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学岁月

 

求 学 岁 月

冯雄文

 

从走出校门参加工作到现在已有近20个年头了,但是过去求学岁月的点点滴滴却总是铭记于心,挥之不去。

                 

我是在家乡农村上的小学。学校就在我们村子中间,整个学校就一大一小两个教室、两个民办教师,一个老师办公室,全校共有5个年级。学校的条件十分简陋,小一点的教室,实际上以前就是一座庙,大约有十几个平方大小,里面坐两个年级的学生,我曾在那个庙里完成了2年级和5年级的学习。另外一个教室稍大一些,里面坐三个年级的学生。我们学校虽然不大,但是环境却非常好,整个学校被郁郁葱葱的树木笼罩。到了盛夏时节,校园里那棵树冠硕大的合欢树尽情伸展着层层叠叠的枝叶,一簇簇白里透红的毛茸茸的花蕊在风中微微颤动,整个校园弥漫着沁人肺腑的淡淡清香;粗壮高大的槐树给地上投下厚厚的树荫,树下凉风习习,我和同学们在树下尽情的追逐玩耍,阵阵笑声在校园回荡,感到无比开心惬意。

那时候,由于我们学校只有两个教室,教学采取复式教学,老师给这个年级学生上完课,再给另外一个年级的学生上课。每逢冬季,天气严寒,坐在教室里常常瑟瑟发抖,为了取暖,每天清早上学,每个学生从家里带些柴火,在教室里生火笼子,这是一种取暖的土办法,就是把家里用过的那些洋瓷脸盆端来,再拿些柴火在脸盆里生火取暖,经常教室里烟熏火燎的,非常烟、非常呛,常常呛得人直流眼泪。“土台子、泥孩子”就是当时我们学习环境的真实写照。那时,我们学习用的课桌就是用胡基垒起来,然后上面抹上一层薄薄的水泥面,我们就趴在这样的桌子上学习,冬季感到冰冷冰冷的。记得我上二年级那年,由于胡基垒起来的桌子使用时间已久,桌腿已很不结实,趴在上面学习,明显感到桌子有摇晃的感觉。终于有一天,我和同桌正趴在桌子上做作业,突然“轰隆”一声整个桌子就坍塌下去了,把我们的书、书包等学习用具全都压在了土下面,当时可把我吓了一大跳,对于今天的学生们来说这简直就不可思议。

那时候,家里的生活非常贫穷,经常吃不饱、穿不暖,物质极度匮乏。我们家住的是几孔土窑洞,姊妹三个都在上学,父母常年起早贪黑在贫瘠的土地上给农业社劳作挣工分,但家里的日子过的还总是紧巴巴的。我们平时都是用农村赤脚医生给人看病打完针后的盒子装铅笔橡皮,当文具盒用。记得上四年级的时候,父亲用四角六分钱第一次给我买了一个上面印有南京长江大桥的铁文具盒,我拿着文具盒爱不释手,欣喜万分,高兴了好长好长时间。学习时,我非常注意节俭,记得有一次,我跟父亲到镇上赶集,在公路边的水渠里发现一大张形状极不规则的白纸,我赶紧把它捡起来拿回家在上面整整齐齐、认认真真的抄写生字,记得最长一行竟写了220个生字,就这样,我把一张白纸密密麻麻的写完了。那时候生字本、算术本正面写完了仍舍不得扔掉,还要在反面写,一根铅笔用的实在拿不到手里了才肯扔掉。学校的两个老师讲课非常有趣,对我们学习要求十分严格,那时,语文课本上角角落落的生字我都能记的滚瓜烂熟,每篇语文课文我都能流利背诵。上小学时,我每次考试成绩都在九十多分,甚至考满分,我把每学期考过的语文和数学卷子全部都用夹子夹起来整整齐齐保留着,还时不时地把过去的卷子翻出来看看,总是令我感到欣喜,这也不断地激励我更加努力学习。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上小学时,我就常常帮助父母干农活。每天下午,一放学回家,我就放下书包,跨起草笼,给羊去割草。每年暑假,我都要拿着镢头去山坡上挖荒地,或者帮家里干摘花椒、锄地、拉粪土之类的农活;为了减轻父母的劳累,十三岁那年我就用稚嫩的肩膀挑起水桶到井台上去给家里挑水。我们姊妹几个都比较懂事,每逢春季,姐姐时常要挎着笼,到山上、沟里,或者很远的田野里,去挖各种野菜,回来后母亲给我们做着吃;弟弟在很小的时候就常常不声不吭的提着框子捡拾些烂鞋、废铁或者牛骨头等破烂,背着到镇上的废品收购站去卖。我们还时常到山上挖一些软志、茵陈之类的中草药,摘净晾干后拿去卖,用卖的钱给自己买些本子、铅笔等学习用品。

那时候,家里的生活极其艰难,经常吃的是玉米面馍,还有腌制的酸菜、咸菜。记得家里吃的菜油时常装在一个小瓶子里,炒菜时,母亲用筷子在油瓶里蘸上几下,在锅里滴上几点油来炒菜,能够吃上一次白蒸馍或者擀面条,当时对我来说简直就是一种奢望。每年年底,晚上我常常躺在被窝里掰指头算着还有多少天过年,因为对我们来讲只有过年才能吃上香喷喷的肉夹馍,才能穿上新衣服;只有在生病时,母亲才会给我下上一碗挂面或者煮上两个鸡蛋吃。记得上四年级时,姐姐在离家五六里路之外的镇上上中学,每天早出晚归,中午不能回家吃饭,每天晚上母亲下地回来就给她烙一个玉米面和麦面两搅的薄饼子,每每这时我和弟弟两人站在锅台两边,眼巴巴的瞅着锅里烙的饼子,馋的直流口水。等饼子烙好后,母亲拿刀在案板上切饼子的时候,给我和弟弟把饼子的边上切一点给我们吃,其余的饼子切好后放置在厨房比较高的地方给姐姐留着,怕我们偷吃。为了能吃上饼子,上中学就成为我当时的梦想。

就是在这样的艰难岁月中,我度过了自己难忘的小学生活。

                 

我的初中是在镇上的初级中学上的。上中学时我是走读生,早上到学校,晚上再回来。那时候,我家离学校有六里路,大部分路是弯弯曲曲的山路。每天早上,天还没亮我就和村子里的同伴背着书包去上学,晚上上完晚自习后才往回走。冬季,早上上学去的时候,天上还是满天繁星,晚上回来时,依然是繁星满天。有时候,上学时间要是有点晚了,在上学路上常常一路小跑。有一次,天很黑,我背着书包急匆匆跑着去上学,结果路上修路施工,我没注意一脚踩空,一下子掉进一个半人深的土坑中,我的腿上被划了长长的一个口子,顿时就渗出了血,可我还是一瘸一拐坚持去上学。遇到天阴下雨,家里没有雨鞋雨伞,我常常披一大块塑料布、戴着草帽、穿着布鞋、趟着泥水去上学,走到学校时常常鞋子裤腿都湿透了;下雪天,穿着棉布鞋,踩着厚厚的积雪,顶着刺骨的西北风,深一脚浅一脚,一步三滑,往学校赶,真是“穷冬烈风,负箧而行”,非常艰辛。学校的教室里也没有任何取暖设施,寒冬腊月坐在教室里常常冻得瑟瑟发抖,但只能硬撑着坚持上课学习。

上中学时,对我来讲最难熬的就是冬季中午放学那段时间。那时候由于我们村子离学校最远,中午放学后,住在附近村子的同学都回家吃饭了,而我们村子的这些娃由于路远回不去,只能带些干馍凑活着吃,所带的馍大部分是玉米面馍或者就是些黑馍,馍冻的硬梆梆的,一吃起来直碜牙。没办法,我们就到学校烧开水的大锅下的炉膛里烤馍,炉膛很大,我们必须小心翼翼探着半截身子才能把馍塞到炉膛里去烤,不时地还要去翻馍,我和同伴们还常常比赛看谁烤的馍又黄又干,看谁烤得馍好,在寒冷的冬季,能吃上烤的热馍,就觉得很不错了。

至今,我还记得我们学校里有一位大婶。那位大婶在我们学校的教师灶做饭,她大约有五十多岁,个子不高,干活很麻利,非常慈善。冬季,她看我们这些远处的孩子放学回不了家,要在烧开水的炉火膛里烤馍,一个个手上脸上常常蹭得满是煤灰。如果那天吃饭的教师少,她就赶紧抽空从灶房出来对我们说:“娃,快把馍拿来,我给你们在锅上热热吃”。她把我们的馍拿到灶房里,放在笼里给我们溜热让我们吃。在寒冷的冬天,拿着热气腾腾蒸馍,再夹上点咸菜,吃起来我感到是那样的香,简直就是美味佳肴,身上也顿时觉得暖和了。在那个艰苦的岁月,在寒冷的冬季,那位热心肠的大婶给了我们无私的帮助,使我倍感温暖。中学毕业后,我就再也没见过那位大婶,真不知道她如今生活得怎样。

     在艰苦的岁月里,我也拥有许多生活和学习的欢乐。虽然我们家离学校远,但是几乎每天我到学校都是最早的,一进教室,第一件事就是赶紧掏出书把前一天学过的语文课文、英语单词或者数学公式定理等知识迅速朗读记忆,一般读十五分钟后,其他同学才陆续到教室,紧接着就去上早操,开始了一天的学习生活。上课时候我认真听讲,对老师讲解的知识力求在课堂上就要掌握并融汇贯通,然后利用放学时间就很快整整齐齐的把作业做完了,上自习时把所学知识再复习一下,这样各门课的知识基本就掌握好了,感到学习非常轻松。

   最为难忘,也对我学习最有启发和帮助的是我们自创的学习英语的方法。夏季,每天放学回家,我和同村的几个同学在路上边走边相互提问当天新学过的英语单词,在提问回忆中加强对英语单词的记忆。我们有时还坐在半路的硷畔上,眺望着远处的山野,迎着金黄的夕阳,拿着英语书非常认真地高声拼读记忆单词,还相互比赛看谁记的快,在轻松愉快中一个个新学的英语单词就牢牢地被记住了,一篇篇英语课文也被读得滚瓜烂熟,便感觉英语很好学,学起来也很有意思。虽然那时没有录音机,没听过磁带,也没有什么学习参考书,但是我的英语成绩却非常好,在当时这对一个农村孩子来说确实是不容易的。在以后的中考、高考时,我的英语成绩在所有成绩中都是最高的。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初中时,我的各门功课学的都比较扎实,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在学校举行的学科竞赛中,每次都能获奖,这时我总能感到收获的喜悦。初中毕业时,我们班就我一个人以较高的成绩考上了高中。

 

上了高中,家里的生活状况有了较大改善。由于学校离家远,我成了住校生,一周回一次家。父亲在集市上花了60块钱给我买了一辆半旧的飞鸽牌自行车,这样条件就大为改善,终于有了现代化的交通工具。那时,我每周上学去时带些馍和家里腌制的咸菜,前三天主要吃带的馍,后面两天我可以上灶买饭吃,买上两个黑黑的杠子馍,吃的菜是白菜煮萝卜,上面漂几星油花,就像路遥在《平凡的世界》里描写的孙少平买的丙等菜,或者5分钱、2两粮买碗汤面片,不过这对我来说已经很满足了,总能吃上热饭,也不会饿肚子了。

高中在学校宿舍住,住的条件比较差。记得刚上高中,我报完名拿着铺盖卷来到宿舍,宿舍是一座很大的瓦房,宿舍里支着两排长长的木板床,中间留着很窄的过道,在另一排床板上还支着一层架子床,也就是说是双层的,真像革命战争年代行军部队战士的地铺,一个人紧挨一个人,每个人也就只有2尺宽的地方,仅能铺下一床褥子而已,一个宿舍就住了五十多个人。冬季好凑合,到了夏季就难熬了,由于宿舍人太多,臭虫、跳蚤和蚊子常常骚扰我们,晚上令人难以入睡。实在没办法了,下晚自习后我和班里几个同学在教室把几个课桌往一块一对就当作床,从宿舍抱来被褥睡觉,这样睡觉倒觉得很安然。

     我是在富平县庄里镇立诚中学上的高中,立诚中学是著名爱国将领胡景翼将军创办的学校,整个校园布局成对称状,仿日本式建筑,校园古木参天,环境优美,学风甚笃。据校史记载,著名革命家习仲勋早年就曾在我们学校求过学。在这所历史悠久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校园里,每天天刚蒙蒙亮,到处就有莘莘学子孜孜求学的身影;晚上,在路灯下依然有同学在专心致志的看书学习。沉浸在这样的氛围中,我在知识的海洋中贪婪地汲取着营养,丰富和充实着自己。

     九十年代初,高考上大学,被称作“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竞争异常激烈,往往在高考前先要进行预考,许多学生在预考中就被淘汰了,这样有许多同学辛辛苦苦上了三年高中还没有参加高考就要回家了。即使通过预考参加高考的学生百分之八九十也要经历高考落榜的痛苦,即使你一分之差也会无缘大学,由此可见,我当时上学的压力是多么的大。至今我还为那些当年高考落榜的同学感到惋惜和遗憾,因为他们中的许多人学习也非常好,学习底子也非常扎实,只不过那时的高考录取比例实在太低了,才使他们无缘上大学。就是在那样激烈的竞争中,我带着家人的期盼终于如愿以偿考上了大学。我在经历了十年寒窗的苦读,经历了无数风雨的洗礼和艰难的磨砺之后,实现了“鲤鱼跳龙门”的愿望,实现了一个农民子弟人生的巨大转折。

如今,每当我回忆起过去求学的艰难岁月,我深切地感受到苦难是人生的财富”。从小学到高中毕业,艰苦一直伴随着我度过了十二年的学习岁月,而正是这种艰苦的生活磨砺了我,增强了我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坚定着我前行的步伐,使我受益终生。

 

              201256日写于家中)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