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姓氏文化

一、姓氏文化


姓和名一样,都是代表每个人、每个家族成员的一种符号,从它的形成、发展、演变的漫长历史过程来看,它是构成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姓氏是姓和氏的合称,在遥远古代,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古代姓与氏产生于人类早期生存原始部落之中。姓有单姓、复姓、多字姓之分。姓氏文化涉及到社会学、历史学、语言学、文字学、地理学、民俗学、人口学、地名学、星象学、心理学等众多社会学科。

姓的形成首先与原始人类图腾有关外,还与女性分不开。因人类产生开始为抵抗自然灾害和凶猛野兽,一直是以群居生活,最先为原始母系社会,由于妇女处于主要支配地位,实行群婚制,因此后代只知其母,不知其父,故“姓”为“女”所“生”。进入父系社会后,大多就以父为姓。据考古资料表明,在已出土的西周青铜器铭文中,可明确考定的姓不到30个,但多数都是带有“女”字旁,如姜、姬、姚、姒、娟、婢、妊、妃、好、嬴、嫪、妫、娲。所以在许多神话传说中有“圣人无父,感天而生”之说。因而各氏可互通婚姻,但同姓族内禁婚。为此姓的出现使原始氏族人类的婚姻生育观念逐步摆脱愚昧状态的一个重要标志。

“姓氏”在现代汉语中为一个单词,但在秦汉以前,却是明显不同的两个单词组合。因“姓“源于母系血缘关系,“氏”是氐族,为父系血缘关系,是和血缘关系之人同于一起的种族,姓和氏的区别又同时使用则表明母权制让位于父权制。但母系社会影响一直沿续到春秋战国时才逐渐消亡。

目前对姓氏研究已成为一门综合学科,它与人口学、统计学、语言学、历史学、考古学等有密切联系,对现代学科管理也起到很大作用,故称为一门边缘学科。现代欧美各国姓氏,大多来源于中世纪,最早的可追溯到古希腊和古罗马帝国时期,而早在五千年前,我国就已产生了姓氏,并逐渐扩大,世代延续,比西方姓氏较早上千年历史。故中国第一部解说文字的原始形体及字源的文字专著是公元58—147年许慎《说文解字》释:“姓,人所生也……因生以为姓,从生”,其意为人是母所生,故姓字为女字旁。而“氏”在清朱骏声著《说文通训定声》中解释“氏,本意为木本,即植物之根,后合入姓氏的氏,就为取木之根本之意”。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母系社会逐渐被父系社会所取代,故后人改姓从父,而氏反而为女姓家族之所用。后来氏族制度又逐渐被奴隶制、封建制的阶级社会所替代,赐士以命氏的法理国家产生了。到春秋战国时期,姓与氏逐渐合而为一,皆为姓,其代表个人与家族符号。

中华姓氏传承5000余年,而世界西方许多古文化早已销声匿迹了,这就更好地表明,中华姓氏一直是代表中国传统的宗族观念,是以父系血缘关系文化的特殊形式记录中华民族的形成,因而姓氏文化就产生了民族向心力、亲和力、凝聚力。尤其是通过姓氏谱牒、宗祠更加联结了同姓同族的紧密性。为此,历史悠久的姓氏文化和传统独特的中国谱牒学,在历代社会科学中得到了逐渐发展,而且在现代生命科学中得到重视和应用,并形成了具有中国资源特色的跨科学研究领城—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学。通过不同群体的亲缘关系、人群迁移,可以深入研究探讨中华民族的起源和父系遗传物质DNA及人类物种进化的一条新的重要途径和科学依据。

中国人一直习惯继承父姓繁衍后代,而女姓仅自己一生保留父姓而不传下一代。因此绝大多数姓氏宗族属于一种无性别之份,以父系方式传延“基因”,即相当于性染色体遗传基因。因父性中含有X、Y两种精子,X精子传女,Y精子传男,从而使Y精子具有连续传递姓氏特征的性能。当然历史社会中也有改姓现象。这就包括入赘婚姻,随母姓氏,避难改姓,少数民族汉化改姓等等。但不管改姓么样,第二代以后还是仍以父姓为传延了。因而悠久的姓氏历史和相对稳定的传递,使中国姓氏产生多样性,同时也为姓氏起源追宗提供了依据,以及各姓氏形成同姓聚居的习俗。

总之,中华姓氏是一种以血缘文化的特殊形成而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形成和繁衍,它在民族同化和国家统一方面起到重要的凝聚力作用,其主要特征为:其一不变性。各姓氏宗族在传承方面极其严肃正统,在人们心目中神圣不可侵犯。故说:“生不改名,死不改姓”。顾炎武说:“氏一再传而可变,姓千万年而不变”。其二民族性。中国人遵循“礼义教化”的道德传统,重视祖先的教导,强调宗族的延续和血脉的传承,甚至无论身在海外异乡都会认祖归宗。其三政治性,中华姓氏历代皇姓称为“国姓”,被奉为至尊,从而形成了门阀等级的姓氏高低与贵践差别,因而姓氏也就是“别婚姻,明贵践”,“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政治体现。其四宗族性。中国姓氏一产生就是宗族产物,从氏族家长制到国家一体化,各朝天子均大规模分封同姓嫡系及有功权臣,层层相袭,世代相传,形成宠大的宗族网,从而产生了等级尊卑的宗法制度,以及宗族组织和家长制度下的皇权、族权、夫权体制。其五多元性。众所周知“夷夏交融,胡汉互化”是中华姓氏发展、演变的历史轨迹,也是中华姓氏发展的过程。五千年姓氏文化的灿烂历史是民族融合,兼容并存的结晶,极大地拓展了中华姓氏的文化内涵。

二、姓氏来历

在距今五千年前,中华民族自三皇五帝前就有了最为古老的姓氏。当时为母系社会,儿孙只知其母,不知其父,所以“姓”由“女”和“生”组成,且这些古老的姓氏中都产生了含“女”字偏旁的姓,如:姬、姜、妣、姒、姚等30余姓。在中华第一个朝代夏朝时,人们既有姓也有氏。“姓”是从居住村落或所属部落名称母系关系而来,“氏”是从君主所封地名、所赐爵位、所任官职或死后依据功绩追加称号等父系血缘关系而来。当时只有君主贵族有姓也有氏,而平民百姓只有姓有名而没有氏。到西周武王姬发(公元前11世纪)颁法规定:同姓男女不得通婚,同氏男女可以通婚,于是姓氏合一而产生了“百家姓”。中华姓氏产生有十二种来历:

一是以氏族为姓。氏族社会晚期至夏朝时代(约公元前22世纪前),各部落分支氏族名称成为以后之姓。如姬、姜、妣、风、已、子、任、伊、嬴、姚等50余姓。

二是以国名为姓。夏朝晚至周朝初时期,历代皇帝对皇族功臣等均封候定国赐地。西周初年(公元前1123)周武王统一中原后,更是大势分封诸侯国,其国王及臣民后裔以国名取姓,当时周文王生有25个儿子,就有14个儿子封为国候,分别产生姓氏。焦姓便产生焦国。如程、陈、房、杜、戈、雷、宋、郑、吴、秦等100余姓产生于西周初年。

三是以邑名为姓。周武王(公元前11世纪)除对夏朝历代君王后裔赐封诸侯国外,还对各部落首领和有功大臣赐封邑地,这些首领与大臣后裔就以所封邑地为姓。如苏姓等100余姓。

四是以乡名为姓。秦始皇赢政(公元前221年)始祖非子支孙被封邑乡(今山西闻喜县邑城)得邑姓,至六世孙被周禧王(公元前958年)封为邑侯,采食解州(今山西运城县)得解姓。

五是以居地为姓。如齐国齐桓公族大夫分别住在东郭、南郭、西郭、北郭,这四郭与郭都便成为姓。鲁庄公有子公子遂,字襄仲,居于曲阜城东门,其后人取 “东门”为姓。齐、郑两国都有大夫居于都城西门,后人取“西门”为姓。

六是以先人为姓。如周平王的庶子名林开,其后裔姓林。又如齐国大夫童刀的后代孙子以童和刀为姓。

七是以排行为姓。春秋时期(公元前770-475)鲁国有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仲孙氏四兄弟,其后裔以孟、叔、季、仲为姓。

八是以官职为姓。如上古时代一直到西周有司徒、司马、司空等官职,司徒专管行政事务,司空专管水利工程,如大禹曾任司空(其后有子孙以此为姓),司马专管军事战争国防。后来司徒、司马、司空等均成为姓。汉朝设有专管财粮的治粟都尉,后代产生“粟”姓。

九是以技艺为姓。商朝设有巫职,是指专门从事用筮来占卜吉凶的创始者,其后人以“巫”为姓,还有以卜、陶、甄、屠等均是以技艺为取姓。

十是以古代少数民族汉化为姓。如慕容、宇文、呼延等姓。

十一是以追封谥号为姓。如庄氏原为楚庄王之后,康氏原为周武王之弟康叔之后,其死后均被追封谥号,其后代有了庄、康之姓。
十二是因赐姓避讳而改姓。如南朝隆武帝把国姓“朱”赐给郑成功,闽台百姓称郑为“国姓爷”,产生了郑姓。又如汉文帝名刘恒,为避忌讳恒姓便改为常姓。还有高姓祖人因避难逃藏在蒿苇中,其后人取“高、蒿”姓。

河南是中华民族炎黄子孙的重要发祥地,也是中华姓氏产生的重要发祥地。在中国一万多姓氏中,起源于河南的就有1500余姓,在中国常见的100个大姓中,起源于河南的就有73个。

三、 百姓修编

现今中国姓氏,大部份都是从二千年前世代相传而来,有人统计,中国历史文献记载和现存共有5600多姓,其实远远不止这个数据,到底多少,尚难确切。但所有姓氏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出处有据,得姓有源。但各姓氏形成都各有不同历史先后过程,也就有同姓不一定同源,如刘姓就至少有五处起源,也有异姓同出一宗,如古、吴两姓本是同源,都是古公先祖后裔。在唐太宗(公元627)时,有个吏部尚书高士廉把当时全国姓氏编录而成《氏族志》一书,并颁布天下,作为当时推举贤能作官,或摄合婚姻的依据。

我国姓氏成千上万,为何取《百家姓》?因古文中的数字“百、千、万”都是不确定数,我国最流行的《百家姓》一书开始记载有四百多个姓氏,其为北宋时浙江钱塘一个老儒士所编,后人有增加到500多姓。但为何把“赵钱孙李”放在第一句?据考:“赵”为当时宋朝皇帝国姓,必须置于第一位,当时钱塘是由吴王钱叔占据,故“钱”姓置第二位,“孙”是吴王正妃孙氏的姓,便置第三位,“李”是指当时南唐李后主定都于钱塘一带,便定为第四位。于是“赵钱孙李”为《百家姓》开头一句。

《百家姓》是我国宋元明清时期在中华大地广为流传的,继《三字经》《千字文》《幼学》等,作为少儿启蒙识字教材。《百家姓》具体作者不详,但成书于北宋初年为实。南宋人王明清考证说:“如市井间所印《百家姓》,似是两浙钱氏有国时小民所著。何则?其首:赵钱孙李,盖钱氏奉正朝,赵乃本朝国姓,钱次之,孙乃忠懿王之正妃,又则江南为李氏。次句云:周吴郑王,皆武肃王而下后妃。此无可疑者”。当时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于公元960年夺取北周政权后,改国号为“宋”。其建国初时,宋朝庭管辖全国地域仅统一长江以北。因摄于大宋威势,而割据于江南的南唐、吴越等国纷纷向大宋称臣入贡。北宋经十多年时间,终于结束五代十国两百余年的地方割据局面,李氏建立的南唐政权和钱氏建立的吴越政权先后于公元975年和公元978年被北宋消灭。因而赵钱孙李才位于《百家姓》之首句。“周吴郑王”乃吴越开国君主钱鏐(武肃王)以下诸帝后妃之姓,故为纪念尊重吴越国主而列为《百家姓》第二句了。

《百家姓》是一本中文姓氏汇编,原收集姓氏411个,后人增补到504个,其中单姓444个,复姓60个,再由后人发展到4000至6000个,但历朝最适用的姓也仅1000个左右。《百家姓》并不是以人口多少次序排列,而是既按钱塘所在地历史为依据,又按照一定音韵排列,这样诵读顺口,易学好记,因而广为流传。为此《百家姓》《千字文》《三字经》统称为“三百千”启蒙书。其实在北宋时所编《百家姓》之前的李唐皇朝初年,为加强户籍管理,李世民曾命令魏征等大臣修编《百家姓》,当时李姓仅为二等姓,这曾让大臣们很犯难,但大臣们屈于帝王威仪,只好把李姓升为一等姓。所以宋大祖赵匡胤登基后所重修的《百家姓》,故只能以赵姓为首了。

《百家姓》姓氏来源,除前面已介绍有十二种来源外,据了解还可以归纳分为以下十一种类。

第一种:以祖先图腾崇拜物为姓。如熊、马、牛、羊、龙、凤、山、水、花、叶等,此仅为专家学者推测,因年代久远,史无可考。但这些姓中也有出处之源。如史载黄帝与蚩尤大战于涿鹿之野,曾率领“熊、黑、貅、貔、虎”等部落首领,此五姓很有可能是部落图腾氏族名称。但有据可查的《国语·晋语》载:“昔少典娶于有乔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姜与羌 ,其上均为“羊”字头,下分女和人,故此氏族部落均以羊为图腾。

第二种:以祖先名字中的字为姓。《国语·晋语》云:“凡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为十二姓”。其十二姓为姬、酉、祁、已、滕、箴、任、荀、僖、儇、嬉 、依。春秋时,周灵王有一子叫“壬子年夫”,后人取“年”姓。上古五帝之一“颛顼”,其后人重黎在帝喾时担任火官,被赐为“祝融氏”,共工氏作乱时,祝融奉命平叛,但祝融并没将共工氏成员全部歼灭而获罪,被帝喾杀害,由其弟吴回担任火官,依旧称祝融氏,吴回有子陆终,娶鬼方氏首领之妹聩氏为妻,生八子,其中第六子叫季连,故后人有祝、吴、陆、终、季等姓。西周宋征之子名牛文有任司寇官职,故后人取“牛”姓。春秋时宋襄公之弟司马之鱼,后人取“鱼”姓。春秋时虞国大夫井伯,其后人取“井”姓。上古时,黄帝以力牧为宰相,故产生“牧”姓,以常先为宰相,产生“常”姓。周武王封商纣朝皇帝后代微子于鲁,微子死后由其弟仲衍继位,仲衍之子弗文问,其玄孙名嘉,字孔父,其儿子木金就以父名中的“孔”为姓,并定居于鲁国,又产生鲁姓。颛顼的曾孙名廉,其后人取“廉”为姓。春秋时宋戴公的儿子公子衍字乐文,其后人取“乐”为姓。周朝有大夫樊仲皮,其后人取“樊”“皮”为姓。春秋时齐文公有子名高,其后人取“高”姓。春秋时管仲为相,后人取“管”姓。

第三种:以封地名及国名为姓。据《唐书·宰相世系表》载:公元前十世纪周公平定武康判乱后,商纣王庶兄微子启受封于宋国,建都商丘,后于公元前286年被齐国所灭,其子孙以“宋”为姓,出于子姓。周穆王常乘坐伯益后裔造父所驾马车游巡各地,因父驾车技术熟炼有功,被封于赵(今山西洪洞之北赵城),其后人以“赵”为姓。周武王封钟雍曾孙于吴(今江苏苏州一带)建立吴国,后人以“吴”为姓,出于姬姓。周历王封少于友于郑(今陕西华县东)建郑国,后人以“郑”为姓,出生姬姓。周武王灭商纣以后,追封于舜帝后裔妫满于陈(今河南淮阳)建立陈国,其取名陈满,字少汤,其死后被谥封为陈胡公,产生“陈”姓和“胡”姓,出于妫姓。周文王其子摩叔封于卫建卫国,其后人取“卫”姓,出于姬姓。周公旦的儿子伯龄被封于蒋(今河南固始县东北蒋集)建蒋国,其后人取“蒋”姓,出于姬姓。周武王小儿子封于韩(今山西河津县东北)建立韩国,后被晋国灭掉,后有桓叔儿子万封于韩建立韩国,其后人取“韩”姓,出于姬姓。周文王儿子贿受封于深(今河南平舆县北)建立沈国,其后人取“沈”姓,出于姬姓。伯益之后赢非子擅育良马,被周孝王封于秦谷(今甘肃天水县西南),为附庸国,赢非子孙子秦仲因功被升为诸候国,至秦王赢政统一天下建立秦朝,秦朝灭亡后,赢姓子孙改为“秦”姓。周武王封炎帝后裔文叔公于许,建立许国,后人以“许”为姓,出于姜姓。神农后裔伯夷在尧时任掌礼官,又辅佐大禹治水,因功受封于吕地,其后人以“吕”为姓,出于姜姓。卫国大夫孙林父封地戚城(今河南濮阳市戚城遗址)后人以“戚”为姓。周宣王封舅氏申候于谢(今河南唐县南),申候后代有一支取“谢”姓,也有一支取“申”姓。周朝曹挟被封于邾,战国时改国号为邹,其子孙有一支取“邹”姓。柏皇氏中有柏招为炎帝师傅,后又为帝喾师傅,其子孙受封于柏(今河南舞阳县东南),其后代取“柏”姓。齐太公封其庶子于郭(今山东东平县东),为受封于鄣的后代,后人取“郭”“章”为姓。颛顼后裔陆终的最小儿子樊受封于昆吾,樊的庶子后代受封于苏(今河南温县),其后人取“苏”姓。周文王第十五个儿子高受封于华,称为华公高,后人取“华”姓,其有庶子又受封于潘,后人取“潘”姓,出于姬姓。颛顼之后封于葛(今河南宁陵县东北),后人取“葛”姓,出于赢姓。周宣王有大夫杜伯,其子杜限到晋国,被任命为范士师,后人以“杜”为姓,又以官名“范”为姓。颛顼后裔陆终的第三个儿子钱铿受封于彭(今江苏徐州),称为大彭氏,后人取“彭“为姓。周公旦的儿子伯禽受封于鲁(今山东曲阜一带)建立鲁国,后人以“鲁”为姓,出于姬姓。累豕韦氏在夏代居于豕韦(今河南滑县东南),建立豕韦国,又称韦国,后人以“韦”为姓。楚令尹斗之子贲皇亡命晋国,后人受封苗邑(今河南济源市西南),贲皇又名苗贲皇,后人取“苗”为姓。黄帝儿子有熊氏禺阳受封于任,建立任国,其后人取“熊”和“任”为姓。鲁孝公有子公子展,其孙子无骇以祖父名为氏,称为展无骇,其儿子名展商,被封于柳下,死后改名为惠,故又名柳下惠,后人取“柳”和“商”为姓。

第四种:以山河地名为姓。黄帝死后葬于桥山,其子孙守陵之人,就以此陵山“桥山”为“桥”姓,后人又去掉“木”字旁,取“乔”姓。炎帝神农氏居住姜水,为渭河支流之滨,后人以“姜”为姓,春秋时有齐、申、吕、许、焦、方、雷等都由姜姓而产生。

第五种:以部落名称为姓。东晋时,匈奴呼延部进入中原,其后人汉化后以部落名称取“呼延”为姓。三国时,鲜卑族首领慕容护拔率族人迁居辽西,后在棘城以北(今河北昌黎县)建国,其后人汉化后取“慕容”为姓。鲜卑族呼天为“宇”,“宇文”即“天之子”之意,宇文氏为鲜卑族部落名称,其进入中原以后后人汉化取“宇文”为姓。鲜卑族还有尉迟部落,后人汉化以“尉迟”为姓。还有万俟部落,后人取“万俟”为姓。

第六种:以出生时异象为姓。周乎王之子出生时手掌呈现篆文“武”字,其后人取“武”为姓。

第七种:以避难避讳避嫌而改姓。汉代炅横有四个儿子,其原为“炅”姓,家中遭难,四子逃避,其中有一子避居幽州,改为“桂”姓,因“炅”与“桂”同音“gui”。春秋时,陈厉公子陈完为避祸外逃,将“陈”姓改为“田”姓。还有明代燕王朱棣以讨伐黄子澄等为名起兵,推翻建文帝,黄子澄的后人由“黄”姓改为“田”姓。汉时司马迁因谏言获罪,其二子为避祸出逃,长子由司马姓取马字加二点改为“冯”姓,次子由司马取司字加一竖改为“同”姓。

第八种:以帝王赐姓为姓。远古时少昊帝被后人尊称为西方大帝,因五行中西方属“庚辛金”,取名“金天氏”,其后人取“金”为姓。汉武帝时,匈双休盾王之子归顺汉朝,汉武帝赐其“金”姓,取名“金日掸”。尧之后裔刘累,到了周代成为唐杜氏,当时有后人社隰在晋国做官,为士师,又称士氏,后又改为刘氏,由于后代刘帮建立汉朝,刘姓成为国姓,汉高祖刘帮因项伯有相辅之功,便赐项伯改“项”姓为“刘”姓。周厉王的小儿子友封于郑,被赐为“郑”姓。明代大监马三宝因功被永乐帝赐姓为“郑”,马三宝改名为“郑和”。

第九种:以少数民族与汉互化为姓。春秋时,卫国大夫元亘公之后以“元”为姓,另北魏孝文帝推行鲜卑族改穿汉服,改说汉话,并将“拓拔氏”改为“元氏”。唐朝沙沱族首领朱耶赤心之子李克用,曾率沙沱族军队击败黄巢,被唐皇封为河东节度使,后又进封为晋王,改为“李”姓,唐末李克用之子李存勖起兵,建立后唐王朝。辽、夏、金、元四个朝代,都是北方少数民族执统朝政,因而有不少汉族人为逃避战乱和胡人欺圧,有的或被朝延赐封改为少数民族姓氏。

第十种:以少数民族改为汉姓。满族设有穆昆组织,产生于古代氏族社会,为满族最基层血流组织,一般同一个穆昆中只有一个姓氏,同宗的几个穆昆中就有几个姓氏,如乌雅氏的五个穆昆中,分别以“吴、穆、包、黄、邵”为姓。宁古塔氏四个穆昆,分别以”刘、宁”为姓。喜塔喇氏的一支穆昆(今辽宁省新宾县永陵镇)以“图”为姓。居盛京的穆昆以“祝”为姓。广西壮族以父系计算世系,与汉人一样子女以父为姓,女儿出嫁后,以夫姓为前,父姓为后。

第十一种:异读易错异类之姓。在一些姓氏中,有不少汉字出现“异”读现象,其主要原因就是一方面为保留姓氏古读音,另一方面受居住地方言的影响所致。如“查”姓读音为“zha”。“常”姓读音“zhang”。“仇”姓读音“qiu”。“解”姓读音“xie”。“区”姓读音“ou欧”,“黑”姓读章“he贺”,“盖”姓读音“ge葛”。“教”姓读音“jiao”。“任”姓读音“ren”。“曾”姓读音“zeng”。“缪”姓读音“miao”。“晨”姓读音“cheng”。“单”姓读音“shan”。“乐”姓读音“yue”。“员”姓读音“yun”。“华”姓读音为“话”。“万俟”姓的“万”读音为“mo”。“浴”姓读音“yu”。“渝”姓读音“yu”。“陶”姓读音“yao”。“肖”姓读音“xiao”。“叶”姓读音“xie”。“阚”姓读音“kan”。“牟”姓读音“mu”。“石”姓读音“dan”。“盛”姓读音“cheng”。如湖北通山县方言中将“谢”姓读音为“加”,“成”姓读音为“丛”,“程”姓读音为“查”。

此外姓氏在书写中,由于手写运笔及书写习惯,产生异体字。如“员”姓写成上由“厶”下由“贝”组成,“兖”姓写成“充”,“旬践”写成“勾践”。


附 《百家姓》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诸卫,蒋沈韩杨,朱秦尤许,何吕施张,孔曹严华,金魏陶姜,戚谢邹喻,柏水窦章,云苏潘葛,奚范彭郎,鲁韦昌马,苗凤花方,俞任袁柳,酆鲍史唐,费廉岑薛,雷贺倪汤,滕殷罗毕,郝邬安常,乐于时傅,皮卡齐康,伍余元卜,顾孟平黄,和穆萧尹,姚邵堪汪,祁毛禹狄,米贝明臧,计伏成戴,谈宋茅庞,熊纪舒屈,项祝董粱,杜阮蓝闵,席季麻强,贾路娄危,江童颜郭,梅盛林刁,钟徐邱骆,高夏蔡田,樊胡凌霍,虞万支柯,咎管卢莫,经房裘缪,干解应宗,丁宣贲邓,郁单杭洪,包诸左石,崔吉钮龚,程嵇邢滑,裴陆荣翁,荀羊於惠,甄魏家封,芮羿储靳,汲邴糜松,井段富巫,乌焦巴弓,牧隗山谷,车侯宓蓬,全郗班仰,秋仲伊宫,宁仇栾暴,甘钭厉戎,祖武符刘,景詹束龙,叶幸司韶,郜黎蓟薄,印宿白怀,蒲台从鄂,索咸籍赖,卓蔺屠蒙,池乔阴郁,胥能苍双,闻莘党翟,谭贡劳逄,姬申扶堵,冉宰郦雍,璩桑桂,濮牛寿通,边扈燕冀,郏浦尚农,温别庄晏,柴翟阎充,慕连茹习,宦艾鱼容,向古易慎,戈廖庚终,暨居衡步,都耿满弘,匡国文寇,广禄阙东,殴殳沃利,蔚越夔隆,师巩厍聂,晁勾敖融,冷訾辛阚,那简饶空,曾毋沙乜,养鞠须丰,巢关蒯相,查后荆红,游竺权逯,盖后桓公,万俟司马,上官欧阳,夏侯诸葛,闻人东方,赫连皇甫,尉迟公羊,澹台公冶,宗政濮阳,淳于单于,太叔申屠,公孙仲孙,轩辕令狐,钟离宇文,长孙慕容,鲜于闾丘,司徒司空,亓官司寇,仉督子车,颛孙端木,巫马公西,漆雕乐正,壤驷公良,拓拔夹谷,宰父谷粱,晋楚闫法,汝鄢涂钦,段干百里,东郭南门,呼延归海,羊舌微生,岳帅缑亢,况后有琴,梁丘左丘,东门西门,商牟佘佴,伯赏南宫,墨哈谯笪,年爱阳佟,第五言福,百家姓终。


四、 姓氏统计排序

据北宋初年(960年后),汉民族《百家姓》一书共收录汉族438个常用姓氏。明代洪武初年(1368年后)翰林编修吴沈奉朝廷圣旨编纂《皇明千家姓》,共收录汉族姓氏1968个,亦为当时常用姓氏。现今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杜若甫、袁义达根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1987年大陆人口随机抽样资料,以及台湾姓氏统计资料,确定我国当今姓氏有11969个,其中单姓为5327个,复姓为6642个(绝大多数为少数民族姓氏),目前仍在通用的汉族姓氏约3050个。

按所属人口多少排序前100位的单姓氏是:李王张刘陈、杨赵黄周吴、徐孙胡朱高、林何郭马罗、梁宋郑谢伟、唐冯于董萧、程曹袁邓许、傅沈曾彭吕、苏卢蒋蔡贾、丁魏薛叶阎、余潘杜戴夏、钟汪田任姜、范方石蛔谭、廖邹熊金陆、郝孔白崔康、毛邱秦江史、顾邵召孟龙、万段雷钱汤、尹黎易常武、乔贺赖龚文。

101-200位单姓氏排列为:庞樊兰殷施、陶洪翟安颜、倪严牛温芦、季俞章鲁葛、伍韦申尤华、聂丛焦向柳、邢路岳齐沿、梅英庄辛管、祝左涂谷祁、时舒耿牟卜、路詹关苗凌、费纪靳盛童、欧甄项曲成、游阳裴席卫、查屈鲍位覃、霍翁隋植甘、景薄单包司、柏宁柯阮桂、闵欧阳解强、柴华车冉房。

据2001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统计,第一大姓李姓有总人口9207.4万人,占全国总人数7.19%,第二大姓王姓有总人口8750.4万人,占全国总人数6.83%,第三大姓张姓8750.2万人,占全国总人口数6.81%。此三大姓共有人口近2.7亿人,占全国总人口20.8%,即五分之一强。

焦姓在全国总人口中排列第128位,大约总人口数为160余万,约占全国总人口数0.09%,即每千人口中约有一名焦姓。其次为河南、山东、安徽、湖北、山西等省。主要分布江西省有42万余人,占全国焦姓总人口26%。


五、 姓氏起名内涵

古人云:“赐子千金,不如教子一艺;教子一艺,不如赐子姓名”“不怕生错名,就怕起错名”。可见姓名之重要。

姓名涉及心理学、社会学、哲学、历史学、民俗学等精髓之结合成果,是体现一个人在形象、素质、品味之上的重要标志。一个符合自己的好名雅号,就能给人心理上以暗示和引导,给人自信,助人成功。姓名伴随人一生,也影响人一生。命好运好再加好名,就会功成名就,事事顺心。人需好名,就与经商办厂开公司也需取好名一样,人有好名一生平安,店有好名风调雨顺,厂有好名兴旺发达。

人一出生就有四柱八字,也就是以天干地支而标记人的出生年、月、日、时,称为年柱、月柱、日柱、时柱,其天干地支组成八字。在《周易》中尤其着重研究对人的四柱中所包含了人一生发展的诸多信息,通过四柱就能知晓人生命运,勾画生命轨迹。八字是人生命运基础,是人的先天条件。姓名与八字,好比花与锦。八字好配上好姓名如锦上添花,八字差姓名好也能弥补锦之不足。命与名两不可分,互相为用。八字好比身体,姓名好比精神,此即姓名与八字之辩证关系也。

取名要做到新颖、典雅、含蓄、响亮,既要尊重传统,又要与时俱进,以达到令人赏心悦目之效果。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知命意在趋吉避凶,因势利导,更好地把握人生,获得成功,知命而为,方能平安富足,就会主动开拓奋斗,就会大有作为。

人生四柱中含有“金、木、水、火、土”五行,五行之中有相生相克,其相生为: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其相克为: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而人四柱中往往不会五行皆丰,因而配合八字,在取名上就要慎重注意考虑所缺五行,并取含有所缺五行的偏旁部首之字了,同时还要考虑取名配上字号,使奶名、姓名、字号、艺名、笔名等连为一体,互为结合,增加光彩。此外有的人还有艺名、雅号、斋名、绰号等等,均可概括人一生的命运、性格、志向、素质等诸多方面。

姓名有天、人、地、总、外五格。姓为天格,亦称先格,其为祖先所赐,对人影响不大,如“焦”姓为天格,12画,其下四点属火,其暗示为:才艺多能、智谋韬略、刚柔当事、呜奏大功。姓名前二字为人格,亦称主格,为姓名中心点,主管一生命运,其暗示为:旭日东升、壮丽宏观、权威旺盛、功名荣达。姓名之后二字为地格,又称前运,主管人前半生命运,会影响中年以前,其暗示为:为人热情、开拓创新、性格刚柔、才智谋略。姓名三字之和为总格,又称后运,主管人后半生命运,影响中年到晚年,其暗示为:温和平静、智达通畅、文昌技艺、功名利禄。姓名后一字为外格,又称灵运,主管命运之灵力,即社交能力和聪颖智慧,其暗示为:才艺多能、智谋奇略、忍让负重、追求名利。

姓名有天、人、地三才,按三字五行测定人体是否健康,生活是否顺利,事业是否成功,婚姻是否和谐,也就是包含着人一生的性格、意志、事业、家庭、婚姻、子女、社交、精神、财富、健康、晚景等诸多信息。

焦姓取名。因焦为12画,五行属“土”,偏旁部首四点底属“火”,八封为坤,上下结构,其声母为“J”,取名时最好不用q、x声母的字为名,双名字应避免全用“J”声母或iao韵母或阴平调的字,最好不用上下结构的字。焦属土为万物之源归宿也,遇木被克受制,遇水受伤损害,遇火得运顺畅,与金相会旺财旺官旺平安。

姓名大师提示:起名要具备三要素,其一好听吉祥,让人一听充满活力。其二五行相旺相生,则吉祥好运,相克相害则受损凶险。其三顺畅易记,有典有章。

六、姓氏起名忌讳

名不正则言不顺。宝宝呱呱附地,起名成为父母及长辈最为关注之事,往往为起好名而绞尽脑汁,于是翻辞海、选唐诗、查古籍、求朋友,甚至高价请人取名。姓名为儿孙代号,取名看似容易,其实很亦有难度,尽管姓氏与名号由二三个字组成,但都必须包含一定意义,必须注意形、音、意三条原则,为此起名必须注意忌讳八点。

其一忌讳与祖先同名。遵祖敬宗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假与祖先某人同名意为最大不恭不敬、不忠不孝。为此取名时首先必须参照已定传统辈分,并通过查询族谱参阅历代先辈名讳。同时切忌与历代伟人、名人同姓又同名。

其二忌讳生僻拗口。姓名既是自己书写、签名、身份的代号,但主要是供人们日常称呼而又于日常交际之用。为此名字必须要便于让人们记忆和电脑打印,如生僻字既难书写,又难查找,如拗口字既难呼叫,亦难流传。特别是自己填写简历或他人呼叫时,因生僻拗口字往往会使人误读,会令人尴尬,产生一些误会,尤其是繁体字让人难辩识。

其三忌讳单调重复。如丁姓取名“丁丁”,石姓取名“石石”,林姓取名“林林”,这种单调重叠姓名就毫无意义。还有的取名如李季、刘利、张涨,这种以姓加笔画偏旁为名,使人看到此姓名很呆板单调,缺乏典事纵逸,变化多姿,曲折交替,气韵贯注之美学效果。此外还有拆姓为名,如商朝相臣伊尹,作家老舍舒舍予,音乐家聂耳,还有增姓笔画部首为名,如林森、于吁、金鑫等,或将父母两姓凑合取名,如朱程、李魏。这些取名之法虽然很新颖,让人回味无穷,但能配合恰当字号,就相得益彰了。

其四忌讳多音连续。有些多音姓氏(如乐、解、仇)是无可奈何的祖宗先辈所赐,但起名字时就应避免此种多音字的麻烦。如取名乐乐乐就有八种读法,让人难懂难呼。但取用多音字必须让人一看了然,如崔乐天、孟乐章,就知道“乐”的正确读音之意了。

其五忌讳叠音绕口。如方芳、辛欣,就不利呼叫。名和姓的声韵母和音调应拉开一定距离,让人呼叫时顺口易听,否则就会读错听误,尤其是叠音绕口名字也让人发音费力,无音韵节调之美感。

其六忌讳不雅谐音。有的名字看起来非常高雅,但读起来因音韵谐合使人容易产生嘲弄和谐谑,成为人们日常茶余饭后开玩笑的谈资,特别与使用的某些熟语或贬义祠为谐音同名。例如:宫岸菊(公安局)、卢辉(炉灰)、何商(和尚)、刘蒙(流氓)、陶华韵(桃花运)等。

其七忌讳过于时髦。因历史重要时段、事件、节庆,往往成为时髦取名的字号。如上世纪五十年代“建国”“跃进”,六十年代“卫东”“文革”“卫星”“红卫”,七十年代“向阳”、“大庆”、“国庆”,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九十年代“回归”,新世纪初“奥运”“亚运”。还有龙年出生就取什么龙,可谓因政治狂热而千人一面。虽然自古以来人们崇高忠孝,因而“忠孝仁义”也列入名字之中。此外随着改革开放,而形成了名字的洋化,如约翰、玛丽、丽莎,特别是女孩子名字洋化诸多,让人听到太时髦、太洋化的名字就会产生崇洋迷外,使人误解为轻浮空虚之臆想。

其八忌讳华美夸赞。如给男孩取名,总是以豪、强、虎、焱、猛、闯、刚等字诸多,虽然看起来斩钉截铁,读起来刚劲有力,但也容易让人联想到浑噩猛愣、放荡不羁、使气任性、不拘礼法之感。古人取名注重内蕴浩然正气,外显庄重典雅,遇事沉着不惊之感。有的给女孩取名,均以兰、菊、花、珍、艳、香等耀眼字,虽然俏丽明艳、秀色风光,但使人联想到飘浮不雅、凋谢残败、风花雪月之感。

七、姓氏现代科学

“姓名”传承了人的情、意、志,蕴含了人的精、气、神。姓名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人体符号称呼,而是对人的情绪、智力、婚恋、事业、健康等诸方面有着一定的影响。古人说:姓为祖宗所定,名乃父母所取,肤发父母所赐,故为人子,应怀感恩之心。

一、起名原则

一是音韵灵动。好名念读犹如磁性相吸,悦耳动听。尤以配上字、号,更是令人产生美好联想与记忆。为此不少艺术家均有姓名、字号、艺名、斋名,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二是字义深远。起名首先必考虑字义,尤其避免谐音字、反义字、同声字。

三是八字相配。算命先生首先给人推算八字,也就是出生年月日时所指的天干地支,从而推测金、木、水、火、土,“五行”的生克制化,以及所缺所盈,再结合所起名字测算天、地、人、外、总“五格”,从而达到阴阳协调,五行相旺,五格顺畅。

四是生肖结合。人们往往按出生年月十二生肖考虑名字。如龙年取名某某龙,这样就会引发很多同名同姓了,但可考虑生肖动物的吉祥习性,如蛇年可联想蛇的特点,选择哲、启、善、唯等含有“口”字旁,并与蛇的习性相联系的字。

五是笔画运用。按照五格的八十一数灵动运用。尽量不用笔画过多的罕见字、繁体字,这样难书写,别人也会呼错。

六是少取单名。单名虽然念读响亮,但往往重名之人颇多,让人产生相比,且在社交中也会带来一些不利影响,但单名能配上字号也就有一定含义了。如孙文字中山,李白字太白。

七是字派活用。男孩起名一般以父之姓中按本族所固定的字派,再加上一个特定意义的字,使姓氏、字派、名字三者有机组合,成为三个字的姓名,也有的取四个字的姓名。那么这个特定意义的字从何选取呢?可以按出生季节、时令、活动、时辰、地点,尤其是可以引经据典,充分表达父母期望。

二、姓氏与DNA

各姓氏有共同祖先,相同起源,但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又各自迁徙分化,或又欣然相遇互容,通过借助遗传学研究,就会描绘出中华民族各姓氏迁徒进化过程中的大“族谱”。

遗传学主要是通过对人体基因进行测定,从而分析得出姓氏种群的同化和异化区别。人体由成千上万的细胞组成,在每个细胞核中都有23对染色体,其拉长之后就看到DNA双螺旋结构框架,其框架上有很多按一定规律排列的单位,称为碱基对,所有碱基对一共分为A、T、G、C四种,这些碱基对把DNA“缠绕”起来,压缩之后就形成染色体。除此细胞核内还有重要的细胞器就是线粒体,称为线粒体DNA。在细胞核基因组里面包含有30多亿个碱基,共包装成23对染色体。我们每个人的细胞核中都有两套性染色体,即X和Y两种性染色体,分别来自父亲和母亲。在男性精子中含有X、Y两种性染色体,而女性的卵子中仅含有X一种性染色体,这样因父亲和母亲染色体在相同位置中发生交换而把遗传特征重新组合,但基因组里还有不重组的部分就是一种Y性染色体,其最大特征就是只有传男性存在,这样形成男性代代遗传不变,而线粒体DNA则正好相反,其发生重组只遗传给女儿,也就是接受母亲的线粒体DNA和X性染色体,为母系遗传和母系历史。

例如:曹操的后裔有很多宗支,按族谱记载就可寻找到他的后代分布,如每一宗支取一个样本分析X和Y性染色体,就可断定是否为同宗传延,也就可以推测曹操的Y性染色体组成结构。这也就是从树状图谱的“枝”上溯到“根”,由今追古。

此外通过遗传学可以揭示人群与族群之间的关系。由于DNA序列也是不安分的,有的也会发生突变,比如原来的碱基对G突变为C,这样就使人与人之间的基因组不完全一样了,故古言说:“一父生九子,九子不一样”,出就是通过遗传和变异,从而形成了每个人不同的基因版本,产生了每个人不同的特征。如人群分开时间短,代际沿续很相近,则其基因组织相似性就很大,如分开时间长,代际沿续远,则相似性就很小。为此这也就可推测姓氏宗族的亲缘时间和历史长短。但不论怎样突变,其Y性染色体只传男性是永远不变的,则为同宗同祖寻根溯源提供了有力证据。所以中华姓氏的遗传研究成为当今全世界遗传学、人口学、民俗学等极为关注的重要课题,也为中华宗族文化带来了现代遗传科学崛起和各姓氏追宗溯源提代了重要途径。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