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园村传说故事(作者:唐建校)

栗园村传说故事(一)

孙思邈途经栗园村

作者/唐建校

公元718年,孙思邈己过期颐之年(存在争议),农历七月十五日这天,药王手柱龙头拐杖,同随从一路向东,前往奉先〈今蒲城县)祭拜桥陵,途经栗园村时已是傍晚时分,忽闻村中一户人家嚎啕大哭,悲痛万分,药王便让随从寻声问清缘由。原来是村中大户白姓老人长期卧床,茶饭难咽,枯瘦如柴,突然晕厥死去,家里人悲痛欲绝,听后,百岁药王疾步如飞闯入白姓人家,边询问情况,边把脉问诊,得知村里大多数人长年食不裹腹,面黄肌瘦,四肢乏力,严重者口吐白沫,下泻黑水,死者百有半数,药王沉思着捋了捋胡须,便问家人当下有什么喝的吃的?家里人翻腾所有瓦罐,端来一坛被当地人饮用的山泉水,几个核桃枣、几颗板栗、一把小米和一掬荞麦面,药王看到拿来的食物,捻了捻胡须,从随身携带的葫芦里倒出几粒药丸,让随从把药丸和这些食物砸碎,用山泉水拌和后团成药丸状,上锅蒸10分钟取出,放入病人口中,用无根山泉水冲服,酉时许,病人慢慢睁开眼,看见这位白发老人,眼角流出了感激的泪水,家里及村民一阵喜悦,狂欢,此时药王一行便悄悄离开,等白姓家人及村民静下时才发现白须老人己不知去向,出门四处寻找,才发现他们已到村南山顶,向东南方向走去。此时天色己深,药王和随从虚一脚实一脚来到东太白山,此时已是人困马乏,周身酸病,肚子饿的咕咕叫,随行忙从一石罅处接来泉水,让药王吃点干粮,喝点泉水便夜居在一石崖下,第二天一大早又冲冲前往丰山拜谒桥陵(唐睿宗李旦——李隆基之父)。白须老人走后,白姓人家彻夜未眠,内疚沒能感谢恩人。天不亮,便召集左邻右舍沿南山梁向东南寻找,到中午时分才在东太白山一石崖处发现了他们夜居留下的痕迹和不慎丢失的一份药方,仔细辨认才知是“药王”孙思邈,村民们千谢万叩。返回后四处集酬钱粮修建庙宇(今太白山庙),并把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作为庙会,村西黎洼泉水被誉为神泉,以此纪念这位游走乡里、救死济世的活菩萨——药王孙思邈。从此村民根据药王的叮嘱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日三餐,十里八乡村民过着惬意的生活,自古及今村里老寿星多如繁星,方圆数百里便知栗园村为长寿村,前去太白庙祭拜药王、来神泉取水者络绎不绝。

02
图片
栗园村传说故事(二)

栗园村的来历

作者/唐建校

栗园村的历史可追溯到唐太宗年间。那时不叫栗园村而叫金粟庄(因周边有金粟山而得名),此地方园几十多里全是金灿灿黄橙橙的谷子(粟),颜色极为鲜亮,产量也很喜人,但老百姓却高兴不起来。因为辛苦一年,收的粟几乎全部被当地一李姓庄主(贵族)占为己有,百姓连养家糊口都不能自给,加之连年大旱,几近绝收,更是雪上加霜,民不聊生,沿门讫讨,尸横遍野,当地官府贵族却视而不见,吃喝游玩,百姓忍无可忍,揭竿而起,砸了官府撬了粮仓。消息不径而走,当朝天子唐太宗李世民得到此奏龙颜大怒,如此搜刮民食,克扣百姓之官员摘去乌纱帽革职严查严办。此事一出,轰动整个朝廷和当地官府,当地官员下令停种金粟,改栽板栗树(民间传说药王孙思邈云游时提倡栽种,药用和食用价值高且益健康),一时间百姓议论纷纷,不肯改种,当地官员便出台减税政策且栽种的树为各家所有,鼓励百姓栽种。不长时间满山遍野板栗花开,硕果挂枝头,百姓兴奋不已,百姓不再被盘剥和搜刮,不再饿肚子。公元718年,药王云游于此,很是惊讶,世间竟有这么大面积的板栗栽植,板栗个大粒饱,营养极为丰富且有药用价值,随即令购买若干,供奉朝廷,大小官员食后赞不绝口,随定为供品不得外售。从此,金粟庄老百姓家家扩大栽植面积,沟壑峁梁、房前屋后到处是新栽的板栗,百姓的收入一年比一年多,日子越过越殷实。周边百姓纷纷效仿,栽种辐射山前山后几十里地,除供朝廷外剩余越来越多,朝廷同意可向外销售,从此以金粟庄为中心,商贾云集,车水马龙,渐渐形成了板栗交易市场,远近闻名,当地官员便将金粟庄改为金栗庄,到了清末金栗庄板栗交易仍是繁华不退,人流络绎不绝,成片的园子如雨后春笋般迸发,人们渐渐的把金栗庄叫栗园庄(村)。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