝乡,设立正阳路街道办和天宝路街道办;20117月撤销寺沟镇,设立锦阳路街道办;20117月撤销柳林镇建制,分别并入照金、庙湾、石柱、关庄等乡镇。

2012年撤销石柱乡建制,设立石柱镇。

2015年撤销演池乡,并入石柱镇。撤销坡头镇,设立坡头3个街道办事处将照金镇柳林、东石坡、五联、葵河、联合、神水6个村划归庙湾镇,照金镇吴庄、修文、王益、西古庄、龙首5个村划归石柱镇,照金镇九里坡、柏树塬、支前河3个村划归关庄镇;将关庄镇寺沟塬村划归锦阳路街道办事处,长命村划归坡头街道办事处。调整后,耀州区辖8个镇,6个街道办事处。

宜君县

名称来历  因县西川有宜君水(今名沮河)而得名。

地理位置  地处陕西省中部,陕北黄土高原南缘,子午岭山系东南隅。东及东南与洛川县、白水县接壤,西南与印台相连,北及西北与黄陵县毗邻。县城宜阳街道,人民政府驻城关镇宜阳中街8号。

政区沿革  古属雍州豳地,秦隶内史。汉景帝二年(前155年)属左冯翊祋祤县,三国黄初元年(220年)侨置甘肃泥阳,废祋祤县属北地郡。西晋因之。前秦永兴二年(358年)于祋祤故城设宜君护军。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年)始置宜君县,属雍州北地郡。魏永安元年(528年),分北地郡置宜君郡,,宜君县属之,兼设郡治。北魏又分故泥阳地置石保县(今宜君县西部,县东部塬区属中部县),隶东秦州(孝昌二年改名北华州)中部郡。西魏、北周均沿袭旧制。隋开皇三年(583年)撤宜君郡,并石保县入宜君县,属京兆郡。唐武德元年(618年)宜君县改隶宜州。贞观十七年(643年)撤宜州废宜君县。二十年(646年)又置宜君县,属雍州。永徽二年(651年)县又废。龙朔三年(663年)割中部、同官2县地,于今宜阳街道复置宜君县,改属坊州。天宝十二年(753年)分宜君县地置升平县。五代和北宋宜君县属延安府坊州。宋熙宁元年(1068年)降升平县为镇,归宜君县管,隶永兴路坊州。金改永兴路为鄜延路,宜君县属鄜延路坊州。元鄜延路改为延安路,宜君县属延安路坊州。至元六年(1269年)废坊州,改属延安路鄜州。明和清初宜君县属延安府鄜州。雍正四年(1726年)鄜州直隶省,县扔属鄜州。据雍正《宜君县志》载:旧编一十八里,后并作文兴一里统九甲。分东西南北四乡,置讲约所,所治东乡五里镇、西乡店头镇(又名七里镇),南乡哭泉镇(今哭泉),北乡偏桥镇。民国初年宜君县属陕西省榆林道。后废道,属陕西省第三行政督察区,县境区划为东、西、南、北、中5个区和1个分县,即东区五里镇,西区焦坪,南区棋盘,北区七里镇,中区偏桥,分县是马栏。1936年改为联保制,全县设8个联保处,即五里镇、西舍、雷塬、姚渠(今耀州区瑶曲)、焦坪、七里镇、偏桥、棋盘,后载西舍、雷塬、姚渠三处,县域初划42个保,后裁并为37个保。1936年至1940年,原县属马栏分县和姚渠镇地区先后隶属陕甘宁边区关中分区、马栏属新正县,姚渠属淳耀县(今马栏归旬邑)。1940年又改联保制为乡镇保制,全县置33乡辖28个保,又设1个直属乡,即五里镇、七里镇、宜阳镇、偏桥乡、棋盘乡、玉华乡、建庄直属乡。1941年全县分设5区(即东、西、南、北、中)6镇(即五里镇、七里镇、偏桥镇、宜阳镇、大棋盘镇、玉华镇)28保。1945年全县分设3镇(五里镇、七里镇、宜阳镇)3乡(偏桥乡、玉华乡、新民乡)29保,原直属建庄乡降为保。

19483月属陕甘宁边区黄龙分区、全县设7个区,即五里镇区、棋盘区、焦坪区、七里镇区、偏桥区、城关区和建庄区。

1950年属延安专区,将建庄与七里镇2个区合并,共6个区30个乡镇。

19563月将七里镇区划归黄陵县。后又撤偏桥、城关2个区,改置为五里镇、棋盘、焦坪3个区(辖13个乡)和偏桥、彭村、新市(驻地县城)3个直属乡。

19588月全县设5个公社,后焦坪公社划归铜川市。121日,宜君县并入黄陵县,宜君境内设五里镇、棋盘、宜君、偏桥4个公社,下辖18个管理区,89个生产大队。

1961915日复设宜君县,全县共设13个公社,181个生产大队,522个生产队。

1965年将铜川市云梦、焦坪2个公社大部及金锁、城关、周陵、红土4个公社部分生产大队划归宜君县,并增设云梦、焦坪、县口3个公社。

1966年撒金盆、白河2个公社,分别并入宜君、偏桥、五里镇3个公社。全县共有14个公社(即宜君、偏桥、五里镇、西村、尧生、寺天、雷塬、棋盘、云梦、县口、焦坪、高楼洼、山岔、哭泉)。

1969年属延安地区。

19831020日属铜川市管辖。

19844月全县设14个乡;8月城关乡改设城关镇,12月五里镇乡改设五里镇,全县共212乡。

199712月撤销棋盘、高楼洼、偏桥3乡设棋盘镇、马坊镇、偏桥镇。撤销寺天乡,其所辖背壕、安子头、跃进、寺天、马庄、韩庄6村划归棋盘镇,张河、星星坡2村划归五里镇,良河、拴马、尹村、新生4村划归雷塬乡;将五里镇牛家庄村划归城关镇。

200112月撤销焦坪乡、马坊镇合并设太安镇(驻地马坊村);撤销偏桥镇、山岔乡合并设彭镇(驻地彭村);撤销县口乡并入云梦乡。

20116月撤销尧生、雷塬2乡,合并设立尧生镇。

2015年撤销西村乡并入五里镇;撤销哭泉乡、设立哭泉镇、将太安镇金牛、云梦乡花庄、苍坊坪。城关镇金盆、南塔5个村划归哭泉镇,撤销城关镇,设立宜阳街道办事处,调整后辖7个镇,1个街道办事处。

 

铜川市新区

 

铜川市新区位于铜川市耀州区西南部,南接富平、三原,北接耀州区关庄镇,面积126平方公里。辖正阳、咸丰、坡头三个街道办事处、16个城市社区、41行政村、152自然村,常住人口11万。下高埝原是块风水宝地,古称“落星原”是耀县的“白菜心”。人文底蕴丰厚,历代州府县令都曾设想在此建设州府县衙,但都未如愿实现。

铜川市北市区、耀州区城区地处漆水河、沮河川道,面积狭小,有限的城市空间对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带来一定的局限性,严重影响城市的对外辐射能力和人民生活。为了提升铜川市城市综合竞争力,搭上改革开放的快车,铜川市委、市政府决定将市区向南扩展延伸至耀县西南的下高埝原。19927月中共铜川市委、市人民政府及其领导班子具备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卓越胆识,凭借下高埝自身的人文、地理、交通优势和政策机遇,决定在下高埝原建设铜川新区,让“落星原”重绽星光异彩。下高埝原,原区地势平坦属起伏波浪式平原地带,由北向南倾斜,东为漆沮、西为赵氏河,水资源丰富。包茂高速、西延高速、合凤高速(铜川段),210国道贯穿南北,有咸铜、梅七两条铁路线。东西南北两纵两横的高速公路网和铁路骨架,为新区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1993年陕西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建设铜川新区,赋予享受省级经济开发区的优惠政策。200211月,铜川新区被列为国家级高新发展带的重点建设区域,成为陕西省“一线两带”建设的核心层。

市委、市政府一届接一届、一任传一任,弘扬正能量,传递接力棒,聚焦新区,攻坚克难,实施发展。新区城市建设规划科学超前。按照将新区建设成“城市气息浓厚、建筑风格特别、城市功能完善、产业支撑力强、人与自然和谐园林式城市”的总体目标,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大手笔、精雕琢,着眼未来发展的原则,提出耀县下高埝原区是开发区的理想选址,规划年限近期1992年到2000年,中期2001年到2010年,远期2010年到2020年,规划范围为:东起药王山、西至坡头、北到关庄、南到义和村,面积200平方公里左右。开发区发展方向:一是以资源为基础,调整与改善工业结构;二是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促进信息交流与物质中转,建设工贸一体的物质技术交流基地;三是扩大对外交流,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国内外资金;四是搞好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配合全省开拓北线旅游,以药王山、耀州窑为基础,开发香山、玉华宫,吸引观光旅客,扩大铜川的知名度。依据环境容量,城市人口发展以35万为宜。新区经过20多个春秋的建设,已经形成坡头工业园区、南部产业园区、中部商贸服务区、北部居住区、赵氏河流域新区慢谷五大板块建设,突出产业项目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民生工程建设,发展以装备制造、食品加工、煤电联营、养生旅游为主导的龙头产业,大干、苦干、实干、快干。截止2014年底城市基础设施基本完善普遍达到“水、电、路、气、讯”五通的目标。规划道路100余条已建成已命名和在建的56条,并对老市区至新区25公里道路进行了拓宽改线的改造升级。新区南部工业园区横四、横五、纵六工业道路及排水绿化配套设施已全部完成。新建公园有正阳(带状街心)公园、牡丹观赏园、植物生态园、大唐养生园、运动公园、申河香谷湿地雏形初现。绿地面积已达35%。新建医院三处:铜川市人民医院南院、铜川市肿瘤博爱医院、铜川市中医医院,社区卫生所57个。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的普通高校一所、中学 6所、小学19所。图书馆一座,体育馆一个。入住新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业已达1700余家,其中已建成投产的龙头企业有华能铜川照金电厂、旺旺食品有限公司、大秦铝业公司、铜川中星材料公司等。目前,新区已成为铜川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如今的新区已成为一座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城市,是广大人民群众和有识之士养生宜居、创业发展的好地方。

 

山水地名篇

军台岭:位于铜川市王益区境东5公里处,《陕西通志》名龙蟠山地形险要,为历代兵家必争要地。相传古护军驻此故名“军台岭”又称“敦台岭”。唐时尉迟恭、宋时杨延昭曾屯兵于此。面积约56平方公里,属于子午岭山脉支系,呈西北—东南走向,平均海拔1275.5米,主峰点海拔1339.9米,东侧起伏较大,西侧坡势缓和。以黄土为主,土层薄,天然植被差,是宜林宜果之地。山石层系白砂岩,余脉地层之中藏有丰富的煤炭资源。曾为李家塔、桃园、崖窑等多处煤矿主产区。岭南陈炉镇是省内耀瓷主要产地。宜(宜古)上(上店)五(五一路)军(台岭)公路蜿蜒绕岭而过。山巅有194811月西北野战军攻打国民党军台岭守军时的军台岭之战战场遗址。

石马山  位于铜川市印台区陈炉镇境南。为南北走向,长约六公里,宽二公里,平均海拔1400米,主峰海拔1500.8米。是市东南最高山峰,尖山诸峰拱附,山势如脱疆骏马奔腾丛岭之间,故得名石马山

石马山结构由石灰岩和砂石岩形成,经过流水侵蚀,形成奇峰峻岭和峡谷。蕴藏有丰富的耐火粘土、煤炭等矿藏。

山巅原有“白马祠”,祠前有石池,水清如镜。古迹有“莲花台”、“宝瓶堡”,风景皆得自然之妙。“莲花台”、“石池”遗迹犹存。

凤凰山  位于铜川市印台区金锁关镇境北,面积28平方公里。主脊东北一西南延伸,结构由石灰岩组成,主峰海拔1671米。植被覆盖良好,地下煤藏丰富,是铜川市重要产煤区之一,沿东、南侧曾建有崔家沟、焦坪等煤矿。相传很早以前飞来一只金凤凰落在山顶上,由此而得名。山东凤凰谷,有唐避暑行宫-----玉华宫遗址,现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庙山  位于宜君县城南16公里处,面积44平方公里。为桥山山系一部分,结构由石灰岩组成。大部海拔1300米以上,主峰海拔1734米。上覆薄黄土,山坡岩石裸露,缓坡有较厚黄土堆积。植被覆盖较好。西靠210国道及重要关隘——金锁关。山巅之上有座华岳女君庙,名庙山,传为华岳帝君的女儿在此修炼成仙之处,也叫女华山。

云梦山  位于宜君县南16公里处,面积约46平方公里,为桥山山系一部分。结构由石灰岩组成,主脊东西延伸,大部海拔1400米以上,主峰海拔1535米。深谷基岩裸露,缓坡有较厚黄土堆积。云梦山由于山势高,每年夏季云蒸雾绕,身在其中,不知所居,有如梦幻,因此而得名。主峰南侧建有春秋战国时期的军事家鬼谷子王禅传经讲道隐居地云梦山道观。.

宜君梁  位于宜君县城西南,因宜君县城建于梁上,故名。属陕北黄土高原梁卯丘陵沟谷区宽梁地形。东起五里镇河上游支流,面临西河;南到哭泉,北至偏桥镇。南北长25公里,东西宽3~7公里,面积144平方公里。宜君梁纵贯宜君县西部,构成南北交通“天桥”,210国道由此通过。宜君梁北段彭镇偏桥有战国时期的魏长城遗址,南段哭泉镇有“哭泉”遗址,为传说中古时孟姜女哭出的。沿哭泉北行不远处有个“豁口”,旁边有座孤立的小丘,名曰“一锨土”,传说是大禹治水一锨铲开的。宜君梁中段有近2000年历史的宜君县城,今建有龟山公园。龙山公园。宜君梁不仅历史悠久,古迹多,而且草木茂盛,草林覆盖率达90%以上,景色如画,夏季格外凉爽,是避暑纳凉的好地方。曾官为工部尚书的清代画家和诗人张祥河过往宜君,两宿县城,对山城的清凉爽心感受很深,写下《再宿宜君作》的著名诗篇:“寒入宜君暑不存,地非风穴即风门。往返再宿山城上,江海涛声彻夜翻。更无蛇蝎闹昏虫,金锁居然不漏风。避暑唐宗真得地,年年飞白玉华宫”。

宝鉴山  位于耀州区与富平县交界处,面积约18平方公里。为黄龙山地南缘部分,石灰石熔岩结构,呈西北一东南延伸。主峰海拔1151米。西南侧山麓有唐懿宗简陵。西麓药王山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陕西通志》名五台山,又名北五台。相传年丰则山有光如鉴,故名宝鉴山。

药王山  位于耀州区城东1.5公里处。该山由5个小山峦组成,北高南低,石灰岩地质结构。平均海拔734.4米,主峰海拔812米。据乔世宁《耀州志五台山志》载,该山东有瑞应,南有起云,西有升仙,北有显化,中有齐天五峰拱峙,顶平似台,因名五台山,俗称东山。清代中叶,以民间尊称孙思邈为药王而更名药王山。

唐代名医孙思邈曾栖隐此山,精研医药,死后人称孙真人,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加封为妙应真人。北宋以来,历代修祠建庙,香火隆盛。

武王山  位于耀州区石柱镇境北,面积30余平方公里,据《陕西通志》,因有武王庙而得名,处陕北高原向关中平原过渡地带,由石灰砂泥页岩组成,大部分海拔1200米,主峰海拔1466米,东高西低,北侧陡峻,南侧平缓,东侧有公路通210国道。               

文王山  位于耀州区石柱镇境北,面积22平方公里,据《陕西通志》,因有文王庙而得名,《雍大记》:文王射丰即此。文王山与武王山东西相连,处陕北高原与关中平原交接地带,由石灰砂泥页岩组成,大部分海拔1400米,主峰海拔1520米,,北侧陡峻,南侧坡势和缓,东侧有公路通210国道。

漆水河  石川河支流,古称铜官水,旧志称今雷家沟水为漆水,以源头多漆树而得名。又云:“漆水有二源,其一自县北五十里之哭泉梁,南流经金锁关神水峡险隘,名铜官水;又一源出北高山,曰漆水。二水相合,河名曰漆”。《诗经·小雅·吉日》“漆沮之从,天子之所”

漆水源出印台区西北凤凰山东的崾崄梁下,东南流14公里至金锁关,在女回山下与源自哭泉梁的淌泥河交汇,古称铜官水;南流至纸坊村纳马杓沟水,经柳湾、顺河等村,于同官县故城(今印台区政府驻地)东北0.5公里处的频山脚下纳雷家沟水;复南流2公里入王益区界,纳史家河水后;西折横穿铜川市北市区,纳小河沟水,至川口纳王家河水;复南下12公里经黄堡新村入耀州区界,在耀州城南与沮河汇流为石川河,全长62公里,流域面积773.5平方公里,河谷宽可达2000米以上,河床比降11.0‰,年平均流量1.25立方米/秒,多年平均流量3623万立方米。

沮河  石川河支流,相传河水中含有大量腐烂植物埋在地下形成泥沼沮洳成河而得名。源于耀州区西北的长蛇岭、老爷岭一带,由大波沟、西川等数条小溪汇合而成。上游东南向流经瑶曲、庙湾、柳林、官庄寺沟,耀州区城区等地,于城南1.5公里处与漆水汇合为石川河,复南流1公里出岔口入富平县。河长77公里,流域面积915平方公里,其中境内流域面积878.5平方公里,河床比降13.常流量1.5立方米/秒,多年平均流量6210万立方米,其中耀州区境内5927万立方米。中下游川道地势平坦,构成宽广的河谷平原。下游建有桃曲坡水库,控制面积830平方公里,下游有1万亩灌区,称沮河罐区,有烟雾、通城两条渠道组成。桃曲坡水库现被开辟为省级旅游风景区,名为锦阳湖生态园。漆沮二水并称于世,《诗·大雅·緜》:“民之初生,自土沮漆。”毛传:“沮水,漆水也。”清徐珽《大猎》诗云:“雅歌沮漆夸从狩,乐胜军前奏凯回。”漆沮二水相汇处,自古有“漆沮汇流”一说。

赵氏河  系石川河支流,相传因此河水量甚小而得名涧谷(古读峪)水,清末赵氏提倡加宽河床,经开凿畅通成河而更名赵氏河。上游由吕村河、陈村河组成,与耀州区双岔河汇流后始称赵氏河。吕村河源于耀州区官庄镇北的柴场子附近。河全长72公里,境内流长22公里,流域面积75.2平方公里,年径流总量1371万立方米。陈村河源于耀州区照金镇杨家山、带子一带,流长63公里,河道比降17‰,流域面积237.1平方公里。  双岔河以上流域面积共204平方公里,赵氏河流经耀州区玉皇阁等村,至新区陈家坪村入富平县界,流长33公里。流域总面积287平方公里。其中,耀州区境内224.1平方公里。1960年,三原县在赵氏河干流上修建玉皇阁水库,坝高 36.3米,控制流域面积216平方公里,属中型水库,水库上游建有申河湿地公园,成为休闲养生、旅游观光点。

洛河  又名北洛河为别于河南省的洛河故名。是黄河下游西岸支流渭河的下游支流,其上游称头道川,发源于陕西省西北部的定边县南梁山之古涝川,向东南流经吴旗县,于川口附近,有支流周河汇入,在甘泉县折向南流,于黄陵附近又有支流葫芦河汇入后流向东南,过境铜川市宜君县后,经白水、蒲城、到大荔县南的三河口附近注入渭河,全长660公里。洛河上、中游流经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地区,河水含沙量较大,下游平原地区,有灌溉工程,农业比较发达。洛河为铜川最大的过境河,于宜君县西村乡白沟村入境,流经我市宜君县尧生、雷原两镇,为宜君县和洛川县的界河。在境内长35公里,辖区内流域面积1646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43.3.在宜君县和印台区注入洛河的支流有山岔河、青河、五里镇河、白水河等67条。据史学家考证,中华民族始祖轩辕皇帝当年就是沿着北洛水南下,到达今陕西的大荔、朝邑一带,之后又东渡黄河,帮助炎帝打败蚩尤的。

青河  系洛河二级支流。源于印台区金锁镇玉华村石马台,流经宜君县新庄、马王庙、彭村、草地等村,与宜君县西河会合后,入黄陵县界,在黄陵县西流入沮河,沮河入洛河。上游由西河、玉华河、山岔河3条近乎平行的小河组成,玉华河为其主源流。境内流长51.5公里,流域面积489.6平方公里,境内流域面积329平方公里。河床比降13.6‰,年径流总量1908万立方米,年平均流量0.61立方米/.上段流经土石山区,梢林繁茂,含沙量少,中、下段流经黄土梁峁丘陵及黄土塬沟谷区,沿河谷川道,地势平坦,为宜君县主要产粮地之一。上游玉华村。有唐避暑行宫——玉华宫遗址,现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