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阳县人口消长

据1981年文物普查,山阳境内,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有十处之多,老官台文化类型、仰韶文化类型、屈家岭文化类型都有。这表明,早在公元前三、五千年的新石器时代,本县南宽坪的窑沟口、漫川关的乔家村、色河铺的阎家湾、峒峪口的葫芦坪、三里店的东西原、五里乡的师范原等,都有人类定居。由于受自然条件和低下的生产力水平限制,人口数量稀少,人类繁衍缓慢,人的寿命也很短暂。
    从有文字记载以来,本县人口的变迁,大体经历了缓慢消长、骤增骤减、高峰控制三个阶段。
    一、缓慢消长阶段
    自西晋置县至清代末年,本县人口一直处于缓慢消长状态。
    据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载:西晋太康(281~285)初,上洛郡有17000户,56270人。彼时上洛郡辖三县,推算本县约5600户,18700人。隋大业五年(609),上洛郡增辖五县,斯民降至10516户。唐贞观十三年(639),商州五县计4901户,20074人,比西晋更少。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分丰阳西境置安业县后,户口开始回升。到天宝元年(742),上洛六县户口增至8926户,53080人,本县为1488户,8554人。北宋时,人口继续增长,至崇宁元年(1102),商州户口增至73129户,162534人。据《宋史》载:商州时为五县,丰阳属一至三万户的中等县。推算出本县当时有14626户,34460人,出现第一个高峰。
    人口现象体现社会现象。南宋之后,宋、金、元反复争夺陕南,丰阳被析为两半,鹘岭南部属宋,北部属金。迭遭战祸,死亡惨重,至明成化十二年(1476),全县仅有1320户人。明末李自成占据商洛,官府围剿更甚。崇祯十三年(1640),本县大荒,斗米银价二两,流离者十之八九,县城阅岁绝人踪,城内茂草深数尺。至清顺治二年(1645),全县仅剩八百多户,每户以五人计,也不过四千余人,少到极点。
    清代前期,统治者采取一些恢复农业生产、有利人口增殖政策。山阳数任知县也都注重招抚流民。晋、豫、鄂、蜀等地逃荒者相继前来垦荒,人口增长很快。乾隆七年(1742),全县仅1851户,11794人,还没有恢复到一千四百年前初建县时的人口数。乾隆三十年,河南、湖北大灾,两地灾民来山阳谋生者甚多。《陕西志辑要》载:“山阳县地方幅员辽阔,树木丛杂,人烟稀少,不过一万余口,近则各省客民渐来开山,人口增至十倍之多。乾隆六十年,已增到7806户,63201人。到道光三年(1823),全县人口达到107700人”,呈现第二个高峰。
    二、骤增骤减阶段
    民国时期,山阳户口处于骤增骤减状态。
    清道光初,全县人口突破十万。人口基数大,增长的绝对数也大。民国元年(1912),全县总人口突破二十万,达到219698人,在第二个高峰的基础上,九十年翻一番。民国十七年至二十一年,陕西八十余县连年遭受旱灾雪灾,秦川赤地千里,渭北高原陷于绝户绝村,灾民纷纷进山采食树皮草根,有的在山阳权且落户。民国二十四年(1935),全县户口增至64094户,255803人,呈现第三个高峰。
    民国后期,兵匪猬集,战争连年,灾害频仍,人口大减。民国二十四年(1935),红二十五军离开陕南后,游击区迭遭残酷围剿,不少人流离失所;蒋管区人民,逃丁逃伕,妻离子散;客居不久的外地人大都回了原籍,人口随之大减。民国二十六年(1937),降为34019户,116222人。二十七年又降为23136户,92696人。三年骤减163107人,平均每年减少54000多人。此后直到民国末年,全县人口一直波动在10~15万之间。
    三、高峰控制阶段
    建国后,山阳人口持续增长,形成新的增殖高峰。人口发展与经济发展失调的矛盾日趋严重,政府不得不采取措施,对人口生产实施控制。
    1949年6月山阳解放后,邻近流民争来山阳落户,人口顿时骤增。1950年,达到49756户,218205人,比1948年的139054人,增长57%。
    建国初期,战乱停止,流民得以安居,饥寒交煎的佃农分得了土地,满足于“一把镢头两亩地”的生活水平,开始成家立业,繁衍后代。当时社会经济政策实行按人口平均分配,刺激着人口繁殖。加之医药卫生保健事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人口出生率迅速上升,死亡率逐渐下降,人口数量不断增长。到1957年,全县已有57242户,255069人,接近民国二十四年第三高峰的水平。七年间,平均每年增长5266人,增长率为23.3‰。
    1958年至1961年,由于自然灾害和左倾失误的影响,群众生活困难,县民出现外流,全县总人口数一直停滞在1957年的基数上。从1962年起,又持续大幅度增长。1968年突破30万。1974年,全县已有71954户,343308人,形成第四个高峰。十二年增殖85401人,平均每年增加7116人,增长率为22.7‰。
    从1975年起,计划生育工作始见成效,人口出生率开始下降。到1985年底,全县人口数达到84916户,379993人。十一年增加36685人,年均人口增长率降到9‰,人口进入控制发展阶段。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