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川民政工作情况介绍(2016年4月15日)

铜川民政工作情况介绍

市民政局

2016415

 

尊敬的各位公民代表,大家上午好!

非常欢迎大家今天走进民政部门,在此我受市民政局党组委托向大家介绍我们的工作情况,欢迎各位代表批评指正。

一、基本情况

铜川市地处渭北旱塬中部,地貌复杂多样,山、川、塬、梁、峁纵横交错,辖耀州区、王益区、印台区、宜君县和一个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铜川新区,有38个乡镇(街道),74个城市社区,543个行政村(村级规模调整后为358个),总人口84.62万,其中农业人口31.22万、非农业人口53.40万。现有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3个,分别为耀州区、印台区、宜君县。

为深入贯彻落实《社会救助暂行办法》,有效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充分发挥社会救助托底保障的作用,我市不断加强低保规范化建设活动,严格低保申请审核审批程序,取得了良好成效。目前,城市低保保障标准为445/人月;农村低保保障标准为2500/人年;农村五保供养集中保障标准为6000/人年(其中,现金不低于5800/人年);分散供养保障标准为5500/人年(其中,现金不低于5300/人年)。全市共有农村敬老院6所,其中区县级4所,2所乡镇区域性敬老院,集中供养五保对象186人,入住率为36 %截止3月底,全市共保障城乡低保对象2574265965人,占全市总人口的7.8%;其中:城市低保对象1796745839人,占全市非农业人口的8.6%、农村低保对象777520126人,占全市农业人口的6.5%;全市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为50221人,占全市农业人口的15.7%,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低保对象664317732人,占贫困人口的35%、五保户12711340人,占贫困人口的3%。致贫原因主要是因病、因残、因学、缺技术、缺劳动力、缺资金、住房困难等,其中因病致贫人口675720164人,占贫困人口的40%

二、救急难工作开展情况。

20157月份,民政部、财政部下发《关于确定全国“救急难”综合试点单位的通知》,我市被确定为全国11个 “救急难”综合试点市后,我们积极开展“救急难”综合试点工作,取得较好的成效。

一是健全协调机制,确保救急难工作顺利开展。为推动“救急难”综合试点工作的顺利开展,我市以市政府名义印发了《铜川市“救急难”综合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救急难”部门职责、建全了工作机制,强化了保障措施。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24个市级部门单位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铜川市社会救助工作协调推进领导小组,各区县也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协调解决 “救急难”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我市社会救助协调推进领导小组先后召开5次会议,下发了15个文件,对民政、住建、人社、教育、卫生部门“救急难”工作职责、办理流程、办理时限等进行了规范,有力推动了“救急难”综合试点工作的开展。

二是建立“一门式”综合服务平台,畅通救助主渠道。我市依托市、区县、乡镇(街道)三级便民服务中心,在全市38个乡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设立了“救急难”服务窗口,统一制作了醒目的“救急难”服务标识牌,明确了窗口工作人员职责,规范了服务流程,公布了咨询监督举报投诉电话。从2015420日起,将城乡低保、特困人员供养、医疗救助、临时救助四项民政救助事项纳入乡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受理,对受理的群众救助事项,由乡镇(街道)在规定时限内进行办结,并实行全程电子监控。对未在乡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设立救助窗口的部门单位,由“救急难”服务窗口统一受理,实行分办、转办,确保群众“求助有门、受助及时”,建立了群众急难问题的“绿色通道”。 截止201644日累计受理群众救助事项14091件,已办结6806件,正在办理6864件。

三是建立主动发现报告机制,消除救助盲区。在救急难工作中,我们积极建立多层次的“救急难”主动发现报告机制,变“被动救助”为“主动救助”;设立了市、区县、乡镇(街道)三级救助热线,对群众提出的救助事项,建立台账,调查核实,在政策范围内能办理的及时办理;建立了以村(居)委会干部为主体的“救急难”主动发现报告专职信息员队伍,实现了市、区县、乡镇(街道)、社区(村)四级联动,按照网格化管理的要求,每个专职信息员下设若干个联络员,明确工作职责,对群众遇到的急难事项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救助。目前,全市共确定救急难主动发现报告专职信息员665人,其中,区县民政局5人;乡镇(街道)43人;村(社区)617人;充分发挥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机构及未成年人保护中心的作用,建立了流浪乞讨人员主动救助常态化工作机制。救助巡逻车在车站、繁华路段、涵洞等重点区域实行定期巡查;在全市设立了112个救急救难临时咨询点,在长途汽车站及流动人员密集的地段设立了6个避寒场所,为群众提供食宿等救助服务;指定专人负责搜集网上求助信息,关注百度贴吧、天涯论谈和微信公众号,对反映的各类求助信息及时核查,快速处置,各区县利用民政局网站建立社会救助平台,设立社会救助热线电话,畅通群众监督举报渠道,最大限度地防止了冲击社会道德和心理底线事件的发生。

四是建立快速响应机制,确保救助及时。对群众遇到的各类急难事项进行快速响应是关键,为此我们充分发挥临时救助制度在“救急难”工作中的支撑承接作用。以市政府名义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健全完善临时救助制度的通知》,根据救助对象类型及困难程度,将临时救助标准划分为七级,最高可救助8000元,对群众遭遇的火灾、交通事故、意外伤害、突发重特大疾病等急难情形实施临时救助。救助金额较小的,减少审批环节,由乡镇(街道)直接进行救助;对于情况紧急的,由乡镇(街道)或区县民政部门先进行救助,后补齐审核审批手续;建立了疾病应急救助制度,对急重危伤病患者在暂时无法查明身份或身份明确但无力缴费的情况下,由医院先行实施救治,及时化解急难情形;依托社区服务信息平台,建成了“救急难”信息管理系统,所有救助事项的申请、受理、审核、审批均可通过网络办理,部门之间交办、转办实现了无纸化办公,大幅减少各环节的响应时间,提高了救助效率。

五是整合优化救助资源,搭建救助平台。以市政府名义下发了《关于加强社会救助工作的通知》,建立了以民政救助为主体,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等救助相配套的“救急难”救助体系,整合救助政策和救助资金,发挥好政府部门在“救急难”工作中的合力作用;对司法、公安交警、共青团、妇联、残联、工会等部门单位及社会团体的救助职能进行梳理,并汇总成册,下发给各级社会救助工作人员,为困难群众求助提供政策指导和支持。三是引导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慈善协会、企事业单位捐赠资助活动,为困难群众提供生活帮扶、心理疏导、精神慰籍、能力提升等多样性化和个性化服务。

三、存在问题

虽然,我市在“救急难”工作中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些的成效,还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主要是;

一是部门协调机制有待加强。“救急难”工作要求民政牵头,建立“一门受理,协同办理”工作机制,并充分发挥民政、教育、住建、人社、卫生等各项社会救助政策的合力作用。对此,一些职能部门思想重视程度不够,认识不到位,认为自己部门的工作职能被削弱了,因而在救急难工作配合协调中不够积极,出现了民政部门唱独角戏、单打独斗、一头热的现象。同时,一些区县虽然建立了社会救助联席会议制度,但是联席会议运转还处于试行阶段,统筹协调还不够顺畅,落实救急难工作实效性不强,救急难难以最大化发挥救助效应,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救急难工作的开展。

二是社会救助能力建设不够。救急难工作的开展由政府主导,搭建救助平台、人员培训、政策宣传、宣传资料的印制、救助工作的开展、救助对象的核查等,都需要财政经费的支持。但是,由于铜川市为财政贫困地区,地方财政并未对救急难列支专项的救助资金,救急难工作的开展受到工作经费的困惑,影响了救急难工作的推进。同时,救急难较以往救助工作相比,救助面广,救助时效要求强,救助政策衔接多,而这些都需要有一定的人力加以保障。但目前,社会救助层面工作力量普遍不足,心有余而力不足,对群众的建事项快速响应方面明显跟不上。

三是“救急难”主动发现机制作用发挥不够。铜川市的主动发现机制主要以社区、村委会干部为主体,由于一些人员的重视程度不够,对急难对象的理解产生偏差,或者忙于其他工作,对辖区内居民遭遇突发事件、意外伤害、罹患重病等情况掌握不够,对急难事项上报不及时,出现救助的盲区,有可能会导致冲击道德和心理底线的极端事件发生。

四是社会力量参与不足。现阶段,社会力量在社会救助工作中主要充当着发现和监督的角色,忽视了社会力量在社会救助中的作用。而社会救助“救急难”工作明确提出要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发挥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队伍等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的专业优势和服务特长。对急难家庭来讲,救助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可能需要现金,也可能需要看护、心理疏导或者能力提升等服务。而社会力量可以在救助过程中发挥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四、下一步打算

(一)不断健全完善信息共享机制。建立社会救助信息共享平台,使不同部门在开展社会救助过程中,能及时全面掌握救助对象的相关信息,避免重复救助。同时,要尽快建立与中省市相连居民家庭信息核对平台,进一步提高救助对象认定率,确保社会救助做到公平公正。

(二)切实加强基层能力建设。随着社会救助工作任务的不断增多,救急难试点工作的全面推进,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社会救助基层能力建设,采取增加人员编制、内部调剂、购买服务、社工参与等多种方式,加强基层社会救助工作力量,确保事有人干,责有人负。同时,各级财政要按照救急难工作开展的需要,预算列支相应的工作经费,确保救急难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充分发挥救急难主动发现报告机制作用。加强对各级救急难主动发现报告专职信息员的培训力度,使他们深刻理解“救急难”概念,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并加大对其检查考评力度,提高工作积极性,使其及时了解和掌握本辖区内困难群众相关信息,对居民家庭遭遇突发事件、意外伤害、罹患重病等其它急需救助的急难事项,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救助,从源头上杜绝冲击社会道德和心理底线的极端事件的发生。

(四)积极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充分发挥共青团、妇联、残联、关工委、公会、慈善组织、企事业单位、慈善协会、志愿者、社会工作、爱心人士等组织参加救急难工作中去,利用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的专业优势和服务特长,针对不同救助对象提供生活帮扶、心理疏导、精神慰藉、资源链接、能力提升、社会融入等多样化、个性化的服务。

    习总书记讲:“对困难群众,我们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千方百计帮助他们排忧解难,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千家万户。”这是新时期对我们各级民政部门和广大民政干部职工提出的新要求。

今后,我们将以这次“公民代表进政府”活动为契机,认真听取大家的意见和建议,,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市、区县社会救助工作协调推进领导小组的功能和作用,积极统筹社会各类救助资源,认真编写《铜川市救急难工作手册》和《铜川市救急难案例百集》,举办救急难工作业务培训班,开展创建救急难工作示范乡镇(街道)活动。同时,积极搭建救助平台,进一步推动我市“救急难”工作深入开展。

请大家继续关心社会救助工作、支持社会救助工作、监督社会救助工作,帮助我们更好履行职责、服务群众。

谢谢大家!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