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川市救急难工作开展情况

铜川市救急难工作开展情况

市民政局

2016415 

尊敬的各位公民代表,大家上午好!

非常欢迎大家今天走进民政部门,在此我受市民政局党组委托向大家介绍我们的工作情况,欢迎各位代表批评指正。

19584月铜川市政府成立后就设立了市民政局。近60年来,无论经济社会怎样发展变化,民政部门始终履行上为中央分忧,下为百姓解愁的重要职能,坚持“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工作宗旨,与本期公民代表进政府活动所倡导的“救急解难、依法保障”的主题一脉相承。下面,我向大家简要介绍一下我们民政部门的职能和我市“救急难”工作开展情况。

一、基本情况

铜川市民政局加挂铜川市民族宗教事务局牌子,是负责全市社会行政事务和民族宗教工作的市政府工作部门,主要负责贯彻执行党和国家及省委、省政府有关民政、民族、宗教工作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拟定我市相关规范性文件,并负责指导、组织实施和监督检查;承担全市救灾救济、社会救助(城乡低保、五保供养、医疗救助、临时救助)、双拥、优抚安置、抚恤优待、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村、居民自治、城乡社区建设)、社工队伍建设、婚姻登记、社会福利和福利彩票管理、养老服务、社会慈善和捐赠、殡葬管理、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儿童收养、社会组织管理、行政区划和地名管理以及民族宗教事务管理等20多项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工作。机关行政编制26人、司机编制1人,内设10个科室;下属7个事业单位、1个国有企业。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民政厅的精心指导下,在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密切配合下,全市民政部门充分发挥“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职能作用。目前,我市初步建立了以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灾害救助、五保供养、临时救助为辅助,以教育、住房、就业、医疗等专项救助相配套的覆盖城乡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有效保障了城乡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

20157月份,民政部、财政部下发《关于确定全国“救急难”综合试点单位的通知》,我市被确定为全国11个地市级 “救急难”综合试点市。对此,我市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制定了工作方案,完善工作机制,整合救助资源,规范救助程序,充分发挥社会救助托底保障的作用,全力推进“救急难”综合试点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为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二、救急难工作开展情况。

(一)健全协调机制,确保救急难工作顺利开展。一是制定方案。为推动“救急难”综合试点工作的顺利开展,我市以市政府名义印发了《铜川市“救急难”综合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救急难”部门职责、建全了工作机制,强化了保障措施。二是成立机构。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24个市级部门单位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铜川市社会救助工作协调推进领导小组,各区县也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协调解决 “救急难”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三是规范救助。我市社会救助协调推进领导小组先后召开5次会议,下发了15个文件,对民政、住建、人社、教育、卫生部门“救急难”工作职责、办理流程、办理时限等进行了规范,有力推动了“救急难”综合试点工作的开展。

(二)建立“一门式”综合服务平台,畅通救助主渠道。我市依托市、区县、乡镇(街道)三级便民服务中心,在全市38个乡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设立了“救急难”服务窗口,统一制作了醒目的“救急难”服务标识牌,明确了窗口工作人员职责,规范了服务流程,公布了咨询监督举报投诉电话。从2015420日起,将城乡低保、特困人员供养、医疗救助、临时救助四项民政救助事项纳入乡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受理,对受理的群众救助事项,由乡镇(街道)在规定时限内进行办结,并实行全程电子监控。对未在乡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设立救助窗口的部门单位,由“救急难”服务窗口统一受理,实行分办、转办,确保群众“求助有门、受助及时”,建立了群众急难问题的“绿色通道”。 截止201512月底,累计受理群众救助事项9715件,已办结6900件,正在办理2815件。

(三)建立主动发现报告机制,消除救助盲区。在救急难工作中,我们积极建立多层次的“救急难”主动发现报告机制,变“被动救助”为“主动救助”。一是设立了市、区县、乡镇(街道)三级救助热线,对群众提出的救助事项,建立台账,调查核实,在政策范围内能办理的及时办理。二是建立了以村(居)委会干部为主体的“救急难”主动发现报告专职信息员队伍,实现了市、区县、乡镇(街道)、社区(村)四级联动,按照网格化管理的要求,每个专职信息员下设若干个联络员,明确工作职责,对群众遇到的急难事项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救助。如:2105108日傍晚,我市印台区王石凹镇西山社区的信息员发现辖区一名老人昏倒在路边后,及时进行报告救助,杜绝了一起极端事件的发生。目前,全市共确定救急难主动发现报告专职信息员665人,其中,区县民政局5人;乡镇(街道)43人;村(社区)617人。三是充分发挥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机构及未成年人保护中心的作用,建立了流浪乞讨人员主动救助常态化工作机制。救助巡逻车在车站、繁华路段、涵洞等重点区域实行定期巡查;在全市设立了112个救急救难临时咨询点,在长途汽车站及流动人员密集的地段设立了6个避寒场所,为群众提供食宿等救助服务。2015年,共主动发现并救助生活无着人员454人次,发现并救治危重病人31人次,移送福利机构供养5人次。四是指定专人负责搜集网上求助信息,关注百度贴吧、天涯论谈和微信公众号,对反映的各类求助信息及时核查,快速处置。2015年,共处置各类网上求助56件次,最大限度地防止了冲击社会道德和心理底线事件的发生。

(四)建立快速响应机制,确保救助及时。对群众遇到的各类急难事项进行快速响应是关键,为此我们充分发挥临时救助制度在“救急难”工作中的支撑承接作用。以市政府名义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健全完善临时救助制度的通知》,根据救助对象类型及困难程度,将临时救助标准划分为七级,最高可救助8000元,对群众遭遇的火灾、交通事故、意外伤害、突发重特大疾病等急难情形实施临时救助。救助金额较小的,减少审批环节,由乡镇(街道)直接进行救助;对于情况紧急的,由乡镇(街道)或区县民政部门先进行救助,后补齐审核审批手续;建立了疾病应急救助制度,对急重危伤病患者在暂时无法查明身份或身份明确但无力缴费的情况下,由医院先行实施救治,及时化解急难情形;依托社区服务信息平台,建成了“救急难”信息管理系统,所有救助事项的申请、受理、审核、审批均可通过网络办理,部门之间交办、转办实现了无纸化办公,大幅减少各环节的响应时间,提高了救助效率。

(五)整合优化救助资源,搭建救助平台。一是以市政府名义下发了《关于加强社会救助工作的通知》,建立了以民政救助为主体,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等救助相配套的“救急难”救助体系,整合救助政策和救助资金,发挥好政府部门在“救急难”工作中的合力作用;二是对司法、公安交警、共青团、妇联、残联、工会等部门单位及社会团体的救助职能进行梳理,拟汇总成册下发给各级社会救助工作人员,为困难群众求助提供政策指导和支持。三是引导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慈善协会、企事业单位捐赠资助活动,为困难群众提供生活帮扶、心理疏导、精神慰籍、能力提升等多样性化和个性化服务。我市耀州区还建立了“救急难”基金,已实施救助14人次。据初步统计,2015年我市共开展各类捐助21人次,仅为儿童白血病患者捐款就达6次;近期又为患尿毒症的耀州区19岁女大学生樊兴进行了捐款,已捐款32万元,有效解决了群众的急难问题。

三、存在问题

(一)部门协调机制有待加强。一些区县虽然建立了社会救助联席会议制度,但是联席会议统筹协调还不够顺畅,作用发挥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救急难工作的开展。

(二)信息共享机制不健全。目前,由于各个部门之间还没有建立一个共享的救助信息平台,对困难群众的信息共享不及时,从而导致重复救助和救助盲区。

     (三)救急难对象认定难。救急难作为一种新的概念和提法,使有的工作人员对救急难对象的界定产生差异,在救助政策适用上产生偏差。同时,监察、审计部门还有可能对一些工作人员的救助政策运用不当进行追责,造成基层一些工作人员有畏难情绪。加之,有些群众缺乏诚信意识,故意隐瞒家庭财产收入情况,甚至开具一些虚假证明,对急难对象认定造成困难。

(四)救急难工作存在救助瓶颈有的子女不履行赡养义务,对长期独居、有病、行动不便的空巢老人遇到的急难问题,现有的救助制度还不能有效解决;还有一些常年在外打工独身生活的人员遇到急难事项,无其他家庭成员或其他家庭成员甩手不管,对此,政府无法全部包揽解决。

(五)社会力量参与不足。对急难家庭来讲,既需要政部门对其进行救助,又需要设社会组织为其提供精神慰籍、心理疏导、能力提升、资源链接等服务,由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等因素制约,社会组织力量相对薄弱,社会力量在参与救急难方面作用发挥还不够。

四、下一步打算

(一)充分发挥协调机制的功能和作用。在救急难工作中,我们将高度重视救急难协调推进领导小组作用的发挥,定期召开联席会议,互通救急难工作的开展情况,及时研究解决救急难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我们民政部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更好地发挥好牵头作用,进一步推进救急难工作的开展。

   (二)进一步健全完善信息共享机制。建立社会救助信息共享平台,使不同部门在开展社会救助过程中,能及时全面掌握救助对象的相关信息,避免重复救助。同时,要尽快建立与中省市相联居民家庭信息核对平台,进一步提高救助对象认定率,确保社会救助做到公平公正。

(三)进一步加强基层能力建设。采取多种方式,加强基层社会救助工作力量,确保事有人干,责有人负。同时,建议各级财政要按照救急难工作开展的需要,预算列支相应的工作经费,确保救急难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进一步发挥主动发现机制的作用。加强对各级救急难主动发现报告专职信息员的培训力度,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对居民家庭遭遇突发事件、意外伤害、罹患重病等其它急需救助的急难事项,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救助,从源头上杜绝冲击社会道德和心理底线的极端事件的发生。

(五)加强舆论媒体宣传引导作用。各类新闻媒体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舆论监督引导作用,弘扬尊老爱老、赡养老人的传统美德,倡导诚信做人、诚信做事的良好风尚,同时要建立个人征信系统,为开展救急难工作提供良好的舆论氛围。

(六)为社会力量参与搭建平台。我们将尽快搭建政府救助资源、社会组织救助项目与困难群众求助需求相对接的信息平台,充分发挥共青团、妇联、残联、工会、慈善组织、企事业单位、慈善协会、志愿者、社会工作、爱心人士等方法灵活、形式多样的特点,针对不同救助对象提供生活帮扶、心理疏导、精神慰藉、资源链接、能力提升、社会融入等多样化、个性化的服务。

今后,我们将以这次“公民代表进政府”活动为契机,认真听取大家的意见和建议,不断创新工作机制,积极统筹社会各类救助资源,进一步推动我市“救急难”工作深入开展。

请大家继续关心社会救助工作、支持社会救助工作、监督社会救助工作,帮助我们更好履行职责、服务群众。

谢谢大家!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